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要从传统养猪的劳动密集型转移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2010-02-11 13:42孙德林
猪业科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养猪业养猪猪场

孙德林

(猪业科学编辑部,中国种猪信息网,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北京 100102)

中国养猪业已有几千年历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养猪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分散的饲养方式,从产业类型看全部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20 世纪70 年代,出现了一批机械化猪场,逐步开始使用机械代替部分手工操作。到了20世纪80 年代,一批工厂化猪场在沿海地区诞生,以后逐步影响到内地猪场,使用了较多的机械,但仍然是以劳动力和人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近30 年来,中国养猪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养猪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二是随着城镇化的进展,带来的劳动力短缺;三是产业链上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造成养猪业承受市场严重波动和沉重打击;四是整体环境带来猪病防不胜防给养猪业带来的创伤不可愈合。

中国是养猪大国,大多的中国人又有喜欢吃猪肉的饮食习惯,中国养猪业要从数量型转型质量、效益型,必然从传统养猪的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1 城市化进展的需要

一般说来,一个万头猪场需要员工25~30 人。目前在规模化猪场中多数猪场除去几个主要岗位外,一年中都要更新1~2 次,有时像配种、产房等关键岗位也经常走人,养猪老板都非常苦恼。再有,目前从事养猪乃至农业生产大部分都是30 岁以上农民,很多地方都是40~50 岁人养猪,全国各地大大加快城镇化进展速度,农民变市民,种地变打工,农村变城镇。在美国和欧洲也是40~50 岁人养猪。那么,我们能否培养一批中专毕业生,让有知识的人干这一行,要猪场变工厂,他们照样可以周六日休息,旅游、度假。1997 年我们在荷兰学习,老板就讲,什么是现代化猪场,那就是周六日可以谈恋爱、旅游、度假。应用信息化,让那些猪可能不在周六、日生产,即使不能完全避免周六日生产,把纸或锯末铺好,走人,自己断脐带。在法国一个万头猪场只有3 个人,主要靠自动化设施、设备来完成。中国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非常凸显,必将走“少用人,减少系统误差,降低劳动力成本”的道路。中国未来养猪劳动力应该寄托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熟悉养猪设施设备操作的高级技工,使他们成为既有技术、又能赚到钱的职业工作者。养猪企业可以像工厂一样上下班,能够充分享受到城市文化生活。养猪既是他们的谋生手段,又使他们成为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产业工人。

2 标准化的养猪业需要信息化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巨大,主要原因一是生猪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散养户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经济行为带有相当程度的同步性,直接加剧了生猪价格波动的幅度。目前我国约有6 500 万个养猪场户,每户增养1 头猪,全国就增加10%的猪肉产量。要实现规模化养猪,实现标准化养殖必须走信息化之路。

猪场实施信息化管理是迟早的事情,在奶牛方面做得很好,在猪方面很差。国外来讲学的专家常说,由于使用了软件给养猪企业带来若干效益。他们都建议使用软件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成本的变化。中国养猪老板都好算大帐,而不算计丢失的东西。比如,应用饲料自动饲喂系统,可以减少很大浪费,因个体差别而提供不同的饲喂量,这样既可以实现满足个体需要,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应用信息技术动态管理生产过程,对母猪处于空怀、妊娠、分娩和待配了如指掌,这样可以减少母猪非生产时间。不用信息技术,不知道这头母猪何时分娩、何时下床,总是要翻生产纪录。作为一个生产管理人员,每天可以看到不同母猪在不同生理状态头数、胎次、年龄结构及生产成绩。这样让母猪这个生产机器总是处于优化状态和高速运转的状态。

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来调控猪舍环境。如自动温控系统,自动给水系统,自动换气系统,自动控制有害气体系统等。在国外猪舍空气都过滤,严格控制有害气体的质量浓度,同时也要及时换气,保持猪舍内空气的新鲜。

全漏缝地板和自动排污系统完全可以。现在养猪工艺是一场革命,在美国、加拿大和部分欧洲养猪发达国家都是全漏缝地板,全部是水泡粪工艺。当然污水排到哪里是个严肃问题。在广西农垦系统,有很多甘蔗地,在地下铺设管道,定期在地上喷灌,效果很好。

