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宇 谢富纪 李玉峰
摘要:大都市圈创新体系能够兼具本地化带来的集聚经济效应和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平台,为大都市圈创新体系参与全球创新竞争提供筹码。创新成功取决与创新产品的早期采用者规模和扩散速度。大都市圈凭借异质性禀赋、经济一体化与城际合作可为创新产品提供三类具备规模的创新客户群体:承担风险的早期采用者、娱乐导向的早期采用者、网络性产品的早期采用者,进而提高创新产品商业化初期成功的概率。而大都市圈利用价格、集聚、网络三类机制可以实现新技术领先市场的培育,加速创新产品的扩散,实现持续创新。
关键词:大都市圈创新体系;创新客户;领先市场;创新扩散
一、引言
大都市圈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种特殊形态。从范围的角度,大都市圈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大都市圈为背景的中观地域经济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或行政系统。大都市圈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形态各具特色,是由各大都市圈独特的地域区位、历史、文化等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但大都市圈创新体系绝不是若干城市群的创新体系的简单线性集合。与基于行政区域划分的一般性区域创新体系或产业集群不同。大都市圈创新体系的创新网络是根据大都市圈各城市的科技特点与产业定位等因素跨行政区域形成。虽然创新网络在全球、国家、大都市圈和城市层面都有体现,但大都市圈创新体系则能够兼具本地化带来的集聚经济效应和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平台,进而为大都市圈创新体系参与全球竞争提供筹码。
创新产品初期的商业化成功受早期采用者规模的影响。而企业能否持续创新取决于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本文基于大都市圈创新体系的背景下。主要研究两个问题:(1)大都市圈为创新产品提供早期采用者的条件和路径:(2)基于领先市场理论分析大都市构建新技术(产品)的领先市场,进而提高创新产品扩散速度的机制。
二、大都市圈的创新客户
Rogers(1983)基于对创新扩散案例的研究,按照创新性的标准将创新产品中的采用者划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和落后者五种类型。Rogers对采用者的分类是基于创新产品扩散的角度,而对于创新产品的早期商业化成功而言。早期采用者的规模比扩散速度更为重要。原因在于购买早期创新产品的消费者要承担创新产品功能不健全、使用程序复杂等风险,而只有早期采用者才有承担这些风险的准备和意愿。本文研究的创新客户特指创新产品的早期采用者。
比起省、市等行政区域。大都市圈可以凭借社会异质性禀赋、一体化与城际创新合作为创新产品的初期市场开拓提供三类具备一定规模的终端消费者:承担风险的早期采用者、以娱乐为导向的早期采用者,以及网络性产品的早期采用者。
1承担风险的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 for Risk-taking)。承担风险的早期采用者关注技术进步。并希望参与到技术进步中,通过体验创新产品为技术进步做出贡献。部分承担风险的早期采用者甚至知道自己对新产品的使用和检验是产品在技术上得到确认的手段。虽然“后期采用者”(Late Adopters)同样迫切需要技术完善的创新性产品。但是他们会谨慎观察承担风险的早期采用者的使用经历,使技术风险的先验概率变为后验概率。后期采用者是创新过程的搭便车者(Free-rider)。因而,创新的商业化成功至少收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早期采用者的规模、早期采用者(无条件地)将创新产品的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后期采用者的意愿。
假定创新决策依赖于企业对于创新产品销售额的预期。同时假设具备相当规模的消费者更愿意承担使用创新产品的风险,那么在创新成本和战略相同的条件下,更容易接收创新产品技术风险的同质性社会,将会得到更高的创新效率,以及更短的创新周期。如果放松第二个假设,即在一个异质性(Heterogeneity)社会中(如大都市圈)。既有乐于承担风险的早期采用者也有反对风险的后期采用者(或者根本不采用),则创新周期就会较长。但是,如果考虑到创新企业的学习效应(Learning Effects)。则创新效率以及创新周期还会依赖于创新产权的分配制度。如果假设由企业和早期采用者共同承担创新产品的风险损失,那么异质性社会则会有更高的创新效率,这一结果取决于承担风险的早期采用者的群体规模(以及创新的成本)。如果这个群体规模足够大。足以使得企业因创新而
有所收益(权衡两个方面:由早期采用者带来的收益:在已售的部分或全部产品中发现缺陷而引发的损失),那么企业就会提供创新产品给早期采用者。如果后期采用者认为早期采用者对此产品的经验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创新就会获得商业化的成功。反之亦然,见图1。
