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品种介绍(Ⅴ)——小麦(2)、马铃薯(1)

2010-02-09 10:43品种管理处
种子科技 2010年6期
关键词:高感叶锈病基本苗

品种管理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上接第4期第49页)

4.13 沧麦6005

4.13.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3。

4.13.2 选育单位: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4.13.3 品种来源:临汾6154/321-4-6。

4.13.4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熟2天。生长健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返青慢,拔节较晚。株高80 cm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上举,茎秆较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较差。穗层整齐。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2.3万穗、31.3万穗,穗粒数28.1粒、26.5粒,千粒重38.7 g、38.3 g。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弱。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10 g/L、804 g/L, 硬度指数 67.0、65.1, 蛋白质含量14.17%、14.23%;面粉湿面筋含量32.8%、34.5%,沉降值 25.2 mL、28.2 mL,吸水率 58.4%、60.2%,稳定时间1.8 min、1.8 min,最大抗延阻力 120 E.U、96 E.U,延伸性 172 mm、172 mm,拉伸面积 30 cm2、24 cm2。

4.13.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8 kg,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 6.3%;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52.1 kg,比对照增产5.5%。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1.7 kg,比对照增产2.1%。

4.13.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

4.13.7 审定意见: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咸阳和铜川、河南西北部的旱薄地种植。

4.14 保麦10号

4.14.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4。

4.14.2 选育单位: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4.14.3 品种来源:石4185/96Y6。

4.14.4 特征特性:冬性,中熟。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株高76 cm左右,株型紧凑。叶片上举,后期旗叶干尖。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1.7万穗、38.1万穗,穗粒数36.1粒、35.0粒、千粒重39.6 g、39.5 g。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98 g/L、792 g/L,硬度指数 65.0、62.0,蛋白质含量13.67%、13.35%;面粉湿面筋含量30.8%、30.9%,沉降值25.8mL、27.2 mL,吸水率 55.7%、58.4%,稳定时间 2.6 min、2.2 min,最大抗延阻力201E.U、136 E.U,延伸性174 mm、138 mm,拉伸面积 52 cm2、28 cm2。

4.14.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5 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50.7 kg,比对照增产7.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5.4 kg,比对照增产3.3%

4.14.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25日至10月5日,亩适宜基本苗25万苗左右。浇好冻水,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4.14.7 审定意见: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4.15 京冬18号

4.15.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5。

4.15.2 选育单位: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15.3 品种来源:F404/(长丰1/ore//双82-4/81-142)//931。

4.15.4 特征特性: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早熟1天左右。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9 cm左右,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3.9万穗、41.4万穗,穗粒数31.9粒、31.5粒、千粒重42.0 g、42.6 g。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抗条锈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8 g/L、803 g/L,硬度指数62.0、62.4,蛋白质含量14.71%、13.78%;面粉湿面筋含量 32.4%、30.8%,沉降值31.8 mL、30.0 mL, 吸水率 55.7%、58.3%, 稳定时间2.6 min、2.1 min,最大抗延阻力 236E.U、164E.U,延伸性 144 mm、136 mm,拉伸面积 48 cm2、34 cm2。

4.15.5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2 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3%;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9.4 kg,比对照增产4.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8.1 kg,比对照增产14.7%。

4.15.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26日至10月5日,亩适宜基本苗20万 ~25万苗,10月5日以后播种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基本苗,每晚播种1天增加1万基本苗。浇好冻水。适时灭草,及时防治蚜虫和病害。

4.15.7 审定意见: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4.16 中麦415

4.16.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6。

4.16.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4.16.3 品种来源:贵农11号/京411//京411。

4.16.4 特征特性:冬性,中熟。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0 cm左右,抗倒性较好,落黄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1.9万穗、38.4万穗,穗粒数33.9粒、35.7粒、千粒重37.5 g、36.8 g。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10 g/L、815 g/L,2009年硬度指数45.8,蛋白质含量13.93%、15.31%;面粉湿面筋含量 32.0%、33.2%,沉降值 24.6 mL、29 mL,吸水率 53.4%、52.2%,稳定时间 1.9 min、2.4 min,最大抗延阻力 138E.U、243 E.U,延伸性144 mm、171 mm,拉伸面积 28 cm2、60 cm2。

