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霞
(长治市农业良种推广站,山西长治 046000)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科技的特殊载体,是活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商品,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内在基础。作为农业工作者,如何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增大良种对农业增产增收的贡献率呢?笔者认为,只有找准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我市的良种推广工作才能健康向上的发展。
长治市所辖13个县区,总耕地面积450万亩,常年种植玉米300万亩,小麦50万亩,谷子50万亩,其它作物50万亩,是典型的杂粮区。每年玉米用种量大约750万公斤,玉米种子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长治成为全国玉米种子经销商的必争之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快,作物品种出现多样化、多元化,导致市场上品种多、乱、杂。如此多的品种就连经营人员也说不清哪个好,农民群众选择品种就更难了。求新心理、猎奇心理、高价位心理、随大流心理便起了主导作用,盲目、盲从购种现象严重,农民最终买了自己想要但不一定适合自己种植的品种。去年春季,我站对长子、沁县和襄垣三个农业大县进行玉米品种调查,其中品种数量共有76个,国审和省审的品种有67个,涉及单位有39家。
有些种子经营商受利益的驱动,哪个品种利润高就宣传推荐哪个品种。有的甚至采取走街串巷或到亲戚朋友家中代售等方式,在无经营许可证、无技术等条件下用三轮车或摩托车走村串户进行销售。这种经销行为给假冒伪劣种子、未审先推种子提供了市场,给掺杂使假提供可乘之机。部分种子经营者农业科技知识欠缺,甚至根本不懂农业知识,没有资历和经验,因此也就不能准确地向农民群众介绍品种的特征特性、适宜地域等知识,导致农民群众盲目选择了不适合本地区或不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
过去我市以市、县、乡种子部门为基础建立的良种推广体系已名存实亡,而作为新型推广主体的种子企业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品种选育开发和种子营销网络的建设上,无暇顾及较为规范的试验、示范体系建立,试验示范与推广极不协调,常常自己的品种都很难向农民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资料,造成家家都种试验田的严重局面。而各企业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排斥,加之没有第三方在中间给予协调和扶持,良种示范推广难成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
由于现在的机构体制不完善,各县的农资执法机构大多为一站多能,委托执法机构多,大大削弱了种子行政执法力度。
由于农业生产对种子需求是刚性的,而种子生产经营又要受到自然和市场因素的双重约束。种子管理工作在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挑战下,既要确保农业生产用种需求,又要保障企业自主经营,这就对种子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1 确定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以多年大面积试验、示范、推广种植的品种的产量、抗性及优质品率等为指标,经专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调查研究,确定本地区的主推品种,努力为当地农业生产选出一批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动新品种全面、快速地应用于生产。
3.1.2 积极推广良种。根据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性布局意见,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品种布局意见,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或建议。确定后印发品种的详细资料,如名称、栽培要点、特征特性、适宜地区、亩用种量、注意事项等内容,以指导农民正确选购和种植。同时,要优化种植技术,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3.2.1 规范引种秩序。为了规范引种秩序,杜绝盲目引种现象发生,对同一适宜生态区相邻省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未经农业主管部门许可一律不得引种推广。
3.2.2 规范引种程序。对需引进品种,由引种单位向本地区种子管理部门申报,先在本地区域内安排种植二三个示范点,由种子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现场考察种植表现,并报本地引种领导小组审批通过,方可在本区域种植。
选择气候适宜、地力均匀、水源充足的水旱地作为检测基地,承担检测任务的单位应具备种子发芽率、水分、净度、纯度四项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
根据种子管理工作的需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首先要选拔一批业务精湛的种子管理专业人才,充实种子管理工作队伍;同时,要培养一支政治可靠、好学上进、作风严谨、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在农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农作物良种推广方法简便,增产效果显著,通常被农民群众列为科学种田的选项目。但假劣种子的负作用巨大,不仅造农业减产减收,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种子监管不仅是关系农民增收的经济问题,也是关乎农村稳定的社会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
扶持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农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优良品种,扩大营销网络,增加市场份额。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促进科研单位、省外企业通过重组、入股等方式进行合作,达到强强联合,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