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蚕区晚秋蚕种生产技术探讨

2010-02-10 00:23
中国蚕业 2010年4期
关键词:蚕期微粒子蚕种

凌 荣

(玉林市蚕种场,广西玉林 537000)

进入晚秋后,正常情况下各蚕种场的生产用房、制种用具等都已进入休整阶段,并开始场地清理及环境消毒工作。然而,近年来随着玉林市蚕种需求的迅速增长,蚕种饲养量也随之大幅增加,各蚕种场千方百计挖掘生产潜力扩大制种量,制种时间从春蚕第 1批开始至中秋止,个别蚕种场甚至在晚秋也进行蚕种生产,以满足蚕种市场的需求,增加自己的经济效益。但晚蚕蚕期各种因素对原蚕饲养和制种都十分不利,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方面是经过前期多批养蚕,病原长期积累,养蚕环境被污染,蚕室、蚕具消毒不够彻底,蚕儿极易发生蚕病,蚕茧品质差,微粒子病毒率高,导致蚕种淘汰率增加甚至成批淘汰,蚕种场与蚕农蒙受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进入晚秋期间低温干燥,桑叶易枯老、水分少、营养成分低,叶质差,造成公斤茧制种量低、蚕种质量差。如 2004年以前,由于未采取正确措施,晚秋蚕种生产平均克蚁产茧、公斤茧制种均不到正常的 80%;同时,蚕种质量下降,主要体现在不受精卵数量增加,比正常生产多 20%以上,甚至高达 50%;即使是受精卵,由于卵质差,经过冷藏后,死卵增多,孵化蚁蚕体质弱,饲养后弱小蚕多,眠起不齐一,蚕儿生长发育异常,从而影响养蚕成绩,蚕农利益难以保证,蚕种场声誉受损。因此,在亚热带蚕区如何提高晚秋蚕种质量是蚕种生产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 2005年开始,我们就如何利用晚秋的气候条件,搞好蚕种生产,提高蚕种质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根据我们的经验,在晚秋蚕种生产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优选原蚕户保证养好晚秋原蚕

1.1 选择桑园水肥条件较好的原蚕户

原蚕饲养过程中,要注重选用营养充实的适熟叶,特别是 4龄以后的用叶,主要是为制造蚕卵和充实卵质提供营养基础。原蚕户的桑园不仅要管理水平高,叶质优良,而且在出现秋旱时可以抽水灌溉,保证蚕期能采摘到适熟桑叶,保证养蚕增产增收,为提高蚕种质量打下营养物质基础;因此,要选择桑园水肥条件较好,桑叶充足,叶质优良的原蚕户饲养原蚕。

1.2 选择养蚕技术熟练、劳动力充足的原蚕户

一般而言,养蚕技术熟练的原蚕户对养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都能正确处理,特别是在晚秋气侯多变、时热时冷、低温干燥、桑叶易枯、蚕儿吃叶少、发育不齐一、眠起处理难的情况下,必须依靠熟练的养蚕人员,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加以处理;否则,就会导致减产,甚致失收。

1.3 选择蚕房条件优越的原蚕户

晚秋养蚕最主要的是解决低温问题,选择保温保暖的蚕房,通过蚕室加温来达到养蚕温度的要求,确保符合蚕儿正常生理发育的需要。如果蚕房保温效果差,达不到理想温度,特别是低于 20℃时,对蚕种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不受精卵也显著增加。

2 严防家蚕微粒子病 降低蚕种感染几率

蚕期做好消毒防病工作是养好原蚕的保证,它必须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特别是到了晚秋期,各种病菌在蚕儿经过一年中一批接一批的饲养而不断积累(尤其是微粒子孢子的数量增多),感染机率大,会造成蚕种的“毒率”急速上升,甚至整批蚕种因“毒率”超标而被淘汰,造成人力、物力以及经济上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蚕区消毒显得特别重要。在近几年的晚秋期蚕种生产中,我们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2.1 加强蚕期消毒工作

坚持组织专业消毒队,“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用含 1%有效氯的漂粉精溶液,对每个原蚕户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集中消毒,包括上一批蚕收茧结束后的回山消毒,彻底净化养蚕环境,确保晚秋蚕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发育。

2.2 全程进行家蚕微粒子孢子监控

每一批蚕收蚁后从卵壳开始、直到大蚕饲养的全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检查、监控,分别对每户中的卵壳进行全检,对 3龄迟眠蚕、4龄迟眠蚕、迟熟蚕进行抽样检查,每户抽样不少于 50条,抽检的样品按 3%比例进行镜检。对在镜检中发现感染家蚕微粒子孢子的原蚕户,进行重点监控或淘汰,如卵壳与小蚕镜检发现家蚕微粒子孢子,则全户淘汰,全面彻底消毒、净化环境后,改养一代杂交种(发放“无毒”一代杂交种);如熟蚕镜检后发现感染家蚕微粒子孢子的原蚕户,则在收购时对种茧进行严格隔离,之后作销毁处理。同时,对原蚕户采取严格的“二消一洗一薰蒸”的消毒方法,以防止家蚕微粒子孢子交叉传染给无毒原蚕户,没有计划养原种的养蚕户也统一由场部发放“无毒”一代杂交种,确保原蚕基地的安全。