4.16.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9.5 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9.2 kg,比对照增产10.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1 kg,比对照增产7.7%。

4.16.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25日至10月5日,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浇好越冬水,返青期控制肥水,重施拔节肥,浇好灌浆水。注意防治病虫害。

4.16.7 审定意见: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中高水肥地块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4.17 赤麦7号

4.17.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7。

4.17.2 选育单位: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

4.17.3 品种来源:B37/94-5。

4.17.4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成熟期与对照辽春17号相当。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较高。生育前期发育缓慢,抽穗后灌浆速度较快。株高83 cm左右,株型紧凑。抽穗后旗叶轻度弯曲,叶长形披散。茎秆强壮,抗倒性较好。落黄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5.7万穗、39.1万穗,穗粒数 34.2 粒、33.6 粒、千粒重 36.2 g、37.6 g。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中感秆锈病、叶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4 g/L、792 g/L,2008年硬度指数68.5,蛋白质含量17.56%、16.39%;面粉湿面筋含量37.6%、35.0%,沉降值53.5 mL、47.5 mL, 吸水率 58.1%、61.3%, 稳定时间11.5 min、5.8 min, 最大抗延阻力 615E.U、435 E.U,延伸性 179 mm、202 mm,拉伸面积 146.8 cm2、115.5 cm2。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4.17.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5.5 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3.4%;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33.6 kg,比对照增产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3.6kg,比对照增产12.3%。

4.17.6 栽培技术要点:春播以清明前后播种为宜,适时早播,亩适宜基本苗40万~42万苗。夏播以5月20日左右播种为宜,栽培上采取巧施种肥,结合降雨追肥,及时收获等措施。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和秆锈病。

4.17.7 审定意见: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和锦州,内蒙古赤峰的春麦区种植。

4.18 辽春23号

4.18.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8。

4.18.2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4.18.3 品种来源:铁春1号/GI-7。

4.18.4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成熟期与对照辽春17号相同。株高81 cm左右,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2万穗、42.9万穗,穗粒数33.1粒、33.0粒、千粒重30.8 g、34.8 g。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中感秆锈病、叶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2 g/L、814 g/L,2008年硬度指数71.4,蛋白质含量16.60%、15.89%;面粉湿面筋含量35.0%、32.4%,沉降值45.0 mL、46.0 mL,吸水率59.4%、63.1%,稳定时间 19.8 min、8.5 min,最大抗延阻力 650E.U、388 E.U,延伸性 141 mm、168 mm,拉伸面积122.5 cm2、86.0 cm2。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4.18.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9 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3.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41.3 kg,比对照增产6.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4.7 kg,比对照增产9.2%。

4.18.6 栽培技术要点:地表化冻5 cm时顶凌播种,亩适宜基本苗42万苗左右,施好种肥。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注意防治白粉病、黑穗病、秆锈病和叶锈病。

4.18.7 审定意见: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和锦州,吉林公主岭,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及天津的春麦区种植。

4.19 北麦10号

4.19.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9。

4.19.2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

4.19.3 品种来源:九三 32664(96)/九三 3U117//格来尼。

4.19.4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2天。分蘖力强,株高103 cm左右,抗倒性一般。穗纺锤形,无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7.2万穗、37.5万穗,穗粒数34.6粒、37.5粒、千粒重32.5 g、31.4 g。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抗根腐病,高抗/中感(抗性分离)叶锈病,秆锈病免疫。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30 g/L、807 g/L,2008年硬度指数54.7,蛋白质含量13.23%、13.39%;面粉湿面筋含量28.0%、25.6%, 沉 降值 26.2 mL、29.5 mL, 吸水 率54.0%、56.4%,稳定时间 2.7 min、3.2 min,最大抗延阻力 145E.U、130E.U,延伸性 172 mm、145 mm,拉伸面积 37.3 cm2、25.0 cm2。

