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设了许多防洪、发电、灌溉、调水等水利水电工程,解决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水布垭水电站、龙滩水电站、南水北调工程等的建设,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勘测技术水平实现了一次飞跃。总体看,我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水平已位于世界前列,许多关键技术的把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施工、制造水平从落后逐步发展到目前处于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水平。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年)。该时期我国开始组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并自行设计施工建设了官厅、大伙房和佛子岭等一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为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经验。
第二个阶段是“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这一时期虽然经历了一个坎坷曲折的历程,但仍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自行设计建设的新安江、柘溪、新丰江等工程相继竣工,开工建设了丹江口、刘家峡、乌江渡、碧口等工程。苏联帮助设计的三门峡水库给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以深刻的教训。
第三个阶段是 “文化大革命”10年(1966—1976年)。该时期的水利水电建设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总体上仍然继续发展,新安江、柘溪、云峰等相继竣工,开工或复工长江葛洲坝、龙羊峡、乌江渡等一批水利水电项目,从工程规模、建设难度、施工强度等方面均达到了新的高度,勘测设计水平有新的突破。
第四个阶段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时期(1977—1983年)。该时期加大了勘测设计的力度,对我国大江大河进行了全面的水利水电工程开发项目布局和规划,东江、安康、万安、鲁布革等一批项目列为国家经济建设重点项目,葛洲坝工程、龙羊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个阶段是改革创新的发展时期(1984—1999年)。三峡、小浪底、二滩工程的建设全面标志着我国水利水电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第六个阶段是跨越发展的新世纪初期(2000年至今)。水布垭、龙滩、三峡、小浪底等工程相继建成,向家坝、溪洛渡、锦屏、小湾、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等一大批大型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水利水电大建设和大发展时期。目前世界上的大型水利水电项目主要集中在我国,许多关键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领导着世界水利水电技术的发展。目前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一职由中国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专家担任。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工作的深度和精度影响着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的加大,从深度、广度及精度上对工程地质勘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传统的勘测方法及技术已无法满足工程需要。近年,由于地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发展,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勘察业也飞速发展。
工程地质勘探主要有山地勘探、钻探、物探等3种方法。
山地勘探方法使用的工具和技术要求相对简单,故在进行地表浅层地质勘察时运用较多,其缺点是勘探深度有限。
传统的钻探方法有合金钻进、钢砂钻进、管钻钻进、跟管钻进等,随着各种转速快、扭矩大、性能稳定的新型钻机的使用,金刚石钻头取代了钢粒或硬质合金钻头,SM植物胶和MY21A植物胶冲洗液、金刚石钻进砂卵石层取样新技术的应用等,钻探方法、工艺及其施工水平已经得到了提高,加快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水平的发展。
物探方法主要有以位场理论为基础的重力场勘探、磁场勘探、直流电场勘探等,以及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地震波勘探、电磁波勘探等。
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例如灌浆试验的止浆栓塞已发展为高压气塞,灌浆孔浆液注入量记录则采用自动灌浆记录仪。
近年,3S技术已经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得到采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高程控制方面能较好地解决跨河、跨沟水准难以传递的问题。在勘察区控制点较少或在山区、林区等通视条件较差、观测条件受限的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时,运用GPS可大大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测量精度。
