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亚锋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晋中 03080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探讨*
白亚锋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晋中 030801)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理论界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热潮。无论中国的革命历史还是建设实践都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在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进行阐述;从学理支撑、语言表达、普及方式、实践结合等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这一命题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它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1]。
按照目前一些学者给出的定义,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概括表达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实践结合起来,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地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以形成能够真正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2]。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的本质和目的是一致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体现理论在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基础上的发展,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建设问题是其解决的重点;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为侧重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的概括和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和生动、由为少数人理解和掌握的深奥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理论武器的过程,这里凸显的是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人心地接受和认同的结果,倾向于解决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宣传普及问题,即侧重于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又是相互衔接、互相促进的[3]。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另一方面,大众化又是中国化的目的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大众化,首先必须中国化;无论中国的革命还是建设的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中国化是大众化的灵魂,也是大众化的前提,没有中国化,就没有大众化。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用以指导其实践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发挥对实践巨大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出现的理论成果;也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更要有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只有做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谈得上真正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所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大众化。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概括为,通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这一理论体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着眼于理论本身的普及,又着眼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成为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注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使之升华为理论,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来,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在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中所凸显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
必须明确的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预期成果,就必须寻求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使这一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掌握,并自觉地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3.1 进一步提供学理支撑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困扰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有没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在现实中所看到的常常是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好像马克思主义是可以被任意的“制造”和“诠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否定。”我们知道,理论的大众化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为实现大众化而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目前,中央适时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在全国许多高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研究院,有大批的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和政策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可以说,这些方面从总体上加大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但是,伴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仍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理、文本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提供进一步的学理支撑[4]。
3.2 语言表达的通俗化、群众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
目前来看,我国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在图书市场的柜台前比较冷清,且在图书市场上所占的销售比例不大,说明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总体上还没有受到中国广大读者的欢迎,但作为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更重要、更紧迫[5]。
马克恩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理论载体的语言在表达时比较抽象化、比较学术化,还没有达到通俗化、大众化的程度,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宣传和普及。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党的宣传教育要让每一个工人、每一个农民都听得懂。在他的文章“反对党八股”里有这样的表达:许多人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这是好的。但是,如果“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不是真正的“化”;如果要真正提倡和实行大众化,那就要真心实意地去跟老百姓学,否则仍然‘化’不了[6]841。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在提到文艺的大众化时说: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6]645。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中,随处可见他用朴实简单明了的群众化的语言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深刻原理。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取得预期成效在舆论宣传中必须首先实现马克思主义由“官方理论”、“精英语言”向大众话语的转换,只有这样,其才能被广大群众听懂和接受;但理论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以理论的庸俗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广大人民群众。从理论接受客体的角度看,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人,只有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运用它来解决一些重大实践问题。
3.3 普及形式的多样化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中同样需要重视书籍报刊、影视广播、网络通讯等各种传播媒介在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的综合运用,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精心选择和创造性发挥,关注现实热点问题,注重实际效果[8]。现代传播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具有新鲜、快捷、时尚等特性,需要好好研究其传播特点和规律;同时,应对受众心理做认真研究,以更好地宣传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之,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教育中,凡是有助于大众理解、接受,效果显著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大胆探索、创新。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归宿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人们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性出发,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而新的实践又检验着理论。为此,只有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程度,使其成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行动指南。
[1]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9-13.
[2]陈方刘,田辉.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8(2):5.
[3]王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8(8):25.
[4]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8(4):33.
[5]罗会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2):1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7]刘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思考[J].理论导刊,2010(4):10.
The Realization Route for the Marxist Popular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BAI Yafeng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inzhong030801,China)
The Report of the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s out to promote Marxist Popular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Not only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ut also the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practice have fully proved that it is essential for Marxism to be localized.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Marxist Popular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And it analyzes the realization routes including the support of scientific theory,the language performance,the popularization manner,and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realization route
A8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6.008
1673-1646(2010)06-0031-03
2010-03-05
白亚锋(1977-),女,讲师,硕士,从事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