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电力行业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应对低碳技术挑战,围绕这些大家关注的话题,特邀出席“两会”的电力行业代表委员以及电力行业外的代表委员展开对话。
嘉 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 陆启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李小琳
全国人大代表、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宗林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电力公司总经理 费圣英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电力开发公司副总经理 孙丹萍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大学能源学院院长 张 红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郑楚光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 贺 强
全国政协委员、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亚太区总裁 张红力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刁兆秋
主持人: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电力行业如何确定转变增长方式的切入点?是等政府统一规划安排,还是企业自己主导转型?
马宗林:国务院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电力工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
作为一名区域电网企业负责人,我认为,要加快发展特高压电网,实施“一特四大”(特高压电网,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和大可再生能源基地)战略,建设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宽带网络”,促进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实现电力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经研究论证,通过建设“两纵两横”特高压交流电网,将有力地推动西部北部风电能源基地建设,保证电力安全稳定送往中东部负荷中心,对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费圣英: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发展,对电力行业来说,无非是抓好三个环节—发、供、用。发电环节,就是发展清洁能源,水电、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发电都要加快发展,至于发电领域的火电,就是要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煤耗,减少排放,包括二氧化碳排放。用电环节,就是要提高用电设备能效水平,减少工业、住宅对能源的损耗。
供电环节很重要。对电网企业来讲,转变发展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主动、积极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体分为两个环节,高压环节,就是要建设特高压,实现全国资源优化配置;低压部分,就是推广20千伏电压等级电网,目前只在部分地区试点,建议在全国推广。电网方面还必须发展智能电网,实现电网智能化,未来可以把分散式的发电集约起来,可以提高电网对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的利用承载能力。
孙丹萍:这些年,行业内转变发展方式的提法一直在说,但都没有像这次这么明确、这么系统地提出来,而且是作为行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提出来,这是非常好的。至于如何转变,我觉得零零碎碎的工作一直在做,这次就是要系统地归纳、总结出来,到底要怎么转变,怎么才能加快速度,现在就是要作出一个全方位、系统的方案,由政府层面出台一个意见。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尤其要加快这个转变,必须由政府来主导,政府出台一个意见,来推动实施,不能让企业各自为政,一人一套方案。
具体如何来加快这个转变,我认为,一是要加快电源结构转变,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二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电力行业的发展质量。
张红:我理解,电力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服务的方式,二是节能减排。现在,新能源发展很快,但电网没有跟上,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影响了新能源发电的上网,虽然说这和新能源本身存在的缺陷有关系,但正因为有缺陷才需要我们解决,不能把责任怪在人家的缺陷上,现在是我们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缺陷,所以,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尽快提高电网的接纳能力,否则,以后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上来了,电网还是接纳不了,那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了。
刁兆秋:在本次全国“两会”上,我听到了不少电力行业代表委员的声音:要更加注重电力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电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挑战。
加快电力发展方式转变,首先体现在速度上。我们必须尽快适应发展和变化的节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得突出强调速度。其次,体现在结构上。要从电源布局、电源结构、输电结构、电网结构等方面着手,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第三,体现在改革创新上。要不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按照市场化的努力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第四,体现在观念上。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与解决电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主持人:社会和媒体前一段时间热炒“低碳经济”的概念。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低碳概念时的用词是“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其严谨的政策导向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郑楚光:低碳技术的现状是,战略构思不合理,技术路线不明确。比如说,我们一讲到低碳就想到新能源,于是大家一哄而上,行业存在混乱局面,缺乏战略研究和规划。
因此,谈低碳技术,我们首先要清醒头脑,应该确立国家清洁能源的战略和技术路线图。选择符合国情和发展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尽快制定低碳技术重点发展战略规划,并将其列入“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计划。
新技术和不同的技术指标,我们要从不同层次,对每项技术的研究储备、投资成本、减排空间逐一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形成一个最优化的技术路线。要做到低碳技术,转变发展方式,就要在改变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发展,节能减排,二氧化碳捕捉封存(CCS)等诸多低碳技术上形成一个清晰的技术序列。不能盲目谈低碳。
陆启洲:我们讲发展低碳技术,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但是电力到底怎么转变,我们来举个例子。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最终能源中的消耗所占比例达到15%以上。我们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碳排放强度要降低40%~45%,因为我长期从事电力工作,觉得后边这个指标比较模糊也比较容易达到,难就难在15%。
