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这两年,中国常常登上国家实力和全球企业排行榜的前列。很多机构还走出国门。可对于这些成绩,西方人常常表示不服。《环球时报》记者感受到,其中一个原因与中国机构不会宣传有关。
不久前,《环球时报》记者因为要做一个“中国企业奔赴海外设研发中心”的稿子,开始联系在德国的几家著名中资企业。一联系,才感受到中资企业太难联系上了:一是大多数在德中资企业没有当地语言的网页;二是没有企业新闻官;三是即使有企业的联系号码,也打不通。
记者试图联系一家在德国多个城市设有研发中心的著名中国技术企业。由于找不到该公司的德文网页,记者只能通过国际长途找到该企业在中国南方的总公司,然后辗转才得到他们德国分公司的电话号码。但打通该公司在波恩的电话后,一位女士表示,“我们公司没设新闻官。”她建议记者找在慕尼黑的经理。记者通过几轮电话转接后,终于接通这位经理。不过,对这个并不敏感的话题,记者说明采访原因后,他先是让记者等15分钟。之后,当记者再次接通后,他却死活不肯回答问题,连“公司在德国有几个研发中心”的问题也表示不清楚,让记者采访中国总公司。最后,记者还是放弃了撰写该公司的内容。当然这家公司也失去了让国内外了解他们的机会。
后来,一个德国媒体朋友也跟记者谈起中国在德企业不会宣传,甚至导致误解的事情。她说,去年德国一些媒体大肆炒作“中国间谍”的事情。其中,还有报道说,中国在德研发机构是躲在背后的技术间谍。为此,她与在德一些著名中国企业联系,但并没有成功。情况与记者采访时一样。她认为,这本来是一次很好的反驳机会,但由于没回应,也加深了德国民众对中国的误解。
这让记者想起一年多前的一件事。当时有华人网友向《环球时报》记者反映,他们在德国一火车站附近橱窗上发现某跨国企业的大幅海报:一群僧侣乘坐一辆过山车的画面辅以“梦想成真”的宣传语。在当时环境下,网友认为这暗含支持“西藏独立”。
为此,记者当天就致电该公司驻德国分公司了解情况。听了记者讲的事情后,该公司接线人员首先表示很抱歉,并要求记者留下电话,马上会给我回复。5分钟后,记者就接到该公司发言人的电话。她先问记者,她用什么语言回答,然后向记者解释说,该海报是2003年就已经推出,与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无关。她称,这幅陈年广告将被立即取下。后来,该公司又专门给记者发来向中国人的致歉信,让公司的形象损失减少到最低。
一位德国媒体研究学者对记者说,设置网页、新闻官已经成为德国各大企业的常识。德国公司都有网页,一些高层还经常设博客、播客等宣传公司理念。这些机构和个人把这当作民众了解自己的窗口,以树立良好形象。对于民众的问答,都可以通过网页或者网页上提供的联系方式,进行沟通。同时,这不能成为摆设,否则也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