2.3 加强桑园防虫治虫工作

加强桑园的防虫治虫工作,以防止桑园野外昆虫传染微粒子病。每年进入秋季后,桑树虫害不断增多,尤其是蚕儿食下被桑螟危害过的桑叶后,感染家蚕微粒子孢子的机率升高。2009年 10月份,玉林市蚕种场所属原蚕区的部分蚕区桑园严重遭受桑螟危害,多者 1株桑树上出现 15条桑螟幼虫,轻者每株桑树上也有 5~6条幼虫,在发现此虫害后,即组织人力采用敌敌畏进行逐片桑园喷杀;遭受野外昆虫危害较重的成片桑园在采取喷药措施后,虽然生产蚕种的病蛾率,比其它不受害虫危害的桑园稍高,但仍在国家蚕种质量指标规定的合格范围内。

2.4 小蚕期用叶消毒与大蚕期桑园“防微”相结合

玉林市蚕种场全部采用小蚕共育,小蚕 1~3龄期的用叶,全部用含 0.3%~0.5%有效氯的漂粉精溶液浸渍消毒后饲喂;原蚕户 4~5龄大蚕期用叶,采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产的 “防微灵”,蚕农分别在 4龄领蚕前 1天、4龄眠后、5龄第 3天(天气晴朗)对桑园进行喷洒(主要喷洒叶背),防止家蚕微粒子孢子通过桑叶食下传染,确保用叶安全。据我们调查,玉林市蚕种场使用“防微灵”已有十多年,防微效果十分显著。

3 做好蔟中保护工作 防止长期接触低温

3.1 收取“毛脚茧”在场部集中保护种茧

根据日本著名专家高见丈夫所著《蚕种总论》的论述:蚕儿上蔟后从吐丝结束到化蛹初期,都是蚕的重要转变期,种茧育的目的生产物——卵是在吐丝结束之后才开始发育成熟的,如此时遇到 20℃以下温度时,直接影响到卵母细胞的发育与质量,影响到雄蛹生殖细胞分裂与精子的成熟程度,影响到雌蛹造卵数量与产卵量[1]。而进入晚秋的气温往往昼夜相差较大,白天 25℃左右,而到了晚上只有15℃左右,有时甚至连续保持 20℃以下的低温天气,从而延长了熟蚕上蔟后吐丝结茧、化蛹、蛹成熟的时间(到复眼着色),时间多为 15 d左右甚至更长。由于化蛹时间过长,在收茧调查时发现:35%以上为受伤蛹,从而影响发蛾羽化、交配和产卵,这主要是由于此时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蛹在蔟中时间过长,蛹体自身运动造成伤害而变成伤蛹。为了解决在晚秋蚕种生产中的这一难题,我们多次采取了收购“毛脚茧”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即,当熟蚕吐丝结茧且茧壳变硬尚未化蛹前,进行种茧收购(如农户在熟蚕上蔟后进行正常加温的,一般吐丝后第 3天即可采茧出售),收购的种茧运到场部制种室后即采取加温至蚕、蛹发育所需的正常温度,以确保蚕、蛹生理发育代谢的正常进行。

3.2 选择条件好的原蚕户集中蔟中保护

因农户的技术水平与蚕室设施条件不一,经常出现蚕室无法保持蚕、蛹发育所需的正常温度而延长蚕、蛹发育时间,进而影响蚕、蛹的正常生理发育,影响雌雄蛾交配和蚕种质量。在原蚕区中,熟蚕上蔟后至复眼着色,可选择场地较宽、保温条件较好的农户的蚕室,在熟蚕结成茧后,每 2~3户集中到一起进行蔟中加温保护工作。

4 做好蛹期的保护 确保蛹期正常生理代谢

4.1 选择吸湿性好的保护材料

蛹期保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从目前玉林市蚕种场所采用的盛蛹用具来看,分别为蚕匾和木框筛,无论采用何种用具,摊蛹时每一匾或框中应掌握疏而薄的原则,蛹与蛹之间的距离以互不相碰为适度,以降低发生病死蛹时相互间的感染程度。垫蛹吸湿材料应用木糠或禾草,目前广西各蚕种场采用的垫蛹吸湿材料多为木糠,少部分采用禾草,以成本计禾草的成本比木糠稍高,而木糠更适宜蛹期的活动和吸湿。

