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涤集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6)
保护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刻不容缓
丁立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龙涤集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6)
我国是野生动植物药材(以下简称“中药资源”)生产大国,中药资源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资源,更是我国中医药产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中药的合理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和发展的保证。但长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中药资源正面临着逐年下降之势,由于植被大面积被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加速枯竭,珍稀药材濒危。中药资源的枯竭,已向国人敲响危机警钟。
我国中药资源面临匮乏危机乃至濒临绝迹的现实,已引起业内许多专家的关注,他们纷纷亮起红灯,敲响警钟。专家们指出:中药材生态系统近年来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15~30个物种的危机,在近期如不紧急抢救保护,丢失的基因将一去不复返,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势必使得整个中医药经济的发展失去源头支持,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保护我国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1.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医药保健事业快速发展,国际上兴起了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热潮,对药用动植物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之势,全世界每年所需求的天然药物快速增长。有媒体报道,20世纪50年代消费天然药物价值200多亿美元,到21世纪初叶已增长2 000亿元,近年再攀升至3 000亿美元左右,半个世纪增长15倍。
1.1.2 我国是世界天然药物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我国供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的中药材、植物提取物80%以上来自野生,而且需求量在连年增长。有资料显示,从1995~2009年的15年间,我国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增长5倍,其中出口量上升10倍,出口创汇由1.21亿美元,骤增至2009年1~6月份的4.3亿美元(含提取物),是20年前的3.6倍;我国每年消耗中药材大约50万t左右,是1995年的7倍;中成药产量由1998年的34.2万t,增长到2003年的60.29万t,近年再增长至80~90万t左右,出口创汇额由1989年的3.6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13.1亿美元,是20年前的3.6倍。2009年1~6月份中药进出口额达到9.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2.1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动植物药材蕴藏量呈下降之势,每年以30%的速度递减,一些急需的重要药材缺口达80%以上。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为例,20世纪80年代之前野生药材蕴藏量高达72亿kg之巨。但进入21世纪后已锐减至14.4亿kg,2008~2009年再减少至3亿kg左右,减幅为80年代的24倍。其中以“东北三宝”著称的野山参蕴藏量下降98%,目前三省只有6~7kg左右。以“北药”闻名遐迩的刺五加、五味子、柴胡、防风、黄柏、升麻、龙胆、藁本等道地药材已锐减至90%左右;梅花鹿、东北虎、豹、熊、麝、林蛙等减少至95%左右。再如我国中医药需求最多的甘草,每年要消耗4万t以上,其中85%来自野生,蕴藏量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200多万t减至目前不足10万t。我国许多名贵野生药材,如:铁皮石斛、冬虫夏草、羌活、重楼、木蝴蝶、雪莲、蔓荆、毛黄堇、肉苁蓉、丹参、半夏、何首乌、紫草、秦艽、白附、茜草、柏子仁、八角莲、麝香、熊胆、虎骨、赛加、蛤蚧、海马、海龙等上百个品种以及藏、苗、瑶、彝、黎、壮等少数民族的部分药材都呈现出或濒临绝迹,或严重不足,或难以保证商品需求的态势。
1.2.2 中药野生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
1.2.2.1 利益驱动 早年,产地广大群众以采收野生药材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一个采挖季节可以收入上千元,这在当时是很可观的,相当于种植5~6亩玉米、小麦和大豆的收入。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产地广大农民、农工、林工、牧工以及城乡赋闲人员一哄而上,浩浩荡荡地开进产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掠夺式地乱采乱挖,无论药材成熟与否,全部收入囊中。如此年复一年,循环不已,导致野生药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如:东北三省著名的五味子,20世纪50年代蕴藏量多达100万t以上,骤降至2008~2009年的1 000~2 000t左右;山东产丹参已难觅踪影,之后大力发展人工种植,但质量不及野生品;升麻产地早已无货供给,导致药厂寻找替代品。
1.2.2.2 植被被毁 中药资源无序地、野蛮地掠夺式滥采乱挖,不但大量减少中药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大面积植被被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泥石流、沙尘暴、草原沙化等人为灾害。如:内蒙古、新疆、宁夏的荒漠地区盛产甘草、麻黄、防风等固沙植物药材,其中甘草根茎深达10m,可覆盖6m2土地,防风固沙作用很强。在甘草收获季节,每天数千人上阵,每挖1kg甘草,就要破坏60m2的植被,在采收期的40余天中,破坏了800多万亩的草原,使1.5万亩草场千疮百孔,造成草原严重沙化,使上千头大牲畜断草,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再如,青海、西藏、甘肃、云南、四川等省区特产的冬虫夏草、肉苁蓉等也同样遭受不幸的厄运,植被被毁日趋恶化,产地沙化日益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1.2.2.3 破坏环境 主产地连年不断地修路、开矿、毁林、耕田、建房、放牧以及开发旅游区等多种人类活动,极大地破坏了野生药材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减少了野生药材的生存地,导致中药资源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据业内人士估算,仅此“破坏环境”一项,就使我国中药资源锐减30%以上,尚不包括后续再生的产量。
