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穴探析

2010-02-09 23:25张淑君
中医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任脉百会穴腧穴

张淑君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免疫功能将逐渐衰退,致使心血管疾病、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以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从而呈现出一系列衰老的征象,因此,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需求亦随之上升,各种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针灸的防病治病功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大量的内容记载,它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因此,在预防医学、养生保健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针灸的防病治病,关键在于腧穴的选用,并通过相应的腧穴给予适宜刺激,借助机体纵横交错的经络,最终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全身腧穴很多,仅经穴就有 361个,还有很多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部、胸腹部、背腰部、四肢部。这些部位中的一些腧穴均与保健养生有着密切关系,起到保健强身、防疾治病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及临床经验,对分布各部位的腧穴功效进行总结分析,供同道参考。

1 头面部

头面部分布有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经的腧穴,督脉为“阳经之海”,故可总督手、足三阳经脉。其中百会穴位于巅顶部,故在调节手、足三阳经经气中起到重要作用,尤以养生保健为最。百会穴的定位在后发际正中直上 7寸,前发际正中直上 5寸,头顶正中,深系脑髓。其归属督脉,又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5条经脉的交会穴,足太阳之脉交于巅;足厥阴之脉,内行与督脉会于巅;手少阳之正别于巅;足少阳之筋交于巅;督脉上额交于巅,故其部位为百脉朝会,经络联系广泛,经脉交会之最,故有“三阳五会”之称,因此,百会穴治疗范围广泛,正如《针灸资生经》云:“百会,百病皆主。”临床中长期艾灸百会穴,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升阳固脱、回阳救逆、强壮身体等作用,同时对整个机体也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当机体功能亢奋时,针刺百会可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当机体功能低下时,艾灸百会可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百会穴在养生保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尤为重要。现代研究也证实,温灸百会穴能通过大脑皮层的反射调节自主神经,增强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兴奋性,改善局部血管的痉挛状态和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以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最终使机体的抵抗力增强[1]。艾灸百会穴后发现,可使血液中白细胞总数、血清总补体含量、血清免疫球蛋白均较灸前有明显提高,说明艾灸百会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2]。

2 胸腹部

胸腹部分布有阴经及任脉经的腧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有调节诸阴经经气的作用。任脉经的下腹部腧穴多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因此在调节肝、脾、肾 3脏中起到重要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选用任脉经神阙尤为重要。神阙穴位居于脐中,其上为阳,其下为阴,介于阴阳二者之间,位置得天独厚;又为任脉经腧穴,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督脉又为“阳经之海”,二者皆经过脐部;脐部又为冲脉循行之所,冲、任又会于脐下,冲脉又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冲、任、督 3脉“一源而三歧”,皆交汇于脐,故脐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此外,足阳明胃经挟脐,足太阴之筋结于脐,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加之奇经八脉纵横上下,沟通内外,所以脐与百脉相通,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可谓一穴而系全身,正如《难经集注》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因此,古人将神阙穴列为禁刺穴,临床中常用艾灸或药物敷脐,或用熏、蒸、灸、熨等诸法,有时选穴也可扩大到脐四周,如气海、关元等,灸后均可起到扶阳固脱、调和阴阳、调达脏腑、益气养血、健运脾胃、扶正祛邪、保健防病、延缓衰老、培本延年、保护真气、壮固根本、温通经络、祛病延年之效。肾为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根蒂,特别是在抗衰老方面,可通过脐部经络循行,加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正如治脐即能抗病防病、治疾则腑气通畅、保健则养生延年,故为著名的保健养生穴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刺激神阙穴可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激发抗病能力,从而改善人体各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尤其是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