遥感 (RS)主要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前期勘测工作,与其他勘察手段配合,有利于大面积地质测绘,提高填图质量和选线、选址的质量,降低野外地质调查的盲目性,减少外业工作量,进而提高勘察效率。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自动制作平面图、柱状图、剖面图和等值线图等工程地质图件,还能处理图形、图像、空间数据及相应属性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等问题,将GIS技术应用于工程地质信息管理和制图输出是近几年工程地质勘察行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我国河川年径流量为2.8万亿m3,占世界的5%,排在世界第6位。根据2008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大陆已建成各类水库86 353座,水库总库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约200亿m3增加到6 924亿 m3,占世界的 9.9%,排在世界第4位。单库最大库容为三峡水库393亿m3,居世界第22位。
我国现代化的大坝建设以三峡、二滩和小浪底工程为代表,标志着中国大坝建设在建设技术上由追赶世界水平到与世界水平同步。新坝型和新的坝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碾压混凝土坝、高拱坝等方面得到了快速提高,目前已建成世界最高的水布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小湾高拱坝等。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区域的4座100 m以上的不同类型的高坝(紫坪铺面板坝、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宝珠寺混凝土重力坝、碧口心墙坝),经受住了超过设防烈度的强震考验,得到世界大坝界的高度赞誉,具有里程碑意义。
根据中国大坝协会2005年的资料统计,全世界2005年已完工、在建高度大于30 m的碾压混凝土坝290座 (以重力坝为主),面板堆石坝有418座,新建和在建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坝95座,沥青混凝土面板防渗坝100座。我国100 m以上坝数约142座,占世界的15%。其中世界最高面板坝为大坝坝高233 m的水布垭,最高碾压混凝土坝为坝高216.5 m的龙滩,世界最高坝为305 m的锦屏混凝土拱坝。
胶凝砂砾石坝和堆石混凝土坝在我国的应用刚刚起步,目前处在试验研究阶段,但已经取得了成功的建设经验。胶凝砂砾石筑坝技术在我国已成功用于福建街面和洪口、云南功果桥等工程的围堰工程,最大坝高不超过20 m。但在日本和土耳其已应用于主体工程,土耳其在建的Cindere坝达107 m。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已应用于宝泉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副坝、清峪水库重力坝、恒山水库拱坝加固、围滩水库重力坝等工程,最大坝高已达50 m,最大工程量6万m3。
胶凝砂砾石与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与传统的土石坝、混凝土坝、浆砌石坝筑坝技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筑坝技术体系,将有力推动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筑坝技术。通过合理的筑坝技术选择和技术组合,大坝施工可以充分利用筑坝材料,减少弃料,大幅度减少大坝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
截至2008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82亿kW,年发电量达到5 655亿 kWh,开发程度达到33.6%。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6倍和471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建百万千瓦级以上水电站29座,装机6 525万kW,年发电量2 302亿kWh。装机容量最大为三峡水电站,装机2 250万kW。截至目前,我国水电装机已突破2亿kW。
截至2009年,全国建成江河堤防28.69万 km。
1998年长江等流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堤防工程建设,大量新技术在堤防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使得堤防工程勘测设计水平得到了提高,堤防工程建设促进了堤身加高加固技术、堤防填筑土料选择、崩岸治理与防护技术、堤身及堤基防渗技术等的发展和提高,城市堤防工程建设与城市景观、交通、休闲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水和谐的思想。
近年,我国还加大了海堤工程的建设。据统计,我国现已建成海堤总长约1.38万km,占总海岸线长的43%。海堤工程建设促进了海堤设防标准研究、风浪潮组合研究、填筑土料选择、软基及侵蚀性海岸上筑坝技术、消浪措施研究、越浪量控制标准等的发展和提高。
截至2009年,我国已建各类水闸4.4万座,其中大型水闸500多座。
水闸在我国历史悠久,公元前598—前591年,楚令尹孙叔敖在今安徽省寿县建芍陂灌区时即设5座闸门引水。发展到目前,水闸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型式也不断创新。传统的水闸以开敞式居多,现发展有胸墙式、涵洞式、浮运式、自动翻板式和橡胶坝等。当前水闸的建设正向形式多样化、结构轻型化、施工装配化、操作自动化和远动化方向发展,水闸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中。
长江葛洲坝枢纽的二江泄水闸挡水前沿宽度498 m,孔口尺寸宽12 m,高24 m,最大泄量达 84 000 m3/s,位居我国水闸之首。山东省刘家道口节制闸是实现沂沭洪水东调入海的控制性建筑物,设计流量12 000 m3/s,是我国设计流量最大的平原水闸;闸室总净宽576 m,共36孔,单孔净宽16 m。浙江省曹娥江大闸净宽560m,是我国已建和在建的潮汐河口最大的挡潮闸,被称为“中国河口第一大闸”,为强潮游荡性河口建闸探索了经验。
安徽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主要由坝体、12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和船闸组成。在国内大型水闸设计中首次采用刚性翼墙与加筋土形成的复合式翼墙结构型式,并首次将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垂直截渗墙围封技术运用于大型水闸砂基防渗和抗震液化的工程措施中。