4.19.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5.2 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3.5%;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27.0 kg,比对照增产10.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5.5 kg,比对照增产12.6%。

4.19.6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亩适宜基本苗40万~43万苗。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2遍,分蘖期进行化学除草,注意防治赤霉病。成熟时及时收获。

4.19.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4.20 克春1号

4.20.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20。

4.20.2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4.20.3 品种来源:克95-731/克95R-498。

4.20.4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3天。分蘖力强,株高100 cm左右,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8.1万穗、40.1万穗,穗粒数32.6粒、33.7粒、千粒重34.3 g、34.5 g。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根腐病,中感赤霉病,慢秆锈病,高抗叶锈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0 g/L、790 g/L,硬度指数 66.8、62.5,蛋白质含量 15.32%、13.68%;面粉湿面筋含量35.1%、28.5%,沉降值66.2 mL、60.5 mL,吸水率61.2%、58.1%,稳定时间8.2 min、5.5 min,最大抗延阻力 452E.U、448E.U,延伸性 170 mm、15.4 mm,拉伸面积 101.8 cm2、90.0 cm2。

4.20.5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8.6 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7.8%;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34.4 kg,比对照增产5.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1.6 kg,比对照增产3.8%。

4.20.6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亩适宜基本苗43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药剂拌种,注意防治根腐病。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4.20.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4.21 克春2号

4.21.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21。

4.21.2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4.21.3 品种来源:克90-514/克93RF6-128//克90-514。

4.21.4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1天。分蘖力强,株高101 cm左右,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9.3万穗、37.0万穗,穗粒数32.5粒、33.3粒、千粒重34.5 g、33.3 g。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感根腐病,高抗叶锈病,秆锈病免疫。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42 g/L、806 g/L,2008年硬度指数 76.1, 蛋白质含量15.14%、16.53%;面粉湿面筋含量33.3%、37.4%,沉降值 33.6 mL、54.2 mL,吸水率 65.4%、69.4%,稳定时间2.7 min、4.3 min,最大抗延阻力 75E.U、85E.U,延伸性133 mm、174 mm,拉伸面积 11.0 cm2、20.2 cm2。

4.21.5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2.9 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9%;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03.4 kg,比对照增产2.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0.6 kg,比对照增产3.4%。

4.21.6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亩适宜基本苗43万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药剂拌种,三叶期压青苗。注意防治赤霉病。成熟时及时收获。

4.21.7 审定意见: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4.22 龙麦33号

4.22.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22。

4.22.2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4.22.3 品种来源:龙麦26号/九三3u92。

4.22.4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麦2009001)。

4.22.5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1天。分蘖力强,株高100 cm左右,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4.7万穗、36.8万穗,穗粒数31.0粒、28.7粒、千粒重45.7 g、41.9 g。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感根腐病,中抗秆锈病,高抗叶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34 g/L、805 g/L,2008年硬度指数70.1,蛋白质含量15.71%、16.99%;面粉湿面筋含量32.6%、34.8%,沉降值 58.8 mL、63.5 mL,吸水率61.7%、65.8%,稳定时间 7.6 min、4.3 min,最大抗延阻力 488E.U、352E.U,延伸性 176 mm、180 mm,拉伸面积 116.4 cm2、83.5 cm2。

4.22.6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9.9 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22.9 kg,比对照增产9.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5.8 kg,比对照增产9.0%。

4.22.7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亩适宜基本苗46万~50万苗。施肥方式最好秋施底肥2/3,春施种肥1/3,结合三叶期补施氮肥、钾肥。扬花期结合防病增施氮肥、钾肥。注意防治赤霉病。

4.22.8 审定意见: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5 马铃薯品种

5.1 中薯17号

5.1.1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1。

5.1.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5.1.3 品种来源:881-19/中薯6号。

5.1.4 特征特性: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100天左右。植株直立,株高60 cm左右,生长势强,分枝少,枝叶繁茂,天然结实性差。块茎椭圆形,粉红皮淡黄肉,芽眼较浅。区试平均单株主茎数2.3个,结薯数4个,平均单薯重208 g,商品薯率85.0%。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高抗马铃薯X病毒病和Y病毒病,轻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1.5%,干物质含量20.9%,还原糖含量0.45%,粗蛋白含量2.3%,维生素C含量15 mg/100 g鲜薯。

