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乌克兰特约记者 田 军 本报特约记者 柳 直 本报记者 刘 扬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2日宣布,该国一家国防企业的3名乌克兰工人因向中国泄露国家军事机密,被判刑7年到11年。据了解,这家企业主要从事米格-25、苏-27等战机的维修工作。中国军事专家戴旭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说法十分可笑,完全低估了中国的战机发展水平和军事维修水平。
据俄纽带新闻网4日报道,这3名乌克兰人是“米格维修”企业的工作人员。乌日托米尔州阿彼尔利亚崔奥法院认为,这3人“叛国”和“向中国提供秘密文件”的罪名成立。乌国家安全人员表示,这些人是2008年4月被逮捕的,当时他们正在工厂复印机密文件。安全人员称早在2007年起就开始跟踪他们。通过调查发现,这3人是根据中国特工的指示从事这些活动的,以提供机密情报来换取巨额报酬。
据报道,“米格维修”隶属乌克兰国防部,位于扎波罗热市,主要从事米格-25、苏-17、苏-25和苏-27战机的维修工作,同时还生产卫星导航系统。乌安全局人员称,这些人给乌克兰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乌克兰声称抓获向中国提供情报的“间谍”并非首次。2009年底,乌克兰国家安全局代理局长纳利瓦伊琴科曾表示,他们在乌克兰抓获1名俄罗斯籍男子,该男子涉嫌为中国在乌克兰搜集军事情报。
中国军事专家戴旭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将这样的事情和中国扯上关系毫无道理。中国根本没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这些技术,报道中提到的机型不是中国从来就没有引进过的老旧飞机,就是中国已经成功引进并实现国产化的机型。“更何况,中国已经成功引进比苏-27更加先进的苏-30,有什么必要冒影响两国关系的风险来获得中国根本不需要的技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