南京三汊河口水闸创新性地采用护镜门型式水闸,汛期行洪流量600 m3/s。护镜门单孔净宽 40 m,高6.5 m,闸门为半圆形结构的三铰拱钢结构。该工程除在闸门布置和结构上得到妥善解决外,还将水利工程与历史文化、景观、环境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水闸建设推动了闸门结构型式和启闭方式的创新,砂土地基加固处理、基础防渗与排水处理、消能防冲措施等技术的提高。
我国总体上是缺水国家,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宏观政策是以节能减排、保持水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发展建设基本前提,解决资源性或水质性缺水问题主要是以采取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为基本手段。
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瓶颈,我国提出了南水北调的重大战略构想,即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向北方调水的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形成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相互连通的“四横三纵”总体格局。目前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已全面实施,中线一期调水量达95亿 m3。
除此之外,已建和在建的大中型调水工程还有引黄入晋、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江济汉、大伙房水库输水、引岳济淀、黑河引水、引大济湟、引洮供水、牛栏江调水、赵山渡引水、掌鸠河引水等30余项。还有一批大型调水工程正在论证之中,如南水北调西线、辽宁西北供水、陕西引汉济渭、云南滇中调水、福建闽江调水等。
这些长距离综合性大型调水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除了提高了调水工程的勘测设计技术水平,还在如下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①水资源供需平衡与配置,②工程总体布局,③工程控制测量和勘探技术,④采煤区、黄土、膨胀土、砂土、冻土等复杂地质条件的处理,⑤长距离深埋隧洞施工方法、高地应力、突水、通风与排水等技术处理,⑥长距离有压输水管道安全防护设备配置,⑦大跨度渡槽、高压倒虹吸、泵站等建筑物设计的关键技术。我国调水工程从设计、施工到投入正常运用,无论在水资源配置研究与利用、工程建设规模还是处理复杂技术的难题和实施效果方面,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工隧洞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二滩水电站导流隧洞的断面尺寸17.5 m×23 m,三峡地下厂房尾水洞尺寸为24 m×36 m,已达国际同类隧洞尺寸之最。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高压隧洞的静、动水压总水头达830 m,广西天湖水电站不衬砌引水隧洞内水压水头也达600余m。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小浪底水利枢纽,将泄洪、排沙、引水、发电等20余条大型洞室群均布置于一岸的山坡中,纵横交错,堪称地下工程一绝。引黄入晋南干线7号隧洞单洞长达43 km;辽宁大伙房引水隧洞长达85.3 km,直径8 m,为在建世界最长引水隧洞,采用钻爆法与TBM相结合的施工掘进技术,不仅克服了复杂恶劣的地质环境影响,也攻克了多项世界性隧洞技术难题。
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系统采用4洞8机布置形式,#2引水隧洞是4条引水隧洞之一,总长11 929 m,断面跨高为13 m×13 m,属马蹄形断面。隧洞沿线一般埋深1 500~2 000 m,最大埋深为2 525 m,具有埋深大、洞线长、洞径大的特点,高地应力岩爆、高压大流量突涌水等不良地质问题尤为突出,采用钻爆法与TBM掘进相结合的施工方法。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是国内第一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穿黄一期工程设计流量265 m3/s,加大流量320 m3/s,隧洞为双洞方案,单洞内径7 m,隧洞轴线间距为28 m,单隧洞段长3.45 km,穿黄隧洞最大埋深35 m,最小埋深23 m。穿黄隧洞采用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盾构技术进行挖掘施工,技术含量高,施工工期长。在施工中成功解决了高水压下盾构机分体式始发,黄河河道上砂下土地层长距离掘进,高水压、复合地层条件下更换刀具等技术难题,隧洞双层衬砌的结构型式在世界前所未有。目前两条隧洞全线贯通,这不仅是空间的穿越,也是无数工程技术难题的穿越。
我国的渡槽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已建的各类渡槽中:单槽过流量最大的为新疆乌伦古河渡槽,设计流量120 m3/s,为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槽;单跨跨度最大的为广西玉林万龙渡槽,拱跨长达126 m;第一座跨度超过百米的大型斜拉输水建筑物为北京延庆县的军都山渡槽桥,渡槽桥全长276 m,主跨长126 m;第一座半自锚式斜拉渡槽为江西省莲花九曲山渡槽,槽身全长155.53 m;深圳供水改造工程在旗岭、樟洋、金湖3座渡槽上采用了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形薄壳槽身,为国内首创。
南水北调中线大型渡槽19座,单项渡槽最大长度9 095 m。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漕河渡槽和沙河渡槽。漕河渡槽长2 300 m,底宽21.3 m,最大跨度30 m,渡槽槽身为三槽一连多侧墙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属于梁式结构渡槽。漕河渡槽的输水流量和总长度均居世界第2位,其外形尺寸居世界第1位,最大单跨居世界第4位。
