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铭 孙润仓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导致原有的师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因此,许多高校不得不通过连年招聘研究生来扩充教师队伍,青年教师队伍不仅日益庞大,而且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虽然青年教师的加入极大地改善了师资紧缺的现状,但是,在入职初期部分青年教师由于理想与现实反差大、职业压力过大等因素造成归属感的缺失,表现为工作倦怠、进取心弱、责任感不强。因此,青年教师归属感缺失是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重构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归属感,或称隶属感,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教师归属感是指教师在同一所学校长期互动交往过程中,而产生的乐于将个人生命融入组织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与情感。它是教师长期的、全面的、自觉主动的工作积极性的积淀、凝聚与升华,是教师对学校发展整体的深层反映[1]。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教师归属感不仅是一个学校赖以发展的动力平台,能够极大地促使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而且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强烈的激励、导向作用,使他们能从学校发展的整体出发,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与决策之中,有“爱校如家”的主人翁态度,一心扑在工作上,积极主动,热情负责,富于创新,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忘我精神。
大部分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进入高校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与心理预期形成巨大的落差。青年教师不仅有强烈的事业心,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重视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而且成才欲望强。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教学科研、职称职务的平等竞争,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但是,由于青年教师刚刚步入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2]。另外,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院、系领导的足够重视,而事实表明他们往往是被忽视的角落,这在心理上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落差。同时,他们对于工资和收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工作后相对较低的收入又带给他们很大的挫折感。因此,入职初期遇到的种种情况使他们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经常处于焦虑、烦恼、抑郁的心理失衡状态,导致归属感的缺失。
高校的青年教师刚步入陌生的环境,由于自身社会经验缺乏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识不同,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与其他教师人际关系僵化的局面,使他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融入新的人际圈子。导致青年教师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际关系层面比较复杂。他们要处理与领导、学科带头人、中老年教师、管理人员、学生以及同代教师之间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2)青年教师社会阅历浅,社会交往经验和能力不够;(3)与其他教师在价值观念、认识水平、情感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4)某些青年教师具有不良的个性品质,如自我中心、自尊固执、炫耀虚荣、不尊重不理解他人;(5)利益冲突,如在职称评定、奖金分配、项目评审等方面,因不如愿而与他人产生矛盾[3]。进入高校以后,青年教师成为教师中的最底层,没有什么地位,有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场合和机会表达。同时,教师中的论资排辈的现象使青年教师总有一种被抛弃、被遗忘的感觉。存在于部分知识分子中“文人相轻”的思想,也使青年教师不自觉地疏远教师群体。此外,教师的职业特点(劳动的独立性)既让青年教师缺少相互间的交往和交流,也缺乏与老教师之间沟通的机会,久而久之,青年教师在心理上的孤独感越来越重,逐步趋向自我封闭[4]。
高校对教学、科研过高的要求,使青年教师深感职业负担过重。青年教师,一跨入高校大门,就面临大量的教学任务,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非常严重。如今的青年教师只要一报到,马上就被安排主讲课程,有的甚至被安排一个学期主讲几门课程,而且很少有老教师手把手地给予培训指导。青年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要面对“学生评教”的压力。“学生评教”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解决了对教师评价的问题,但也给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造成了无形的压力。青年教师由于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很小,所以很难树立起威信,对学生产生“畏惧”感,教师的威严则被这样的评价体系大大制约,从而教学成为他们巨大的心理负担[5]。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要教好书,同时还要搞好科学研究。只会教学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称职的高校教师,特别是同事之间的竞争加剧,使不少青年教师感到精神负担重重。
对青年教师资源近乎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使青年教师身心疲惫,高校已经不是他们梦想中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拼搏的殿堂。目前,对青年教师满意感调查的结果表明[6]:自身现状很满意的为0%;比较满意的为20%;不满意的为 32%;感觉一般的为48%。由此可见,基于人性化管理,重构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已经迫在眉睫。
教师队伍的质量关系着高校的长远发展,而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青年教师归属感缺失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当从社会、学校和青年教师自身等方面入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供宽松的环境,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坚实的平台。
为了重构青年教师的归属感,首先,国家应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尤其要重视改善青年教师的物质待遇。维护教师的权益,在青年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减少并杜绝青年教师消极心理的产生。全社会要切实关心、支持、配合青年教师,让他们在一个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减轻其心理上的落差。
其次,大学文化本质的缺失也是青年教师归属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大学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必须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导向,使广大教师个人的需要、兴趣、价值、尊严以及合法权益等得到充分的尊重,使他们以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为己任,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充分弘扬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为终极目的,使以人生的意义、人生的追求、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为皈依的人文精神弥漫整个校园,以此激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科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文化也是一种师生个人实现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大学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青年教师成才最重要的外部条件[7]。
教师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队伍建设有其自身不可逾越的规律。因此,高校管理应注重青年教师发展的规律,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青年教师职前培训工作。高校青年教师主要是来自各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教学经验比较缺乏,应在岗前培训的各个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不仅要对青年教师进行集中的岗前培训,而且要把岗前培训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建立三级培训运行体制,除了依靠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各学校和院系也要承担起责任,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教师岗前培训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来开展工作。(2)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传帮带”制度。导师的传、帮、带可以让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握教学要领、步入教学轨道。由于青年教师入职初期必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他人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可由一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加以指导、帮助,使之不断地提高师德修养水准,顺利完成入职初期的转型。(3)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大部分高校的青年教师将专业发展作为自己最重要的需要,他们很在意学校对其发展和培养的重视程度。因此,高校应建立一种制度,鼓励教师职后进修、培训,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加速青年教师的发展进程。
青年教师归属感缺失也属于心理困惑之一,要想重构青年教师的归属感,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青年教师本人。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青年教师应从自身的调整与改变入手,不断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度。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善于把心理挫折引导到积极方面去,升华为奋发进取的动力,收到比外来疏导、劝诱更好的效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让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
作为青年教师,一踏入教师的行列就应当面对现实、虚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站稳讲台,得到学生的认可。要做到这一点,青年教师本人应不断充实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有意识地提高教学能力,逐步摸索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因此,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自然会增强青年教师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及归属感的重构。
青年教师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主体,更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他们成长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等学校发展的后劲。因此,只有社会和高校都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时时不忘青年教师,处处考虑青年教师,注重情感投入,并注重倾听和采纳青年教师合理的建议,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他们对工作及单位的归属感,使他们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在工作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为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提供无限动力。
[1]姚其志.校本管理中教师组织归属感的培养[J].现代校长,2006(4):25-27.
[2]闫爱敏.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源及心理压力调适[J].教育探索,2009(1):122-124.
[3]金薇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多视角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3):52-56.
[4]张凤霞.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及对策[J].教育与现代化,2008(2):50-54.
[5]徐淑兰.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教育评论,2008(1):44-46.
[6]陈伟伟,朱华燕.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承诺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91-96.
[7]胡光华.制约高校青年教师成才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5(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