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水彩风景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0-02-12 18:31徐桂香
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水彩水彩画园林景观

杨 凡 徐桂香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一、水彩风景课程的特点

水彩画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由特有的形态、材质以及点、线、色、光等更为局部的要素按一定的秩序比例组合而成,具有明快透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韵味。

水彩风景课程立足于建筑、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是为专业设计表现提供技术支持和美学支持的一门课程。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效果图是设计师展示设计意图的最直观的手段。好的效果图不仅能充分体现绘者的设计意图,同时也是独立的绘画艺术作品,能体现绘者的才情、能力和艺术修养,具有电脑制图无法替代的灵性和神韵。用水彩绘制的效果图以其清新明丽、酣畅抒情的特质和自由灵活、方便快捷的品格受到艺术设计专业的青睐。因此,水彩风景课程是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基础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认知、增强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其为基础美术与专业设计的衔接过渡搭建了最好的桥梁。

二、水彩风景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等农林院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开设的水彩风景课有别于一般艺术院校的水彩教学。

首先,水彩风景课主要是针对高等农林院校中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具有与设计专业紧密结合的特征和绘画题材的限定性。水彩风景课的绘画题材主要包括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现代城市景观、民居建筑以及建筑、树木、花卉、石材、水体等诸多园林景观的构成元素。

其次,高等农林院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开设的水彩风景课程结合具体的学生特点和宏观的专业设置,在课程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上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艺术院校的特色。与专业艺术院校的生源不同,高等农林院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生源是非艺术类考生,升入大学前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训练,美术基础薄弱,入学后要从简单的石膏方块和水彩静物起步,训练造型能力和色彩感受力。所以教师必须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其进行专业引导。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程度,高等农林院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将水彩风景课程进行分散设置,每周4节课,课程贯穿整个学期的始末。而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往往是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设置,一个学期设置几门专业课程,课程按顺序排列,一门专业课完全结束后,另一门专业课才顺接开始。

高等农林院校水彩风景课程的设置虽然适应了学生的接受程度,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水彩风景课程的内容需要直面自然景物、分析自然景物,但目前的课程设置使大部分的课程教学在教室内进行,于是用水彩改绘风景照片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虽然目前通过拍摄图片收集素材的方式极为普遍,也具有诸多便捷之处,但是改绘风景照片远远不及写生能直面自然、体悟自然、激发鲜活的色彩感受。

再者,美术院校中的水彩教学,与素描一样,是进入某个画种专业教学前的一种色彩训练。其训练过程一般与水粉交织并用或完全被水粉替代,水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很多学生对水彩画认识片面或完全不感兴趣。这种现象从各大书店的水粉教材铺天盖地而水彩书籍芳踪难觅上可窥见一斑。色彩教育的这种现状衬托出高等农林院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水彩风景教学的独特亮色。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保持了水彩教学的传统,并逐渐加大水彩教学的力度。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2007年的教学改革中,结合专业的特点,将原来色彩课的水粉、水彩并行改为单一的水彩教学,并且增加了水彩风景课的学时。水彩风景课的教学改革无疑加强了色彩教学与专业设计的紧密联系。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不是割裂的个体,课程能否自然衔接过渡、融会贯通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是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美术教学必然的发展方向。近些年,对水彩教学的探讨趋于热烈,水彩创作的题材在不断拓宽,风格越来越多样,新的表现手法层出不穷,整体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在园林景观设计水彩领域,老一辈的画家华宜玉先生、刘凤兰先生绘制的优美的园林水彩作品成为园林水彩教学的优秀范本;与教学相关的辅助教材也在陆续出版。2005年中国林业出版社曾组织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美术教师的优秀代表召开了关于园林美术教学的研讨会,并结集出版了一系列的园林美术教材。其中,《园林水彩》已经出版,并成为园林水彩课的辅助教材。

三、水彩风景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结合专业特点,改革课程结构

现在的园林水彩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水彩静物和水彩风景2部分。在时序安排上,水彩静物在先,水彩风景在后。水彩静物写生的内容都是传统美术教学中惯用的静物,如石膏几何模型、玻璃器皿、陶瓷容器、金属器皿、水果、衬布等。经过一个学期的静物训练后,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水彩静物写生技法。但是,由静物写生过渡到水彩风景写生时,面对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景物,学生依然会手足无措、难于下笔。要使学生很快地从水彩静物训练过渡到水彩风景训练,要使基础色彩的训练更快地适应设计课程的要求并为专业设计所用,笔者认为,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水彩风景课程的结构进行适当的改革。

