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2010-02-10 10:29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5期
关键词:瘀斑形态学白血病

张 颖

吉林省辉南县医院检验科(135100)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内容,它对各型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贫血、铁幼粒细胞贫血及某些寄生虫如黑热病、疟疾等,具有明确诊断的作用。对增生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类白血病反应等仅有辅助诊断意义。近年来,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在我国不断普及,有些单位也就忽略了细胞形态学的检查。虽然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但在形态学上区分和鉴别异常细胞是它无法提供的。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对疾病的诊断更为重要。

现在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和滥用以及病菌菌株的变异,当人的身体发生病变时,细胞在数量没有变化,但在形态学上却有了明显的变化情况。

1 中性粒细胞形态的改变

1.1 核左移

指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超过正常参考值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等。

1.2 核右移

指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如5叶核粒细胞超过3%。主要见于尿毒症、感染等。当机体抵抗力低下及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减少,易发生核右移现象。

1.3 粒细胞中毒及改变

见于机体严重感染、理化因素损伤等。主要表现有中毒颗粒,在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深染的大小不等颗粒,多少不一。胞质可出现空泡、环形包涵体等。

1.4 细胞退行性改变

在白血病、严重感染时易见,也可见于衰老细胞。

2 淋巴细胞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2.1 淋巴细胞增多

病毒感染和慢性感染常使淋巴细胞增多,见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脑膜炎等。细菌感染见于结核。原虫感染见于弓形虫、疟疾等。

2.2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2.3 异型淋巴的出现,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药物过敏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形态的改变:①小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多见于严重的缺铁性贫血。②大红细胞,直径>10μm,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3 PLT形态学的改变

异型血小板包括小型血小板(直径在2μm以下)和巨型血小板(直径超过7.5μm)。

3.1 病例1

患者男性,28岁。因腿痛3个月,皮肤瘀斑1个月前来就诊。体检,贫血貌,全身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瘀斑,以四肢为主,胸骨下段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胫骨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WBC 46.2×109/L,RBC 2.85×1012/L,PLT 55×109/L,外周血涂片中小原细胞>90%,其形态类似淋巴细胞,染色偏蓝。POX3%阳性,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此患者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1。

3.2 病例2

患者女性,35岁。因皮肤瘀斑半月,头痛1个月前来就诊。体检:贫血貌,全身可见大小不等瘀斑,以四肢为主,胸骨下端压痛明显,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骨髓增生活跃,其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60%,其余各阶段粒细胞占30%,单核细胞占8%,红系增生明显见减少。细胞形态学检查该患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

3.3 病例3

患儿男,发热1周,并有咽喉痛,近2d出现皮疹。体检:T 38.8℃,颈部及腹股沟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肋下1cm。入院时血常规结果为:Hb 122g/L,WBC 15××1012/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18%、淋巴细胞77%、单核细胞4%,未见原始细胞,血小板189×109/L。细胞形态学检查该患者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4 病例4

患儿女,15岁,因乏力,面色苍白前来就诊,平时挑食,血液分析结果RBC为3.14×1012/L,Hb为62g/L,Hct为0.21,血涂片检查,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明显,细胞形态学检查初步为缺铁性贫血。

血液形态细胞学检验,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很快出结果,适和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瘀斑形态学白血病
桡动脉穿刺术后瘀斑处理的临床观察
优质护理干预采血者穿刺点按压情况对血肿、瘀斑的预防效果
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
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皮下瘀斑的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医学微观形态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常见血液病诊断的意义分析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