沙河渡槽过水断面由梁式渡槽、箱基渡槽及落地槽三种结构型式组成。其中梁式渡槽长2 166 m,上部槽身为双向预应力混凝土U形槽身,4槽并联,单槽直径8 m,高度为8.3~9.6 m,跨径30 m。沙河渡槽采用的是现场预制架槽机架设的施工办法,架槽机将第一片预制好的U形槽身架设到桥墩上后,再依次沿着架设好的U形槽顶端输送架设其他U形槽。这种施工技术开创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国际先例。在其他几项综合指标上,沙河渡槽设计流量为320 m3/s,加大流量380 m3/s,居世界第一;渡槽跨度30 m,总长11.9381 km,居国内第一。沙河渡槽综合指标目前排名世界第一,建成后将填补国内外水利行业大流量渡槽设计及施工的技术空白。
渡槽发展的总趋势是:适应各种流量、各种跨度特别是大跨度渡槽结构型式的研究,应用先进理论和先进手段进行结构型式优化设计,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改进等,斜拉式及悬吊式这类跨越能力大的渡槽型式的研究,过水与承重相结合的合理结构型式的研究,早强快干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等材料以及新型止水材料的研制应用,构件预制工厂化及大型机械吊装等。
倒虹吸建筑物是长距离调水工程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水工建筑物。我国已建成的引大入秦、引滦入津、引黄入青、引黄入晋、引松入长、掌鸠河引水等大型引水调水工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布置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倒虹吸建筑物。
堪称“倒虹吸输水管线亚洲之最”的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岔河倒虹吸横跨普渡河大峡谷,全长2 100 m,水位最大垂直高差416 m,倒虹吸的输水管道全部为钢管,钢管设计内径2.2 m,输水管道直径与水位垂直高差的综合系数值在亚洲同类工程中最大。
新疆某引水工程倒虹吸所采用的PCCP管道 (管径2.8 m、压力1.4 MPa)综合系数为3.92,为国内已建PCCP管道工程最高值。另一工程倒虹吸采用两根直径3.1 m大口径玻璃钢夹砂管,全长5.766 km,最大静水压力0.46 MPa,采用单沟单管埋设方式,两管中心间距12.7 m,双管设计流量为30.5 m3/s,加大设计流量为35 m3/s,是目前我国直径最大的玻璃钢管道。
倒虹吸管作为一种渠道交叉建筑物,具有工程量少、造价低、施工安全方便和不影响河道宣泄洪水等优点,因此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应用广泛。南水北调中线北汝河倒虹吸总长1 282 m,总设计水头为0.507 m,设计流量315 m3/s,加大流量375 m3/s,倒虹吸管管身采用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共2孔,单孔尺寸为7.0 m×6.95 m(宽×高);东线穿黄倒虹吸长634 m,由两条内径9.3 m的管道组成,其输水能力为400 m3/s。
基础防渗墙工程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很重要的隐蔽工程,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至今,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我国已逐步掌握和解决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建坝的地基处理技术。
我国第一道槽形混凝土防渗墙为20世纪50年代北京密云水库白河主坝深厚松散坝基防渗系统,防渗墙总长785 m,墙厚0.8 m,防渗墙总面积18 876 m2。
20世纪80年代成功建成的葛洲坝深水围堰双道混凝土防渗墙工程,是我国混凝土防渗墙技术的新发展。混凝土防渗墙厚0.8 m,防渗墙总进尺81 770 m,截水面积 51 155 m2,成功地应用了 “两钻一抓”的主副孔施工工艺,首次采用了可拔 80 cm钢接头管。
近年,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区场址覆盖层深度越来越深,高土石坝的地基防渗墙系统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突破,发展迅速。
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大坝防渗墙轴线长464.03 m,防渗墙截水面积约21 174 m2。该混凝土防渗墙设计墙厚1.3 m,最大深度达81.9 m,是当时国内最深的混凝土防渗墙。
四川省瀑布沟水电站坝址最大防渗墙深度82.9 m,为上下游两道防渗墙,间距14 m,墙厚1.2 m,防渗面积18490m2。冶勒水电站大坝基础覆盖层厚达400多m,采用悬挂式防渗墙,最大深度为84 m,墙厚为1~1.2 m,成墙面积 6万 m2。
正在建设中的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大坝基础防渗墙技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大坝基础防渗墙试验段最大成墙深度已达157 m,也是世界防渗墙最深的槽孔。2010年补充的地质勘探资料表明,坝基中部范围覆盖层最大深度达420 m,根据地质条件和现场试验情况,拟采用150 m深防渗墙悬挂方案,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混凝土防渗墙。
随着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力机械设备经历了仿制、局部修改、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的历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发展到现在已能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设计、模型试验和研究工作,设计、选型、制造和安装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水轮机、水泵、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混流式、轴流式和灯泡式水轮发电机组的技术水平已经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以三峡工程左岸电站机组设计技术的引进为标志,我国完成了700 MW机组的国产化和大型化的技术历程,全面掌握了700MW机组的选型、设计和制造技术。构皮滩水电站是第一个允许国内厂家自行设计和制造600 MW机组的大型水电工程。