事实上,这是现今很多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区域创新体系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早期采用者群体的规模太小,以至于无法消化创新过程中早期风险。但是,大都市圈形成的统一市场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与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一般性区域创新体系相比,大都市圈作为一个社会异质程度更高的区域环境。能够提供规模更大的承担风险的早期采用者群体,进而提高创新商业化阶段成功的概率。没有证据表明国家或全球作为异质程度更高的区域环境无法提供规模更大的承担风险型的早期采用者群体,但是如果考虑到创新成本(创新客户的搜索成本和运输成本等)和早期采用者规模之间的平衡,那么大都市圈创新体系对于创新的产业化成功而言则更合乎实际。
2娱乐导向的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 for Enter-tainment Orientation)。以娱乐为导向的早期采用者的特征之一正是对新技术所引领时尚的追捧。针对此类客户群体的创新显然具备更高的创新效率——创新主体所设计的产品始终针对特定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并为特定的消费者群体量身打造。在这种“娱乐导向”的趋势下,部分创新产品和服务必须相应地提供娱乐功能或与娱乐活动相结合,这成为未来很多创新产品商业化成功的关键。
大都市圈实现经济一体化后,具备营造更广范围“娱乐趋势”的能力,为具备娱乐元素的创新产品提供规模更大的早期采用者群体,提高创新产品早期商业化成功的概率。
3网络性产品的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 of Net-work Products)。当一个产品对一个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加时,就出现了正的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mality)。而依赖用户网络才能发挥作用,同时也是网络一部分的技术产品被称之为“网络性产品”。而使用中的产品数量叫做“市场保有量”(In-stalled Base)。如果引导网络性产品创新获得成功。则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区域文化的同质性程度和乐观者数量。乐观者是指对市场保有量非常乐观,且只要看到潜在的市场保有
量,就可能决定购买一个创新性的网络性产品的消费者,而悲观者只有看到已知的市场保有量,他们才会做出购买决定。如果一个区域的文化同质度很高,且属于悲观类型,那么网络性产品的创新就会难以为继,但如果此区域属于乐观的。那么网络性产品的创新就会非常可观。而目前的问题是假设大都市圈创新是一个异质性较高的经济形态,如何促进网络性产品的创新成功,而成功的范围能够不局限于大都市圈内部。
(2)区域政府所能保证的用户数量。毫无疑问。如果一个区域能够保证一个足够大的安装基础(InstaUed Base),悲观主义者也能够转变为乐观主义者。
两个原因决定网络性创新产品的早期推广需要政府的扶持:一是缺乏早期采用者基础的网络性产品,很难消除后期采用者对于创新产品的各种疑虑:二是政府保证网络性创新产品的用户数量,可以帮助创新者(企业或个人)缩短创新周期。和其他创新产品相比,网络性产品的创新受到Arthur(1988)的“修正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to Adoption”)理论影响更加显著:早期用户帮助创新者检测和排出新技术开发早期阶段出现的错误,创新者对这些早期创新产品尽心改进,获得比其他竞争技术更强的竞争优势。
因此,大都市圈创新体系中各个城市的合作越紧密。就越能够促进网络性产品创新的商业化成功。大都市圈城际合作关键在于统一网络性产品的技术标准,提高网络性创新产品在各市域的兼容性,为网络性创新产品提供一定规模的早期采用者,并为网络性产品渗透其他区域市场做出铺垫。
三、领先市场理论及其内涵
大都市圈通过社会异质性禀赋、一体化和城际合作可以为创新产品早期的商业成功提供一定规模的三类早期采用者。但是,早期采用者的规模仅决定了创新产品的商业化初期的成功,而创新产品是否能够最终成功并形成持续性创新,还取决于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大都市圈是否能够成功培育新技术的领先市场(Lead Market)成为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快慢的关键。
Beise(2001)把领先市场定义为首先采用某项技术并使其成功实现国际扩散的国家或地区,之前文献则更多将领先市场定义为创新设计的最先采用地或技术发明地。吴家喜、吴贵生(2006)在Beise(2001)研究的基础上对领先市场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把领先市场定义为率先采用某项技术并建立全球产业竞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
