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生,阮化英
(1南方东银置地有限公司 重庆 400066 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山地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场所,山地建筑设计不仅考虑建筑本身,更应该考虑建筑的生存场所。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出发,需认真研究山地建筑与建筑基地之间的微妙关系,合理设计山地建筑的节地性、适地性、通达性、安全性,以及山地建筑场地人居行为心理需要和城市空间的最佳资源利用与配置方式。
“白沙·太阳岛住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白沙组团内,与现宜宾市开发区仅一江之隔,距市区4km,火车站5km,机场15km。该区配套设施虽暂不完善,却因有着先天交通优势而定义为城市新城开发区。
本案正对面为开发区另一新建住宅项目,欧式建筑风格。西北侧紧邻快速干道,周边均为农田和树林,自然风景怡人可居。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长条形,长约700m,宽约210m,东南高西北低,竖向高差最大值约40m。西北侧平均宽约60m范围是平坦的田地,此部分比现有道路低2m左右;往东南方向陡然起坡,坡度在15%到30%不等;地块沿长向呈5个山峰,4个山谷,是典型的山地建筑基地。地块内植被良好,以乔木、灌木为主(如图1)。
图1 场地地形分析图
创作伊始,一张希腊小岛的图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如图2)。深蓝天空下,娴美港湾旁,依山而建的纯净房子传递着安详宁静深邃而悠远的信息。这正是我们对该地块解读后最原始的理念缩影。
保护生态体系,建筑依山就势,道路人车分流,凸显山地景观特色,注重私人空间与邻里空间的渗透是我们的创作理念核心。加之规划条件书要求建筑控制线范围退快速干道30m,我们更坚定了上述的创作理念。
本案由跌落式洋房、多层单元式住宅和高层住宅及幼儿园、商业等配套设施多种建筑类型组成,总体规模建筑面积约27万m2,容积率1.98,2100多户。总体布局与地形呼应,东南高西北低。除地形北侧低洼地势有高层建筑外(这种布置是为了达到容积率要求),其余高层住宅布置在东南侧高地,最大化地平衡了土石方量,是山地建筑布局的一般规则 (如图3、图4)。5峰中间3个较大山峰布置跌落洋房,洋房沿垂直等高线方向呈射线状布置。跌落洋房时而下跌三层,时而下跌一层,形成错落有致的精致布局(如图5)。4栋多层住宅独立成组团,南北向布置,与等高线走向平行,地形高差形成单元之间的高差。景观布局则利用山谷渗透于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不同的主题小景,小区步行主入口就位于中间山谷,通过小区会所及主题水景引入。
图3 总平面图
图4 鸟瞰图
图5 跌落式洋房剖面分析图
由于远离城市中心,整个宜宾白沙开发区缺乏必要的城市生活设施和城市生活要素,致使入住率不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城市生活要素的引入,来开创这一地区的城市活力,同时也是本案对商业引入量的思考。商业沿快速干道布置在9、10号楼(见图3所示)底部,结合北侧山凹处围合成“△”的覆土建筑,顶层标高与7、8号楼(见图3所示)前道路即小区车行主路标高相同,延展了7、8号高层住宅的视野范围,增加小区的活动平台,也是处理高差的手法之一(如图6)。
本案整个布局突出 “五山四谷”之特点,将山林、建筑、谷地溪流等融为一体,建筑师和开发者都充分利用自然天成的秀美环境,因地设景,依山点景,将之融合到社区的内部环境中去,由此获得了业界的褒奖和居住者的肯定。
图6 功能分区图
图7 跌落式洋房透视图
延续山地场地多维集约空间的设计思路,使建筑与地貌和谐,沿坡向上(下)组合。集约空间强调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共生,强调建筑与环境共生。[1]建筑与建筑之间,在平面关系上彼此相连,而在空间关系上彼此错开,减少改造地形,达到建筑与场地环境结合完美的空间效果。同时运用筑台、跌落、错落、架空、吊层等等空间丰富手法解决建筑与地形之间的竖向关系。
本案运用了山地空间常见的处理手法,即顺应山地原始之态势,减少改造地形的原则做空间建构处理。比如在五山中三山设计的跌落洋房与山顶的高层平面的间距仅够消防扑救,而空间视距因标高不同而更显开阔。
值得一提的是9、10号商住楼的设计(如图8、图9),采用山地建筑“天台空间”设计手法。填充靠北的山凹作为商业裙房的屋面,采用覆土建筑的设计手法,既联系坡顶和坡底的垂直交通,又扩大了住户公共活动的空间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山地建筑特点,就是聚居集中。
图8 商业剖面图
图9 商业鸟瞰图
山地建筑接地空间中架空关系的处理,6号楼是典型代表。6号楼位于五山中最小山山顶处(即最北边),坡度最大,可建面积十分有限。考虑消防车道和消防扑救面宽度后,只能容纳单层平面一半面积。采用核心筒和部分户型下吊,下吊底层局部架空的处理方式,丰富了来自山谷方向的视线,也有利于竖向交通的联系。架空层连接室外活动场地,与人及自然最为接近,并形成绿化设计的一处亮点。同理7、8号楼的核心筒下吊,解决了竖向交通,丰富了空间处理。
有资料统计表明,山地居民出行量与平原城市相比,地形坡度为10%时居民出行量减少一半,为20%时减少4/5。所以在山地建筑设计中,更需要围绕居民的出行为活动轨道,并与之相协调,才能真正创造出有实际意义、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