正在建设的溪洛渡水电站选用了18台单机额定功率为770 MW机组;向家坝水电站8台机组的单机额定功率为800 MW,机组容量排名世界第一,水轮机最大直径达10.6 m,这标志着我国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创新。规划中的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正在开展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的研究工作,这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特大型水电设备设计、制造的技术创新和大型化进程。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了葛洲坝单机容量为170 MW (水轮机直径 11.3 m)、125 MW 的轴流式机 组后,已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国外厂商合作生产了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轴流式机组——福建水口电站200 MW机组(装机7台),水轮机最大水头为57.8 m,转轮直径8.0 m,机组推力负荷达4 100 t。
贯流式水轮机是低水头水力资源开发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机型,在20m水头以下基本取代了轴流式水轮机。大容量贯流式水轮机一般采用灯泡式水轮机。
国内目前使用水头最高的大型灯泡式水轮机机组是湖南的洪江水电站,最大水头27.3 m,额定水头22 m,额定容量45 MW,水轮机直径5.46 m。单机容量最大的灯泡式水轮机组是广西的桥巩水电站,机组容量为57MW,排名世界第二,额定水头13.8 m,水轮机直径7.5 m,电站装机8台。广西长洲水电站装机容量630 MW,装机15台,是国内装设灯泡式机组最多的水电站,单机容量42 MW,水轮机直径7.5 m。正在建设的江西峡江水电站装机容量360 MW,选用单机容量40 MW的灯泡式机组,最大水轮机直径达7.8 m,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灯泡式机组,居世界第二。2009年我国东方电机厂承接了巴西杰瑞电站18台单机容量为75 MW、转轮直径为7.9 m的灯泡式机组的设计和制造,这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尺寸最大的灯泡式水轮机,标志着我国灯泡式水轮机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之列。
万家寨引黄泵站是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梯级泵站,共装设42台立轴单级单吸离心泵机组。除总干三级站机组单机容量为6.5 MW、设计扬程为74 m、设计流量为6.45 m3/s外,其余四站机组的单机容量均为12 MW,设计扬程140 m,设计流量6.45 m3/s。
西藏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的水泵采用单吸六级立式离心泵,是目前为止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扬程最高和叶轮级数最多的水泵,最高扬程为853 m,设计流量2.0 m3/s,最大轴功率19.42 MW,水泵叶轮直径1.289 m。
江苏皂河泵站安装的6HL型全调节蜗壳式混流泵是世界上最大的混流泵,直径 6 m,设计流量 97.5 m3/s,设计扬程6 m,配套单机功率7 MW。
淮安二站安装有我国最大的轴流泵,叶轮直径4.5m,设计流量57.5m3/s,设计扬程7 m,配套单机功率5 MW,水泵为立式布置。
当前水泵朝着大型化、高效率和高速化的方向发展。水泵的尺寸和配套原动机的容量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以减小厂房工程量,减少设备的体积和投资,提高水泵的效率和抗空化性能,降低运行成本。目前,我国正在加大水泵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试验工作,如水利部有关部门组织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泵模型同台测试工作;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牵头,组织中国水科院和哈尔滨电机研究所正在进行水泵的研制工作,旨在提高高扬程、大功率水泵领域的技术水平。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带给勘测设计水平的提高远不止以上所举事例,在大型船闸、升船机、高边坡处理、自动化控制、安全监测等方面同样取得了重大技术进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海拔、高寒、高地震烈度、深厚覆盖层、长距离深埋和高地应力等特点是今后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所必须面对的,高坝、大库、长距离输水工程安全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我们既要充满信心,认真研究和探索,攻克科学难关,进一步提高勘测设计水平,更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高质量地建设好每一座水利水电工程,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李现社、游超两位同志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中国水利60年[J].中国水利,2009(18).
[2]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水电60年[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中国大坝协会秘书处.中国2008水库大坝统计、技术进展与关注的问题简论[R].
[4]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调水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与实践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李荣伟,侯恩科.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的主要方法及其发展[J].四川水力发电,2007,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