Beise(2001)和吴家喜、吴贵生(2006)对领先市场的定义更加符合新技术的扩散规律:技术领先为产业领先创造了重要条件,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充要条件。相反,有些国家或地区并不是技术原创地,但却在新兴产业上取得市场领导地位。领先市场并非仅仅以创新的最先采用为特征,经验数据也表明被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先采用并在本地获得成功,但在全球市场失败的创新设计比获得全球成功的创新设计多得多。
“领先市场”理论的内涵在于:(1)经济环境是接纳创新活动与成果的土壤;(2)与本地市场相比。原始性创新在领先市场实现商业化成功的概率更高;(3)地区自主创新或者原始性创新并不一定引领产业领先;(4)厂商可以利用领先市场理论采取相机的创新策略。大都市圈(而非企业或国家)具备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并拥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创新竞争。大都市圈具备层级结构的经济环境,可以为大都市圈创新体系提供“迷你”的领先市场测试平台,降低厂商创新的研发风险的同时。也提高了厂商市场活动的效率。
四、大都市圈培育领先市场的机制
大都市圈通过价格、集聚、网络机制为创新产品构建领先市场,加快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支撑大都市圈创新体系的创新活动。
1价格机制创造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竞争优势。大都市圈可以通过交通一体化为创新产品构建运输成本更低、规模更大的潜在市场,支持厂商实现批量生产、降低创新产品的价格。而通过经济一体化可为厂商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搜索条件和渠道,包括要素市场和人力市场。大都市圈通过技术市场一体化。为创新产品提供了与替代技术进行价格比较的平台。创新产品可以通过这三个途径降低价格,实现局部或全球的竞争优势。
2集聚机制提高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受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的影响。大都市圈创新体系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均衡是中心城市以研发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外围以传统制造业(包括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研发部门集聚于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可以强化中心城市具备率先采用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吸收能力,实现创新产品的快速扩散。而传统产品集中于外围城市的空间分布。使得中心城市的辐射更加有力,加快外围城市对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接受速度。
3网络机制实现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扩散范围。从空间经济角度来看,大都市圈兼具集聚效应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平台。新技术与新产品的信息通过大都市圈的创新网络得以迅速扩散,进而增加大都市圈内部与外部竞争性企业的数量,营造促使厂商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活动的环境,实现新技术或新产品向国内其他区域和国际市场的扩散。
五、大都市圈创新的相机策略
大都市圈可以通过价格、集聚与网络机制培育新技术或新产品的领先市场。毫无疑问,对于一些新技术而言,大都市圈外部可能具备更大优势形成领先市场。因此,大都市圈应相机选择创新策略、投入创新资源,如表1所示。
如果大都市圈具备核心技术。可以鼓励企业在大都市圈内部选取合适的潜在市场。而非本地市场。进行创新和商业化活动。并在潜在市场发展成为领先市场之后,鼓励创新活动向国际市场延伸,使其成为全球性的主导设计:其次,如果核心技术已经在大都市圈外市场形成领先地位,则应引导企业识别领先市场。并促成核心技术在领先市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而不必局限在大都市圈内部:再次,如果大都市圈本身不是核心技术的原创地,则应大胆引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核心技术。同时,应积极结合本地的市场环境(诸如更为广泛的潜在客户群体、或者具有敢于冒险尝试新品的客户群体),实现创新产品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培育大都市圈成为领先市场:最后,如果大都市圈既非核心技术原创地也不具备领先市场的潜质,则应鼓励企业采取快速跟进的技术和市场战略。引进、消化、吸收领先市场的核心技术,以具备在下一轮技术竞赛中的角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