1.调整绘画的题材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尝试在室内静物写生阶段增设一些自然形态的模型,如具有姿态的树干、插花、植物盆景、建筑的构件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短期内充分掌握植物、园林古建等绘画元素的结构特征,让学生对这些自然形态有所感知,初步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和与之相应的绘画技法,从而为日后的室外水彩风景写生和园林设计绘画表现奠定基础。

2.加强水彩风景画的临摹

对水彩初学者来说,临摹是掌握水彩技能的重要途径。中国的绘画传统很重视临摹。中国最早的一篇画论《古画品录》就提出了“传移模写”[1]的学习方式。陈传席在《<古画品录>点校注释》一文中这样解释“传移模写”:“传移”时先将新绢(或纸)蒙在原画上,照着勾,然后揭开,模仿原画着色。虽说是复制,但仍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所以“传移”又叫“模写”,按模而写也。绘者在“模写”优秀绘画作品时,同时也学习了原作者的绘画方法。因此,在水彩风景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水彩风景画经典作品的理性分析,心追手摹,对画面的构图、透视、形体塑造、色彩搭配、明暗关系处理等绘画语言进行提炼归纳,掌握并学会运用这些艺术语言,进而比较准确地应用到自己的画面。

应当注意的是,水彩风景的临摹与“传移模写”有不同之处。水彩风景临摹的目的不在于“复制”,而重在掌握画水彩风景的方法与规律。临摹如同佛家比喻的“指月”之“指”[2]。佛教常用“指”比喻语言文字,用“月”比喻佛法真谛,所以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向月亮,手指只是指向佛法真谛的工具,而不是终极目标。因此,在水彩风景的临摹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水彩范画的遴选工作,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绘画表象下面的艺术规律;强调临摹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水彩风景的临摹不是死板地硬抄,而是重在提炼归纳、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通过临摹的方式细细揣摩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手头表达能力。

3.重视水彩风景照片的改绘

如前所述,由于高等农林院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水彩风景课程的设置比较分散,每周4节课,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末,所以大部分的课程教学是在教室进行;再加上不具备直面自然的条件,所以用水彩改绘风景照片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改绘照片,实际上是对照片进行写生、创作,有利于学生推敲构图、提炼造型、熟悉绘画技法的应用、分析风景园林各组成要素的绘画语言,也便于由水彩临摹过渡到水彩风景写生。为了更好地与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内容结合,用水彩改绘风景照片的内容要围绕专业方向展开,改绘的内容应包括中国古典园林(以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为主)、西方古典园林、中国现代园林小景等;并且要求风景照片的内容清晰可辨,建筑结构明确,色彩关系易于提炼。

4.鼓励学生多画速写

在课程教学的组织方面,要安排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交替进行。长期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入表现的能力,短期作业能够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和强化鲜活的艺术感受。作为短期作业,速写所用的时间短,能够坚持多画速写对专业的提高具有补益作用。速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手头表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素材的能力和创造力,能为将来的专业设计打好基础。

5.加强水彩风景的写生

水彩风景写生在水彩风景课程教学中居至关重要的地位。室外风景具有视野开阔、层次深远、内容丰富、光色多变的特征。室外风景写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取景构图能力、色彩表现能力和自我情感的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室外光色规律、掌握水彩技法以及研究气氛、情调和意境的重要途径。

学生从室内静态临摹和风景照片改绘过渡到室外风景园林写生时,从自然风景写生到画面的审美意象,经历了观察—提炼—产生审美意象的过程。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写生曾提出著名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画中之竹”[3]的绘画理论。“眼中之竹”,是观者对审美自然的直接关照。纷繁的自然景象对学生而言,正如画家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是绘画者经过审美意识的熔铸加工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学生依据绘画规律在心目中对自然景物主动取舍和提炼概括出的审美意象就是“胸中之竹”。“画中之竹”,则是运用艺术处理技巧把头脑中的审美意象加以物化,并落实到画面中,进而形成情景交融的绘画作品。因此,学生在进行水彩风景写生时,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水彩风景知识,对自然景物进行正确的观察、大胆的取舍。