1.2.2.4 自然灾害 产地持续多年的飓风、台风、沙尘暴、热风、干旱、暴雨、强降雨、大雪、冰冻、低温多雨、泥石流、地震、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导致野生药材的产量逐年减少,年递增10%以上。
1.2.2.5 采挖人少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农村广大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年收入可以超过在家采药的几倍甚至十几倍,采药人员锐减90%左右,导致采收能力下降,为产量减少推波助澜。
1.2.2.6 政府严管 为保护野生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杜绝产地滥挖乱采,产地有关部门制订了法律法规,严禁无证采运,减少了大量人员进产区采运,如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政府制定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进山采药必须有“野生药材收购、运输许可证”,否则予以相应处罚。实施以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滥采挖人员已大量减少,减幅超过70%,有效地保护了野生资源。
面对我国中药资源的枯竭与濒危,近几年“保护”之声日渐高涨,屡屡见诸于报端:每年“两会”的代表、委员;专家、教授、学者以及行业资深人士、药厂、药企、中医院高层人士、政府官员和专业部门等大量关心我国中药资源危机与保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各界人士,纷纷献计献策,各抒己见。
2.1 尽快完善中药管理体制,明确中药资源管理主体,建立健全中药资源管理法规,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规范公众和企业对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启动实施《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程》。
2.2 开展药用资源普查。20世纪60~80年代我国曾进行过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近年来未曾进行过普查。由于药用资源家底不清,难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措施。在调查基础上,应建立起我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和珍稀濒危药用资源预警系统,为中药管理部门及中药企业提供双向信息交流,对外发布有关中药保护与开发的动态信息,分析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产量、蕴藏量)、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规律、影响因素等。
2.3 建立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包括:濒危灭绝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分布地域;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已经遭到破坏,经保护能够恢复自然生态的地域;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分布集中的地域;对人体、治病具有特殊作用的野生药材分布的地域。依据各省、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
2.4 积极开展人工种植、人工繁殖药用植物活动,这是解决中药资源短缺和濒危的重要途径。在资源的天然生长地通过人工养育及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半野生状态的资源居群,不但可以满足中药产业发展对原料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保护和减少使用珍贵药材和稀有濒危动物,使其滋息生养,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平抑市场药材价格。在野生变人工的过程中要进行人员培训,科研结合,合作攻关等活动,努力突破种养技术难关,增加产量,保证市场需求。
2.5 各地应结合农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建立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按GAP的要求组织生产,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以挽救一些濒危、稀有的野生药材。
2.6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研发和寻找野生中药资源代替品,人工合成品,和中药新药源的开发和创新,以缓解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工作的压力。
2.7 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低温、低湿的人工种质资源库,对中草药种子、果实、花粉和无性繁殖等活体材料进行保存;大力实施“绿色中草药工程”,解决中药材、中成药的农药残留高、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确保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中药资源浪费。
2.8 全面开展警示教育,要警钟长鸣,树立科学资源观,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药资源。对中药资源的社会再生产要进行生态成本核算,确定资源的价值与价格,形成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偿机制和良性循环,确保中药资源流转的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野生药用动植物是可再生资源,只要合理利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反之如果采用“涸泽而渔”的资源利用方式,彻底断绝了资源的再生途径,也就是断绝了中医药的发展之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也将成为无源之本、无本之木。保护日益匮乏的中药资源,这与保护中药知识产权同等重要。因此,保护中药资源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这已成为中医药界全体同仁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