5.1.5 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中晚熟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2231.0 kg,比对照克新1号增产22.8%。2009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2090.0 kg,比对照克新1号增产5.7%。

5.1.6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10 cm土层稳定通过8℃)播种,播前一个月出窖,催芽、切块、晒种。(2)每亩种植3500~4000株,一般旱地采用平播平作、灌溉地块采用垄作方式种植。(3)按当地生产水平适当增施有机肥,合理增施化肥。(4)生育期间及时中耕培土,有条件灌溉的要及时灌溉。(5)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及时防治晚疫病。

5.1.7 审定意见:适宜在河北承德、山西北部、陕西榆林、内蒙古乌兰察布种植。

5.2 东农305

5.2.1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2。

5.2.2 选育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5.2.3 品种来源:Atlantic/Ns12-156-1-1。

5.2.4 特征特性:中熟油炸薯片加工品种,生育期76天左右。株高50 cm左右,株型直立,分枝中等,生长势强,天然结实性中等。块茎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浅。区试平均单株结薯数为7.4个,单薯重60.7 g,商品薯率64.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高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3.6%,干物质含量24.4%,还原糖含量0.16%,粗蛋白含量2.40%,维生素C含量16.7 mg/100 g鲜薯。

5.2.5 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中晚熟东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310.0 kg,比对照大西洋增产4.4%。2009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468.0 kg,比对照大西洋增产4.7%。

5.2.6 栽培技术要点:(1)播前一个月出窖困种催芽,10 cm土层温度稳定通过8℃时播种。(2)大垄种植,每亩种植4000~4500株。(3)配方施肥,保证土壤中有效肥素和施用肥素之和应满足每亩氮素10 kg、磷素 4 kg、钾素 22 kg 的条件。(4)及时培土,起高垄。(5)及时防治晚疫病。(6)成熟时及时收获,尽量避光运输和贮藏。

5.2.7 审定意见:适宜在黑龙江中部和南部、吉林东部种植。

5.3 中薯16号

5.3.1 审定编号:国审薯2010003。

5.3.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5.3.3 品种来源:W738/S477。

5.3.4 特征特性:中晚熟炸条专用品种,生育期83天左右。株高60.0 cm,茎绿带褐色,叶绿色,花冠粉红色。块茎长椭圆形,浅黄皮白肉,麻皮,芽眼浅。区试单株主茎数3个,结薯数量适中,薯块大而整齐,商品薯率75.0%。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感马铃薯X病毒病和Y病毒病,高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3.1%,干物质含量24.1%,还原糖含量0.07%,粗蛋白含量2.54%,维生素C含量10.2 mg/100 g鲜薯,油炸色泽浅。

5.3.5 产量表现:2008年、2009年参加中晚熟东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338.0 kg,比对照大西洋增产6.5%。2009年生产试验,亩产1431.0 kg,比对照大西洋增产2.0%。

5.3.6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10 cm土层稳定通过8℃)播种,播前一个月出窖,催芽、切块、晒种。(2)每亩种植3500~4000株,宜采用大垄种植。(3)按当地生产水平适当增施有机肥,合理增施化肥。(4)生育期间及时中耕培土,及时灌溉。(5)7月中旬至8月下旬及时严格防治晚疫病。

5.3.7 审定意见:适宜在黑龙江中部和南部、吉林东部、内蒙古东部种植。

猜你喜欢
高感叶锈病基本苗
河南省55个冬小麦品种叶锈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赋予谷类作物叶锈病抗性
杨树叶锈病发病症状、规律及防治策略
亿时代先锋军
出色高感无负担,携EOS 6D Mark II巴黎街头漫步
转GO基因水稻杂交后代对稻瘟病及纹枯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青海云杉的生长习性及叶锈病、立枯病的防治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的影响
小麦新品种浚麦k8最佳播量研究
基本苗数对席草东席1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