在进行水彩风景写生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对自然风景的感受

没有深切的感情就产生不了动人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表现,也是审美情绪的自然流露。水彩风景写生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也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受力。

(2)围绕画面的主题处理画面的关系

一篇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文字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否则,文字再华美也不知所云。同样,一幅水彩写生作品也要有主题,否则画面会杂乱无章。围绕画面的主题处理画面的关系,能够解决学生在选景取景时盲目被动、随意性强的问题,在构图上也会主次分明、富于节奏。

(3)准确运用透视法则

准确运用透视法则,不仅能使画面上的建筑造型准确,还能解决画面的空间问题。只有建筑、植物、天空、地面的透视关系处理得当,才能使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分明,使画面的空间深远。

(4)合理地运用色彩知识

在水彩写生初期,学生处理画面颜色关系时往往比较被动,或者观察不到色彩的微妙变化和层次关系,或者完全被动地照抄景物的固有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力和表现力,要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寻求色彩之间的对应关系,用对比和调和的色彩原理去解决画面上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关系。

(5)立足整体,控制有度

水彩的特点在于生动自然、水色淋漓。水彩的绘画效果和方法与国画有相似之处,同样需要借助于水的流动,也同样不便于反复修改。所以在进行户外水彩写生时,更应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对画面的作画步骤和局部处理方法尽量做到成竹在胸。这样,画起来才能一气呵成;否则,就会手忙脚乱。水的变幻流动的特质往往会给水彩画的画面带来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教师应依据画面的整体关系对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掌握画面的处理方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反复提醒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始终注意整体观察,牢记总的意图,不忘整体效果。画面的整体,是指画面完成后画面关系和谐统一、尽善尽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画面的处理要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的处理方法会使画面失去对比节奏,少了艺术的趣味,而臻于平庸。因此,对画面的处理应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应把握画面的分寸感,从整体上控制画面的节奏。

研究自然,记录下对自然的感受,保持对变动不居的自然的艺术敏感;在记录感受的过程中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表现,并逐渐推动表现手法的完善,这是一个由表现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写生不是对自然事物的照抄挪移,而是在写生中练就慧眼,从平凡中发现和提炼出独特之美,并能心手相应地将独特之美呈现出来;水彩风景写生作品既可以作为水彩风景创作的素材,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

6.加强水彩风景画的创作

刘凤兰先生在谈到水彩风景画的创作时说:“创作与写生同论,创作的意图完全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的,试图摆脱写生中客体的制约,追求更完美、更深刻、更典型的艺术效果。创作中蕴含着更多的情感与精神,生发出更多的幻想与虚构,画家希望创造出更合乎自己心境的真实画面来。”[4]可见,由室外水彩写生转回室内水彩风景创作,让学生在写生素材与图片资料结合的基础上以自然的切身感受进行水彩风景创作合成,这是一个由客观观察转化为主观抒发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作能力,指导学生从对实景的摹写向主观创作转化,从题材的选择到具体方法的表现都要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和设计表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水彩风景的意境要通过娴熟的水彩技法去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水彩风景画是单纯的技法训练。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为了明理,行万里路是为了实践,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苏轼曾说“物无常形而有常理”[5],意即万物皆有理法,皆具有内在的规律。绘画也是如此,也有画理。所谓画理,就是绘画艺术的内在规律。只有了解了绘画艺术的内在规律,绘画才会得法,才不会乱来。

学习水彩风景画,要了解水彩艺术的发展脉络,还要溯本探源,寻找水彩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水彩画作为独立的画种,起源于17世纪的德国。而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近代水彩画的繁荣。中国人对水彩画的学习和研究始自维新变法以后。在水彩艺术的发展史上,水彩画的题材不断拓宽,水彩画的风格也几经变化。作为舶来品,水彩画在中国发展的百年间,与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和绘画技法相结合,拓展了水彩画的表现空间。期间,许多大家的作品熠熠生辉、风格各异。

因此,在水彩风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中外艺术理论,对名师的水彩范画进行赏鉴分析,激发学生对水彩艺术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水彩艺术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水彩技法和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同时,教师还要使学生意识到,对绘画理论的学习不能仅限于水彩画领域,还应兼顾油画、壁画、中国的水墨画等领域。因为这些相关的艺术种类虽然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内在的艺术规律是一致的。

