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隆,陈 彪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233000,蚌埠)
2010年6月,国务院再次召开治淮工作会议,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领导近年对淮河治理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精神,总结1991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治淮工作,分析治淮形势,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治淮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治淮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推进治淮各项工作,必须全面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程。一直以来,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重要技术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规划设计理念,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完成了大量治淮前期工作,为治淮事业和流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经过60年的持续努力,淮河治理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治淮19项骨干工程和已建的其他治淮工程,基本构建了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流域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治淮工程在防御历次淮河大洪水中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作用,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进行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伴随着治淮的需要而成立,先后参与编制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淮河流域规划报告》《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等一系列流域性规划文献,系统地提出了科学治理思路,为淮河治理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淮河流域治理与开发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在淮委的指导下,先后参与编制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加快治淮工程建设规划、南水北调东线总体规划、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沂沭泗水系主要河湖采砂规划等一大批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等已得到国务院或水利部的批复,《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也通过了水利部审查,为进一步推进淮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坚持以治淮为依托,注重科技进步,大力开发、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先后完成了怀洪新河续建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等数百项大中型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为统筹安排治淮建设、流域管理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国家大型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年来,公司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60余项(次),其中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和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奖,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荣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奖、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和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近期工程淮安枢纽工程、二河枢纽工程和蚌埠闸扩建工程等分别荣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铜奖。
为进一步深化对淮河的认识,提高前期工作成果的质量,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高度重视事关流域水利发展方向和治淮工程总体布局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工作。近年,在淮委的指导下,公司先后参与或组织开展了淮河与洪泽湖关系、洪涝关系、行蓄洪区问题、淮河干流河道特性及整治方向等课题研究,对淮河规律和淮河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研究治淮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陈雷部长在水利部加快治淮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立足于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坚持以国内外治水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为指导,努力提高科学治水的技术水平。目前,部分课题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指导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拓了思路,为进一步治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近年,由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与河海大学等合作的“平原河流防洪安全水动力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总体布置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淮河中游河道演变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流域水资源情景配置理论及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淮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淮河防御洪水方案研究及应用”获淮委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始终着眼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努力打造精英团队。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技术氛围,公司研究制定了加强学术技术研究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相关规定,大力开展学习型公司建设,鼓励职工参与学术研究、科技创新与交流活动。公司经常举办学术技术讲座,开展学术论文竞赛,组织员工参加各种新技术和新规范的培训,不断培养和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截至2009年,公司有1人入选 “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荣获全国水利系统 “水利青年科技英才”称号,2人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称号,2人荣获“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多个技术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公司积极支持和争取员工参与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制订工作,目前由公司主持编制的《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安全目标考核办法》《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验收安全评估导则》《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验收程序及规范性文件导则》等已颁布实施,《河道整治设计规范》也通过了专家审查,现已完成报批稿,主持编制的《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典型设计图集——泵站分册》已出版发行,主持和参与编制的 《水工设计手册》修编工作正在进行。
淮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的水系河性特征,特定的社会人文因素,加之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目前该体系尚不完善,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行蓄洪区问题突出、平原洼地涝灾损失严重、下游洪水出路明显不足等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新时期淮河治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治淮任重而道远。
科学规划是治淮建设的基本前提,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流域治理与开发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按照淮委的统一部署,在规划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根据新时期国家宏观政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淮河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长远发展需要,对淮河流域的治理、开发和保护进行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行蓄洪区调整、洪涝关系处理、重点平原洼地治理等规划新思路,被许多专家认为是淮河规划的新突破、闪光点,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好评。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提高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采取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在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淮安枢纽设计中,为解决入海水道和京杭运河的交叉、泄洪和通航的矛盾问题,创造性地采用了“上槽下洞”的斜立交地涵结构型式,立交地涵的规模和泄洪能力都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在立交地涵设计中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成功解决了粉细沙地基的深基坑降水、防渗排水、深基坑支护,斜立交地涵的结构分析和施工期温控防裂等复杂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难题。特别是在薄壁混凝土墩墙施工期温控防裂方面,采用先进的仿真技术,实施施工动态跟踪和实时数据反馈计算,以及设置后浇带、温度监控加强养护和保温等综合措施,成功地解决了混凝土温控防裂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工程没有出现一条施工期裂缝的预期目标。该项温控防裂技术成功应用在其他治淮和南水北调工程中。
三洋港枢纽有目前淮河流域最大的挡潮闸,设计采用了超大尺寸沉井、粉喷桩加固灌注桩桩间海淤土提高水平承载力、大掺量磨细矿渣泵送水工高性能混凝土、镍铬合金耐海水腐蚀闸槽等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成功解决了海淤土地基建闸筑堤、混凝土及金属结构防腐、河道冲刷、泥沙淤积等多项技术难题。
在南水北调东线蔺家坝泵站工程设计中首次采用了灯泡贯流泵机组、行星齿轮减速箱、机械式叶片全调节机构、1套双向球面滚子推力轴承及2套径向导轴承的轴系支撑形式、迷宫与围带相结合的主轴密封装置等技术,成功解决了大流量低扬程泵站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优化设计,使蔺家坝泵站灯泡贯流泵装置在2.4 m扬程下,泵装置效率达到了78.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特低扬程、大流量泵站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在大型低扬程水泵机组结构和装置型式的研制与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灯泡贯流泵机组设计的空白。
近年,在水利部的支持下,由淮委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以淮河中游洪涝问题与对策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该项研究在分析淮河中游洪涝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洪泽湖水位对淮河中游洪涝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淮河中游洪涝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溯源冲刷恢复淮河深水河床的可能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研究人员在工作中大胆创新,采用非耦合解恒定饱和输沙模型计算河湖分离后的河床变形,同时采用HEC—6的计算模式对非均匀沙分组挟沙力进行处理,定量地分析了溯源冲刷恢复淮河深水河床的可能性及其对淮河中游洪涝的影响,研究成果对整个课题的结论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由钱正英院士等专家组成的顾问组认为,“这次研究对一些历史性争议给出了结论,使治淮的方向和重大措施更为明确”,“为淮河中游的治理提供科学基础”。
由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和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的淮河干流河相关系和整治方向研究,被列入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 (XDS 2007—01)。该项目针对淮河干流的特点,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计算,对淮河中游水沙特性、河道冲淤变化、造床流量、河道形态和河相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探索新理论和新方法,首次建立了适用于淮河中游的水流挟沙能力计算公式,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造床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以及多年平均汛期流量之间的经验公式,深入探讨水沙运动规律、河床演变机理,指出了河道整治的方向,为淮河的进一步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
随着新一轮治淮事业的发展,治淮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大会上,水利部淮委主任钱敏强调指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十分艰巨,近期要重点抓好七项工作任务,一是实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居民迁建,二是加快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三是巩固和扩大下游洪水出路,四是适时兴建上游防洪水库,五是推进堤防达标等工程建设,六是保障城乡饮水安全,七是加强流域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钱敏主任要求全面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程,提高成果质量,为进一步治理淮河项目的尽早实施创造条件。
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和淮委动员大会精神,以全面推进新一轮淮河治理为契机,全力做好新一轮治淮的前期工作,推进公司的全面发展。在前期工作中要体现出新的思路、新的突破和新的亮点,确保工作进度和设计成果的质量。公司还要求各部门在搞好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洪涝关系、水资源配置与开发、行蓄洪区管理及发展、水环境安全等淮河重大问题的研究工作,更深入地探讨淮河内在的特性,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努力解决好淮河的水问题,确保淮河安澜,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