3 健康、可持续的养猪业必须产业化做保证

一个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上游、下游产业的平衡发展。在养猪业发展中要考虑到上游屠宰加工企业,下游饲料原料供应等产业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中国养猪业与屠宰加工乃至饲料原料产业彼此独立,没有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在养猪发达国家,很多屠宰厂是养猪企业联合筹资兴建。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均衡发展,产业链中利益分配较为合理。不至于出现产品过剩或产品十分紧缺的现象。

传统、分散养殖之路将走向死胡同。中国是养猪大国,也是消费大国,13 亿人口吃猪肉怎么能靠散户经营?从市场保障供给的角度看,必须以规模化养猪为主体。散养户和小规模户养殖基础设施薄弱、饲养技术落后、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同时,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较差,有利可图一哄而上,无利可图一哄而散,加大了供给保障的风险。其次,散户经营无法控制产品质量,不可能建立起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无法建立产品追溯制度,无法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管理。从推进产品标准化角度看,要创建健康产业链,产品规格大小不一,营养水平不同,管理人员素质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很难做到产品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多数屠宰线都无法接受散户饲养的活重超过150 kg的生猪。

我国肉制品深加工的比重仅占肉类产量的15%左右,这些因素决定生猪供给的库存调节回旋余地很小。长期以来,生猪生产、销售、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利益主体关系松散、利益分配严重失调,在产业链条中,养殖是一个最弱势、最不稳定的环节,周期长、风险大,供给过剩时除了亏本出售没有退路。因此,要实现产业链健康、有序、利益分配协调,必须加大投入,走标准化道路,产品一致性好,标准化程度高。

4 实现养猪标准化,猪场信息化时机即将带来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受养猪比较效益影响,分散饲养逐渐退出,规模养殖发展势头逐渐显现,加快推进生猪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条件日渐成熟。尤其经历2005—2007 年养猪波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规模化养猪,2009 年年出栏50 头以上的场户生猪出栏比重达61.1%。在市场拉动下,各地推进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劲头较足,行业内知名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延伸产业链条,建设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成为带动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重要力量。力争在5~10 年时间把年出栏2000 头作为一个标准化养猪的标准,力争达到50%以上。美国从1968—2002 年,猪场数量从96.8 万个下降到7.5 万个,生猪存栏量却一直维持在6 000 万头左右;猪场的平均存栏规模从1954 年的26 头增长到2002 年的782 头。

其次是大力推进产业化,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养猪场户的市场问题解决了,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出现大波动的风险就会降低。欧洲在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后形成了“养殖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日本则采取了养殖户+农协+公司的模式。这些产业模式都保护了养殖户利益,分担了产业风险。

5 高端、高效的养猪业需要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现代养猪业要实现高投入、高产出,中国养猪产业就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尤其要走向资本密集型。在未来养猪产业中,没有资金的投入就带不来高生产水平的养猪业。比如母猪年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现在中国大约20 头,发达国家大约25 头以上,当然也有达到30 头以上的。中国为什么这么低呢?一是母猪不能及时配种,二是母猪配种后流产,三是出生仔猪成活率低。这些都是管理的问题。而管理都是由人控制的,人与人差别甚大,我们叫系统误差。如果加大资金投入,给猪创造良好的通风、换气、温度和湿度条件,则有利于仔猪存活,有利于母猪及时发情、配种。实现科学管理,要尽量减少人的参与,克服人的因素,加大资本投入,多使用现代化的设备设施。

现在国家很重视养猪生产。最近启动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制定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遴选标准,结合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采用企业自愿、省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的方式,选择100 家种猪场组成国家生猪核心育种群。2015 年前完善10 家核心种公猪站,种公猪总存栏1 500 头以上;200家社会化服务种公猪站,并配备相应猪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点。

从今年开始,农业部启动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今年计划在全国启动创建1 500 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涉及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等6 个主要畜禽品种,力争到2015 年,全国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15 个百分点,其中达到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占规模养殖场总量的50%。

除此之外,还有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能繁母猪保险,生猪疫病防控支持,能繁母猪补贴(暂缓),还有国家良种工程项目等。我们做事要和国家政策一致,把我们的工作做到国家项目中去。这些举动都是推进国家生猪生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猜你喜欢
养猪业养猪猪场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养猪业盘点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养猪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尼泊尔养猪业现状与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