(三)加强材料分析与技法的探索

在水彩风景画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只有了解与掌握绘画工具的性能、发挥绘画材料的特点和长处,才能使画面的效果更为生动。

1.水彩画的工具特点

水彩画颜料属透明色,适合薄画,不宜厚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对水彩画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水彩,其特点就在于‘水'和‘彩',不发挥‘水'的长处,它没有油画、水粉画的表现力强;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显逊色;但它妙在水与色的结合。”[6]可见,“水”在水彩画的基本媒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水彩画随意即兴的特征和空灵的意韵,与“水”的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水”与“色”调和后通过笔的运行产生了浓、淡、干、湿的效果,水分掌握得当,能使画面产生淡而能厚、浓而不板、湿而不漫的效果。

水彩纸是水彩风景写生中常用的纸张,表面有明显的肌理,具有吸水性强、便于表现的特点。纸张质地的不同会影响画面的效果和风格。

水彩笔是水彩颜色和水彩纸之间的重要媒介,颜色借笔触的运行而彰显。

因此,在水彩风景课上,教师要结合园林风景设计专业的特点,鼓励学生对画材媒介进行尝试与开拓。例如,尝试用不同质地的纸张,或将水彩色与其他不透明色混合使用等;在工具的使用上,也可不局限于水彩笔,还可加入水粉笔、毛笔、板刷、刮刀、盐、蜡等。对新材料的尝试有时会使画面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表现技巧的多样性

在水彩风景画的表现技法中,最常用的是干画法和湿画法。干画法,即叠画法,待一遍水色干透,再重叠第二遍,如此可多层覆盖。其优点是可以使画面中物体造型浑厚结实、层次丰富细腻。干画法需要较强的造型功底和绘画能力,但过多的覆盖描绘常常失掉水彩韵味[4]。湿画法是利用水色渗化现象与效果进行作画,通常要把水彩纸用水浸透之后作画,并一气呵成;画面中产生没骨朦胧效果,韵味十足;重叠的过程是趁湿进行的,颜色的使用比较饱和[4]。

在水彩风景画的绘制中,除干、湿画法外,还有干湿并用法和诸多特殊技法,如撒盐法、沉淀法、喷洒法、水渍法、点彩法、洗涤法、刀刮法、砂纸去色法、涂蜡法、纸上做基底法等。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各种表现技巧,并与其他绘画材料相结合,如与铅笔结合的铅笔淡彩、与钢笔结合的钢笔淡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水彩作为设计专业创作的媒介,承载着绘者的意图和时代的精神,是随着时代精神、审美观念的发展而发展的。所谓法无定法,水彩风景画的绘画语言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需求的变化而面临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倡美术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各种文化的开放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同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促成了思想和知识结构的变化,教育作为文化发展的先锋和前沿,也不可能以一成不变的体制和陈陈相因的教学方法应对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要产生个性化的设计,必然要从个性化教育抓起,而个性化教育要从每一门课程抓起。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各美术院校有着不同的办学条件和历史传统,无法强求一律,也没有必要强求一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倡多样的、各具特色的办学,是建设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7]。因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倡水彩画个性化教育应成为水彩风景课一以贯之的教学精神。

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理解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这个年龄段是掌握技能的最佳训练期,也是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最佳时期。承担水彩风景课程教学的教师,作为美术基础教育工作者,对艺术青年审美趣味的养成和艺术道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失之毫厘”,学生可能会“谬以千里”。因此,水彩风景课程的教师要批判地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顺应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水彩艺术的功能,为培养出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健康的审美趣味的园林景观设计人才做出努力。

[1]陈传席.《古画品录》点校注释[M]∥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81.

[2]不详.楞严经◦卷二[M].国怀,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

[3]郑板桥.郑板桥题画[M]∥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179.

[4]刘凤兰.刘凤兰风景写生与创作[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48,50,143.

[5]苏东坡.东坡论画[M]∥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47.

[6]季红.水彩画的“水”与“彩”[J].文艺研究,2006(5):144-145.

[7]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65.

猜你喜欢
水彩水彩画园林景观
景观构思在产业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我的水彩画
水彩的“干”与“湿”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漂亮的水彩画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与水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