3 背腰部

背腰部多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经的腧穴,足太阳膀胱经的笫一侧线上的腧穴内应于各个脏腑,因而选择相应的背俞穴可治疗相对应的脏腑病。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笫二侧线上的膏肓俞既可健脾胃、益肺肾,又可补气血、调五脏。膏肓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3寸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因本穴近于心、肺两脏,故对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有重要作用。艾灸后可使温热刺激沿着相应的经络通道,内达相关脏腑,外传四肢九窍、皮肉脉筋骨等组织,使人体经脉通畅、气血运行调和、环周流注不休,从而达到调节全身脏腑组织器官,正如《千金方》说,“膏肓俞无不治,主赢瘦虚损”。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肺为卫外之屏障,肾、脾、肺的功能正常则体健。因此,常灸膏肓俞不仅能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而且又可补肾、健脾、益肺,益阴扶阳,同时又能调节全身的机能状态,也可防百病,甚至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临床中多采用灸法治疗五劳七伤、诸虚百损、感冒、咳嗽、气喘、骨蒸潮热、形寒肢冷、热性病、神志等病证,对体弱易于感冒之人尤为适合。平时多灸对无病者可起到强身健骨的作用,对于体质虚弱者又可扶助正气、促进身体健康,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血既盛即可延缓衰老。

4 四肢部

四肢部分布的经脉主要是十二经脉,分布的腧穴众多,大部分腧穴属特定穴,体现特定穴治疗疾病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调补脾胃中尤为重要,而足三里则当首选。古人云:“若要安,三里灸不干。”《寿世保元》云:“凡年老之人,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强调足三里在强身健体、延缓衰老方面的重要性。本穴定位在犊鼻穴下 3寸,胫骨前嵴外 1寸处,分布在足阳明胃经上,为阳明经之合穴,又为胃腑下合穴,根据“合治内腑”、“下合穴治六腑病”的理论,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固此足三里为老年保健要穴。常灸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补益气血、鼓舞人体正气、增强脏腑功能、养先天、益后天之本的作用,使脾胃不衰、元气不败。当人体衰老时,脾、胃、肾的功能衰退,故选用本穴通过调理脾胃肾的功能以达到增强消化、预防疾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目的。金元四大家李杲认为:“此三元真气衰惫,皆由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所致也。”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足三里能改善全身症状和生理功能,延缓衰老。随着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艾灸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增强的作用[4]。

另外,足心部的涌泉穴也是养生保健腧穴之一,其部位在足心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的交点上,归属于足少阴肾经,为肾经的井穴,在人体的最低位。“肾为先天之本”,肾脏之气关系到人体正气的盛衰,“肾主骨、生髓”,故可作为保健防老、康复长寿的常用腧穴。常灸涌泉穴具有补肾益精、宁神开窍、疏调肝气的作用,正如古代医书记载,灸涌泉穴有达到“终不染瘴,面色红腻,腰足轻快”之效。现代研究表明,艾灸涌泉穴能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5],灸后还能改善血液黏度、扩张血管、预防血栓形成、减少中风病的发生;又可使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与中医学正气的概念极为相似,肾虚则免疫功能下降,艾灸涌泉穴通过补肾的途径,可起到提高免疫力之功效[6]。此外,艾灸还能调节血液、消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功能,使老年人仍可在较低水平内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总之,采用针灸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简便而又切实可行,实为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的一种良方,延缓人体的衰老征象。艾灸以上各部腧穴既能达到补肾健脾、益肺的目的,又能达到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因此,只有全身机能的提高,才是健康的真正保证,做到养生保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1]庄礼兴,童娟,李月梅.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00,25(2):124-126.

[2]阮步青,杨锋,戴关海.针刺百会对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0):464.

[3]王凤玲,李蕙,魏正岫,等.灸神阙穴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及其全身状态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6,16(7):39-40.

[4]王玲玲,吴中朝,徐兰凤,等.保健灸延缓老化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4,14(6):18-20.

[5]廖永康.艾灸涌泉对高血压的影响 60例观察[J].福建中医杂志,1963(5):5.

[6]陈演江.艾灸作用的初步探讨[J].吉林中医药,1982(3): 45.

猜你喜欢
任脉百会穴腧穴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
针灸穴位保健——百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