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清
(山西省左云县人民医院,037100)
笔者自2007年以来用针刺配合中药外用治疗颈椎病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组 98例,男性69例,女性 29例;年龄 25~78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10天。
诊断标准:①颈肌僵硬,活动受限,椎旁有压痛。②患肢呈放射性疼痛,麻木,肌力减弱。③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④X线片显示颈椎有骨质增生或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项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等情况。
1.针刺:主穴:颈部相应患椎的华佗夹脊穴、后溪、风池、颈百劳、大椎。配穴:①手阳明经病变加曲池、合谷。②手少阳经病变加肩髎、外关。③手太阳经病变加肩贞、天宗、秉风。④手太阴经病变加肩内陵、列缺。操作方法:病人俯伏于靠背椅上,充分暴露针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选取32号1.5寸毫针针刺,针刺后局部以酸胀沉为主,施平补平泻手法,然后用G-6805型电针治疗仪选取2个穴位用疏密波通电,留针30min,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2.中药外治:药用当归、川芎、赤芍、透骨草各 30g,羌活、独活、白芷、蒲公英、胆南星各 20g,川乌头、草乌头、乳香、没药、延胡索各 40g,威灵仙 60g。上药加水1500ml浸泡2h,文火煎取300ml,再加水 1000ml,文火煎取200ml,共煎取500ml药液,装瓶冷藏备用。起针后选用DZL-IIIB型骨质增生电疗机,取加热中药液将毛巾浸泡后(防止烫伤)放在颈部,正极放在颈部,负极置肩部,并用沙袋固定,频率、电流调至适量,通电25min,12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痊愈: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阳性体征基本恢复;显效: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减轻50%以上,还有部分阳性体征;有效: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减轻不足50%,还有部分阳性体征;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变,阳性体征仍然存在。
治疗结果:98例患者中治愈54例,占55.1%。显效36例,占36.7%。有效6例,占6.1%。无效 2例,占2.0%。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患者,男,于 2009年2月 18日就诊。主诉 :右侧颈部僵硬疼痛,肩部酸麻胀痛1年,近1周症状加重,尤以夜间为甚。查体:颈肌紧张,活动受限,C5~7棘突旁压痛明显,臂丛牵拉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C3~7骨质增生 ,C5~6椎间隙变窄 ,生理曲度变直 ,诊断为颈椎病。用上述方法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1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继续巩固1个疗程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主要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由于跌仆损伤,劳作过度,损及督脉和相应经脉,或中年以后肾气不能濡养,骨髓筋脉失养致局部脉络空虚,经脉闭塞不通而发病。故治疗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阳散寒的方法。
针刺治疗宜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夹脊穴既能直接作用患处,同时又能通过经络分布(神经走行)治疗相应疾病。风池祛风散寒,颈百劳为治疗颈项僵痛之要穴。上述几穴均为局部取穴。诸穴并用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祛风散寒的功效。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余穴均为循经远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中药外用羌活、独活、透骨草、威灵仙、白芷祛风散寒;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乳香、没药、延胡索、川乌头、草乌头等行气止痛。通过电流的作用使药物迅速渗透到皮肤深层,有效作用于局部组织。
针刺配合中药外治取效迅速,痛苦少,副作用小,复发率低,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本法适用于神经根型、交感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而对于脊髓型效果不明显。
经临床观察,颈椎病的发病除职业因素(如长期低头工作和从事电脑工作)等原因,与休息时卧姿不良(如经常高枕或常枕沙发扶手而卧等)关系很大。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嘱病人适当休息(症状较重的卧床休息),注意躺卧姿势,枕头高低适中,避免长时间低头,避风寒、寒湿,颈部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是保证疗效、预防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