4.2 按标准控制温湿度

蛹期保护温度应尽量保持在25~26℃左右,以适合蛹期的生理发育。但是由于晚秋的气温往往在15~25℃之间;因此,需要进行加温保护。有 2种方法:一是木炭加温,由于此时是低温干燥的晚秋季节,人为加温时应注意蛹室的温度切勿时高时低,避免因温度剧变而影响蛹期卵母细胞的正常发育,进而影响蚕种的质量;二是空调保温,这是蛹期保温较安全、温度较平稳的有效办法之一,可确保蛹期生理发育的正常进行,相对湿度应控制在 85%左右。

5 注意雌雄蛾的交配与保护工作 减少不良卵数量

5.1 交配室温湿度的控制与交配时间

一是交配的温度。雌、雄蛾交配的地方不宜在室外进行,因为此时晚秋温度过低,容易引起雌、雄蛾生理的新陈代谢减慢,尤其是体质稍弱的雌蛾,在配对后极易出现脱对而延迟产卵,同时增加不受精卵。所以,要有专用交配室,交配室内要有保温设施,如空调或用木炭人工加温,且温度控制在 23~26℃。二是交配的相对湿度。日系品种相对湿度为 85%左右,中系品种为 80%左右。三是交配的时间。根据不同雄蛾品种和已经交配的次数而定。日系雄蛾:新鲜未交配过的雄蛾,交配时间为 4.0 h,已交配 1~2次的雄蛾,交配时间为 4.5 h。如果母蛾数量多,雄蛾数量不足,需当日进行复交的,则交配时间不少于 5.0 h。中系雄蛾:未交配过的雄蛾,交配时间为4.0 h,已交配过 1次的雄蛾,交配时间为4.5 h(应少用),尽量不用交配 2次后的雄蛾。

5.2 发蛾调节保护

当前广西各蚕种场的原蚕饲养基地多为农村原蚕区,而农村原蚕区又分为一家一户式饲养,饲养技术水平不一,蚕室环境也不同,同批原蚕的生长发育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开差现象,尤其是在低温的晚秋前后开差约 1~5 d。因此,要使雌、雄蛾羽化正常配对,必须利用冷库或空调对雌、雄蛾进行调节保护,才能使品种间的雌、雄蛾得以顺利对交,提高蚕种的产量和质量[2]。根据我们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证明:适宜冷藏种茧、蛹、蛾而又对生理发育影响不大的温度为 5.0~7.5℃,在这一温度下,种茧、蛹、蛾最佳的冷藏时间为:蛹 2~3 d,种茧 2 d,雌蛾2 d,雄蛾 4~ 5 d。

6 严格控制产卵室的环境 确保蚕种质量

6.1 产卵室的温度

晚秋制种的产卵室必须具备保温条件,即采用既能通风透气又能保温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作为产卵室,同时,还应采用空调进行调节温度或用木炭人工加温,把温度调节到母蛾产卵的最适温度[3]。根据试验和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在母蛾拆对投蛾前1 h将产卵室温度调到适宜产卵的温度。9◦芙 ×7◦湘为24.5~25.5℃,7◦湘 ×9◦芙为25.0~27.0℃,并在整个产卵过程中保持该温度。

6.2 产卵的相对湿度

母蛾拆对入室之前要做好产卵室的湿度调节,各品种产卵的适宜相对湿度:9◦芙 ×7◦湘为80%左右,7◦湘 ×9◦芙为75%左右 。

6.3 产卵室的遮黑

产卵时遮黑主要针对 9◦芙 ×7◦湘品种而言,要求的黑暗度要比 7◦湘 ×9◦芙高,主要原因是 9◦芙 ×7◦湘正交母蛾趋光性较强且活泼、喜动,在光线不均匀的情况下,易爬向光线强的位置进行产卵,从而造成蚕种产卵不均匀的状况。因此,做好遮黑工作,创造较好的产卵环境,是确保蚕种质量的一个主要技术环节。

我们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吸取往年失败教训,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晚秋蚕期的生产特点,采取以上综合技术措施,确保养蚕制种所需正常条件,满足各阶段正常生理要求,在晚秋蚕种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成绩。根据玉林市蚕种场的统计,晚秋蚕期制种的克蚁产茧量由 2005年的 1.65 kg提高到 2009年的 2.15 kg,公斤茧制种由 2005年的2.65盒提高到 2009年的 3.40盒,不受精卵率由2005年的 21.5%下降到2009年的 8.0%,病蛾率由2005年的 1.50%下降到 2009年的 0.35%,蚕种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

[1]高见丈夫.蚕种总论[M].夏建国,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81-86.

[2]廖华珍,黄庆槐.桑蚕雄蛾处理与产卵关系的试验[J].广西蚕业,1993,30(1):10-14.

[3]林忠芬,刘新国,钟苏苑,等.提高 9◦芙 ×7◦湘繁育技术的体会[J].广东蚕业,1997,31(2):14-16.

猜你喜欢
蚕期微粒子蚕种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家蚕微粒子病有关科技术语的探讨
家蚕微粒子病防治的十点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体会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