如果最终能源都用标准煤来体现的话,根据我们预测,到2020年,我国消费标准煤大概在45亿~50亿吨,如果按照15%这个指标计算的话,大概就在6.75亿~7.5亿吨之间,这里边有个最容易被人计量的是,我们讲非化石能源的使用基本上只能被电力的形式计算,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潮汐能,所以这正好是可计量。现在折算成非化石能源所对应的电量,大概是2.1万亿~2.3万亿电量。按照这个电量计算后,难度就出来了,我们风电跟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在2020年要达到1.5亿~2亿千瓦,核电也要达到7000万~8000万千瓦,水电大约在3.3亿~3.8亿千瓦之间。我相信,核电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达到,风电以及太阳能也能做到,只要企业内部进行交叉补贴,就是在不同电量、电价中进行交叉补贴,难点就在水电,即水电仍需要8000万~1.3亿千瓦的装机。
我不禁要问,现在还不核准,还不搞水电,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这么大一个空白,用什么来填补?政府有关部门要好好考虑这个事情。
贺强:我国立法部门要健全与碳排放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环保部门在执法时有法可依。同时,提高碳排放源的监测水平,加强碳排放量的监管水平,并加大对超额碳排放的惩罚力度,做到执法必严。
国家发改委应该设立低碳经济统计和考核指标,建立低碳评估体系,将我国政府40%~45%单位GDP碳强度下降承诺层层分解落实,并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挂钩。
李小琳:21世纪是人类生态大调整的时代,这一转变不是一年、十年,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制定低碳技术的“国家方案”以及阶段目标与优先行动的发展路线图,并与国家“发展规划”、“能源规划”、“资源规划”等相衔接,形成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蓝图。按照之前的规划,要同步制定国家产业政策。其中,当然包括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刺激政策,引导、支持和规范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张红力:发展低碳技术,新能源不可或缺,国家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外国公司和基金承包、投资太阳能发电项目,并在融资过程中给予帮助,并按中央和地方合作的补贴方式对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进行补贴。受各地日照差异影响,对于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的制定也应采取统一定价与竞标相结合的方式。为确保太阳能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国家可以制定固定太阳能发电配额,来保证电网运行商支持并网。
马宗林:世界上最好的能源是节约出来的能源。从长远看,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习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再多的能源也会最终被消耗殆尽。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应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另一方面,也要在社会各界大力倡导节能意识,发展节能技术,实现现有能源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一是针对煤、油、气等能源,通过科技进步,最大限度地降低煤耗、油耗、气耗。二是加大物联网建设力度,提高电网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转变传统电网运行管理方式,实现电力运行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收益。三是从政策角度鼓励节能,制定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和制度规范,出台促进节能的财税政策,大力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促进全社会共同开展节能活动,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红:说到低碳,现在整个国家都在说,很高调,但越是高调越要求我们做起事情来脚踏实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现在太阳能造价很高,为什么不能通过科技创新把造价降低呢?二氧化碳减排同样是这个道理,是有难度,但难题是可以通过先进手段解决的,不要老是期盼国外出了个新技术,我们再去引进,自己还是要下功夫。
主持人:加强智能电网建设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发展智能电网已成为政府支持的国家战略,在政府支持下,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马宗林: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推动我国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应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建议将坚强智能电网列入国家能源战略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相关法律、财税政策、资金和电价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统一组织,协调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科技项目研发、试验示范工程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在新能源消纳和经济补偿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目前,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通过国家验收专家组现场验收,亟需尽快完成国家验收,同时加快核准淮南—皖南—上海、锡盟—南京、陕北—长沙等后续特高压工程。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电网建设主要是坚持做到“三个并重”,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一是坚持外延发展和内涵提升并重,二是坚持供电侧和用电侧并重,三是坚持集中和分散并重。
费圣英: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我们深受鼓舞。2009年初,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开展智能电网研究与实践。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分三阶段逐步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浙江省电力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试点单位,公司承担的试点项目任务数量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网省公司中位居前列。其中,在国家电网公司下达的第一批9个试点项目中,公司承担了6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在第二批16类试点项目中,公司承担了8类14个项目的建设任务。我们为国网公司起草的《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技术规范(试行)》已正式颁布,各试点建设项目、标准化工作、专项研究等各项重点工作按计划推进。
2010年,我们要完成投资约9.9亿元,项目主要包括20个试点项目和5个非试点智能化项目以及全部信息化项目。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要加大公众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建设氛围。通过社会主流媒体宣传智能电网与清洁能源生产、低碳生活、智能生活的关系,认同智能电网对促进气候与环境改善、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电费开支的作用,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