康承高,罗 静,李 惠
(达县水土保持局,四川达县 635006)
达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地貌主要以单斜深、中丘和台状中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海拔 285—950 m,相对高差多在 50~260m之间,平均坡度 25°~35°,土壤类型主要以灰棕紫色土(包括旱作土和水稻土)为主。多年平均降水量 1 160.3 mm,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 40%以上;多年平均气温 17.2℃,≥10℃年平均积温为 5 565℃,多年平均日照时数 1 073.7 h,日照率33%,年均无霜期 290 d。四季分明、水热兼优、雨水充沛、光照适宜、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8年 10月,经过分析论证,达县利用水土保持项目科技支撑费引进“香玲”核桃新品种8 200株,在九岭河小流域进行栽种试验,栽植面积达 8 hm2。通过两年的培育管理,示范基地内的部分核桃树开始试果,经现场采果初步鉴定,“香玲”核桃适合在达县引种栽植。
“香玲”核桃由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人工杂交选育而成,属早熟干果品种,1992年 10月经国家科委华北林科所鉴定,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居领先地位。
“香玲”核桃坐果早、产量高。当年嫁接的核桃苗,有相当一部分当年开花、坐果;核桃苗定植后的第二年,30%的树都可试花、试果,个别树结果可达 120个;第三年部分树结果 2.5 kg左右,水肥条件好的地块有的树可结果 5 kg左右,个别树有穗状或串状结果枝形成;此后进入丰产期,但是在土质薄、干旱的地方或结果量太多时,单果会变小;第五年起进入盛产期,产量4 500~6 000 kg/hm2,水肥条件好的地方产量可达 7 500 kg/hm2。
“香玲”核桃品质上乘。平均单果重 15.4 g,干果呈椭圆形,果形端正,果面光滑,麻点很少,壳厚 1 mm,内褶壁退化,横隔膜极薄,易取整仁,出仁率 63.8%,且果仁饱满,颜色浅,无涩味,风味香,口感好,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坚果品质的优级果标准。
“香玲”核桃管理简单。一般的果树都需要修剪整形才能提高产量,而且修剪整形技术要求高。然而,“香玲”核桃树萌生的侧枝越多,产量越高,因此基本不需要修剪整形,一个农村劳动力可管理 2 hm2核桃园。
“香玲”核桃适应性和抗灾能力强。“香玲”核桃对水肥、土质及气候条件没有特殊要求,只是在栽植和缓苗期间需要浇水,适用各种化肥和农家肥,除盐碱地外大部分土质都能适应,而且耐旱、耐瘠薄、抗冻、抗冰雹。由于坚果外长着较厚的青皮,因此即使被冰雹击伤对坚果影响也不大,不会降低商品价值。在花期和坐果期不怕“倒春寒”,二次花也能结果[1]。
2.2.1 优选壮苗,严把质量关
为了确保栽植成效,首先必须把住苗木质量关。一是要求苗木地径粗 1 cm以上、苗高 80 cm以上,无病虫害,根系发达,无伤皮现象,根部蘸泥浆、塑料布包装运输;二是要求供苗单位现场指导栽植,确保成活率达95%以上。
2.2.2 统一整地,统一栽植
苗木栽植质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是组织村社干部统一放线定点;二是组织专业队提前 1个月大窝整地,树穴长、宽、深均为 0.5 m,并要求底部平整,不能挖成锅底状;三是由专业队统一栽植,要求树苗植于树穴中央,边填土边上提树苗,使根系充分伸展并与土壤紧密结合,最后踏实新土,形成乌龟背,露出嫁接口;四是一次性灌足定根水。
2.2.3 统一定干,定期培训
一是由供苗单位现场指导统一定干,主干高度为 50~60 cm;二是发放“香玲”核桃栽培技术资料,并定期现场培训种植户,示范讲解浇水、施肥、抹芽、杀虫、整形等技术。
2.3.1 生态效益
“香玲”核桃3年树冠可达 10 m2,树高通过定干控制在 2.5~3.5 m,一般 3—4月萌芽、展叶,5—10月开花、结果,11月初落叶,而 5—10月正好是川东北地区的雨季,这期间茂密的枝叶可减轻雨水对地表的侵蚀。进入盛产期前,还可套种低矮农作物或牧草。
2.3.2 经济效益
按行距 4 m、株距 3 m,每公顷可种植 833棵核桃。前两年试果期收益很少,进入盛产期后,一般产量在 4 500~6 000 kg/hm2,按 2005—2007年当地收购价 20元 /kg计,可收入 9万~12万元/hm2,扣去成本,纯收入 7.5万 ~10.5万元/hm2。如果水肥条件好,达到 7 500 kg/hm2,收入可达 15万元/hm2。
2.3.3 社会效益
核桃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保健食品,历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内享有“万岁子”、“长寿果”的美称,在国外人称“大力士食品”、“营养丰富的坚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而且,核桃在常温下可存放一年不变质,能较好地避开市场风险,同时能够大大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因此规模推广“香玲”核桃,有利于推动水土保持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就川东北地区而言,经济不发达,为了增加收入,农村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主要是老人、儿童和妇女,他们缺乏科学发展的观念,认为传统种植业吹糠见米,来得快,而种植果树时间长、见效慢、风险大。
部分村、社干部对发展核桃重视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使得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信心,只求把树栽下去,管理却不到位,没有及时施肥、杀虫、灌溉,有的果树地里还种植了藤蔓作物或高秆作物,影响了核桃树的生长。
据调查,该核桃 5年进入盛果期,产量 4 500~6 000 kg/hm2,按干核桃收购价 20元/kg计算,产值可达 9万 ~12万元/hm2,同时,见效初期,地里可间作蔬菜,而种植粮食作物收入不过 1.5万元/hm2左右,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部分群众习惯于传统种植模式,对现代农业了解不够,缺乏市场意识。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特别要针对当地村、社干部和骨干加强宣传,使他们切实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转变思想观念,把种植核桃当作“一村一品”工程来抓,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发展“香玲”核桃产业。
一是建立示范点。我们选择了地处巴彭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农业基础条件较好、适合发展核桃经济又有种植核桃习惯的九岭河小流域作为“香玲”核桃的引种示范点,栽植“香玲”核桃 8hm2;同时,结合 2008年农发水土保持项目进行坡面水系建设,为示范点提供用水保障。二是建立产业片。在九岭河小流域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农发水保项目,逐步向达巴公路沿线的罐子、管村、大堰等乡镇推广栽植“香玲”核桃,以便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土保持经济。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加强管理,就是从管理机制、模式上下工夫。一是结合农村土地流转,推行业主承包经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无疑是当前农村比较好的经营管理模式,但前提是要求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理念、一定的知识、较好的实力;二是在村支“两委”的领导下,成立核桃产业协会,走“支部 +协会 +农户”的路子,负责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让农户无后顾之忧。
由县级有关部门牵头,聘请果树专家,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认真做好定干、施肥、杀虫、抗旱等基础工作,改变在核桃园栽植高秆作物、藤蔓作物的陋习,形成“果—蔬”种植模式。同时,由协会组织部分技术骨干到外地参观学习,提高种植和管理水平。
[1]朱丽华,张毅萍.核桃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