本案交通设计总体采用人车分流方式。根据诺伯格·舒尔茨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分析:“人们‘可能运动的空间’是对‘短距离’、‘安全性’、‘最小工作量’、‘最大经验量’等加以综合得出的‘希望选择的路线’,而不只是简单的直线路径。”山地环境虽然不能提供“短距离”和“最小工作量”等条件,但山地地形的高低起伏可以促成人车分流,从而提供更多的“安全性”。
山地环境中车行道路的布置主要受地形限制。车行道路与等高线的关系有平行或斜交等高线,又叫“横街”,适应较陡的地形;垂直等高线,又叫“竖街”,只适应较缓的地形,易生成生硬的边坡。[2]前者道路坡度较缓,后者道路坡度较陡,但路径较短。主要车行道路设计采用“横街”模式,建筑布置于道路两侧是本案处理车行交通的特点。车行道路兼作消防车道,沿山地等高线蜿蜒变换高差,而不再按平地设计规则道路网,其目的在于减少土石挖填方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避免出现高架桥、隧道,节约造价和保持山形原貌。车行出入口分别位于地块长向两端由快速干道引入。高层消防车道及扑救面的设计(宜宾虽属四川,但本案设计时按当地有关部门要求,参照重庆地方规范做设计)另增设支路,并根据不同地形情况在干道或支路上设计扑救面,满足消防要求(如图10)。
山地步行系统是人们感知山地建筑及其周边景观的主要动线,其组织构成不仅是功能的需要,同时也对外部环境、建筑形态本身及建筑场所气氛的营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案步行道路的布局比较自由,主要由梯道、坡道、水平步道三种要素组成。像叶脉般分布在建筑周围。“粗茎”是步行主入口,由地块长向中心会所引入,穿过主题水景到达入口广场,由下而上分层至各标高平面建筑入口,最后到山顶至高层入口 (如图11);“细茎”沿山谷布置至各建筑入口平台。建筑入口利用地形分层而设,采用错层、单侧分多层,双层分多层入口办法,连接建筑与地形,满足不同生活交通需要,避免山地地形所带来的出入不便。而小区主入口的无障碍设计则体现在结合景观坡道绕过跌落洋房的扇形边界到达山顶主路。人是步行活动的主体,所以步行交通的设计以考虑人的生理极限和心理感受为出发点。在设计时注意细部处理和山地特征的保持,如树木、花坛、跌水、建筑小品、岩石等自然、人工要素的运用。
图10 消防车道示意图
图11 步行道示意图
在景观设计构思阶段就确立了环境整体观,将居住区与基地视为一个整体,建筑是山地景观中的一部分,绿化设计不只是环境的美化,而且在保持原有绿色的山形基础上,让地块内外景观浑然一体,建筑掩映在绿林之间。
景观规划理念是:将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结合,文化景观和视觉景观结合,诗意和生态结合,提出核心思想 “太阳岛·绿脉”(如图12)。环境设计与道路布置、建筑布局一体考虑,生态优先、保护在先。针对地形“五峰四谷”特点,建筑设计结合太阳光发射的放射投影,分布于五峰,再融合地球上大海中岛屿散落的区域概念,景观如从山上流淌而下的水体,布置在四谷,由不同的主题构成。景观总体上配合建筑的散点布局,通过构筑景观线性结构将场地区域进行串联,加强各区域的联系,同时形成景观的连续性。景观主题分为:中心水景区,休闲运动区,生态湿地,竹溪步道,台地观景区6个部分(如图13)。
图12 景观理念示意图
图13 主题景观位置示意图
中心水景区,即前面所属步行主入口。以叠水造势成为入口的视觉中心,接以长阶梯,高大的乔木,延伸视觉想象空间。入口处的平台连接售楼部喷泉池和叠水,一副亭台楼阁,水榭柳叶的架势。水景的水来自山上自然流水,经山顶积水井控制流速,真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如图14)。
图14 中央水景平面图
图15 竹溪步道平面图
生态湿地位于入口右侧,临快速干道。湿地在抵御山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能隔挡快速干道的扬尘,又能制造氧气,是当今提倡的景观设计手段,为其后的跌落洋房又增添了原生态美景。
与湿地相连的是竹溪步道。水如溪流般由竹叶做伴蜿蜒流下,或缓或急,步道休息平台时宽时窄,空间时开阔时封闭,与两旁退台洋房相映成趣,使建筑自然融入其中,构成一幅完美画面(如图15)。
休闲运动区,采用不同高差的分层护坡手法,使每个活动场地是平整完好的,而联系这些平台的是台阶或坡道。在高层底端架空,景观忽明忽暗,整体感倍增,满足小区各年龄段的健身需求。
台地观景区实际为覆土建筑屋顶,有效地联系小区内部和商业部分,并与道路形成开阔的观景平台。绿野仙踪,是幼儿园活动场地,依山而建,层台叠出。
改善人居环境、改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居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采用生态学的方法进行人类居住规划”是可持续的人类居住区的优先活动。而景观设计应视为三维空间的生长的问题,景观相对于建筑具有可变性,生长性随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丰富的视觉变化,同时应该注重景观竖向关系的把握。本案在立体生态营造方面,宏观上,处理居住区内外景观的衔接关系,维护和完善自然山林的背景、远景。中观上,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处理建筑与地表的接地关系,形成中景近景空间框架、组织空间序列。微观层面,修复地表,进行室外工程设计、水景处理、种植设计和节点重点处理。
山地建筑设计是一个错综复杂、涉及到城市规划、传统建筑学、景观学、结构学、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的创作过程。本案主要从场地特点即 “五峰四谷”入手,根据产品类型定位,本着保持原有生态地形地貌原则,做出适当的规划布局,并结合环境设计创造一个怡人可居的住区。
[1]姜莉.坡地建筑形态构成与空间风貌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2]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