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教学 彰显学习者的生命价值——“24时记时法”的教学片断及启示

2010-01-30 07:34祝俊风张国锋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煤气学习者有效性

祝俊风,张国锋

(1.上海市静安区爱国学校,上海 200041;2.安庆市宿松中学,安徽 安庆 246500)

设计有效教学 彰显学习者的生命价值
——“24时记时法”的教学片断及启示

祝俊风,张国锋

(1.上海市静安区爱国学校,上海 200041;2.安庆市宿松中学,安徽 安庆 246500)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前所未有地将学习主体放到了空前的高度,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关注学习者的创造性、彰显学习者的生命价值已为广大新课程的参与者们所认同。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力的同时,让教学更富有效性而不是以牺牲教学有效性为代价?有效的、体现学习者生命价值的教学设计成为解开这一疑问的钥匙。

有效教学教学设计生命价值

“新基础教育”的先行者叶澜教授曾指出,生命价值的缺失是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而所谓“课堂生命价值的缺失”即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1]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的生命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也就自然产生了。更严重的是,如果教学只是现成知识的传递与接收,它所“培养”的人将是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对于内在于人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2]这样的教学仅从知识的传递和接收来看无疑是更有效率的,但从教学对人的整体影响和长远发展来看,其有效性却是值得反思和质疑的。

一、何为有效性的教学?

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观点并不一致,但大多数观点都赞同有效教学可能具备以下特征:①教学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②教学预设与生成辩证统一,③有效知识(即灵活理解便于迁移的、促进智慧发展的知识)量高[3]。不难看出,教学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学习的有效性上。因此,学习的有效性应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最根本的标准。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s)的经典著作《人是如何学习的》确立了三条基本的学习原则,即:关注学习者对事物的先前理解,并把新的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先前理解基础上;重视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框架在理解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自我监控(元认知)的作用[4]。这也是促进有效学习的原则,对设计有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这样认为,一旦把教学设计聚焦于学习者,并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习者的基本学习能力(如主动参与、积极思维、有效迁移、善于反思等),彰显学习者的生命价值、提高教学有效性就有了可能。下面的案例意在阐释教学设计中应秉持的这一理念。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本案例制定了如下表所示的三维学习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的基石。为了体现对学习者生命价值的观照,本案例重点设计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类目标。与传统情感目标设计相区别的是,这里不仅把情感视作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更从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人、对群体等方面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与丰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5]。值得说明的是,这些目标的设定是预设性的,但这并不排斥或妨碍课堂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目标设计(带*为重点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CO的物理性质

●*理解CO的化学性质,熟练书写CO与O2、CO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了解CO的毒性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参与性学习过程,即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如自由讨论、归纳、回忆、阅读、联想、反思、质疑等*体会“比较法”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运用了解CO的毒性及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能更有效地理解知识,并有可能创造新的知识,从而增强对学习的自主感、自信感

●培养环保意识、节能意识、自救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设计意图

设计让学生“经历参与性学习过程”及“体会‘比较法’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运用”两个“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性的学习体验知识的产生或建构过程,体验相对于学习知识本身更具指导价值的学习方法。这同时也衍生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根据一氧化碳对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设计了“培养环保意识、节能意识、自救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个目标。

2.学习活动设计

营造民主、宽松,鼓励讨论、鼓励质疑的课堂学习氛围是设计体现学习者生命价值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课堂里,我们应该鼓励以下行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活动设计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PPT展示一幅煤气泄露的画面)这是最近本市某居民区内发生的一幕悲剧。据不完全统计,此类事故在本市一年来发生12起,死亡人数达41人。你知道这里发生的是什么事故吗?请你谈谈对煤气的认识(如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什么?有气味吗?是怎样毒害人体的?等)。你知道煤气中的有毒成分是什么吗?

导入课题:我们知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那么一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板书课题: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建构新知

活动一:CO的物理性质(读一读,议一议,比一比)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讨论交流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忆、讨论交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填写下表,并再次讨论交流。

色、味、态CO CO2密度 溶解性

活动二:CO的化学性质(看一看,议一议,比一比)

用flash课件演示CO在空气中燃烧,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点燃可燃气体前,应注意什么?

②CO在空气中燃烧时,有什么现象?

③怎样书写CO在空气中燃烧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交流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我们还知道哪些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氢气、煤气、天然气、水煤气等)

氢气除了可燃性,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学生回忆、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什么实验证明了H2具有还原性?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这个实验的装置是什么样子?在草稿纸上画个简图。

③实验过程中有何现象?

④这个实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什么?

CO是否也能还原CuO呢?学生讨论交流下面的问题:

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你会怎么设计?能套用H2还原CuO的装置吗?为什么?

②与H2还原CuO实验相比较,你觉得这个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③用flash课件演示CO还原CuO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思考装置中每部分的作用?H2还原CuO的装置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④完成下列表格

氢气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注意事项

播放一段相关短视频,让学生理解CO有毒性的原因。让学生思考并交流:①动物在过量的CO2或CO的空气中都不能生存,其原因是否相同?②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如果煤气泄漏了应采取什么措施?

完成下面的表格(在相应的表格里打√)

可燃性CO H2还原性 毒性

活动三:小结与讨论(议一议)

比较几种尾气处理方式(图1、图2、图3),选出你认为较好的方式,说明原因,并指CO图中所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3)内容拓展

煤气、天然气、水煤气:观看视频短片,讨论三者的共同特征和主要成分,并完成下面表格。

水煤气共同特征煤气 天然气主要成分

炼铁:观看一段“高炉炼铁”的视频短片,让学生思考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提示:铁矿石的化学式可以用Fe2O3表示)

煤炉里的化学反应:结合flash课件展示煤炉上方火焰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思考并交流:煤炉里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

在体现学习者生命价值的课堂里(或称“生命化课堂”),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思维、行动上的积极参与。通过讲述学生身边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为学生后续的积极参与奠定基础;通过发表对煤气的认识观点,学生既展现了已有的认识,又暴露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还为导入课题铺设道路。

在“生命化课堂”里,学生自主求知,互助求知,反思求知是基本的特征。活动一和活动二学生通过经历“读一读,议一议,比一比”自主探究了CO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正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设计思想。有效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结构化的知识(概念框架)和事实性的知识相互支撑有利于促进概念理解与迁移,有利于学到“活的”知识。由于之前已学过水、氧气、氢气、碳、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这为学生提供了类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经验。基于以上现实,本案例采用几种促进学生概念理解与迁移的学习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比较法”,如CO与CO2物理性质比较,CO与H2化学性质比较等。这种比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物质性质或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联接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便于学到“活的”、可以迁移的知识,而且也是设计学习过程的一根暗线:如从已知物质的性质(如H2)“生长”出新物质的性质(如CO),这显示了教学设计的生命化特征。第二种方法是“参与性学习”。在各个环节中,通过设计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激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让课的内容在动态中生成,学生生命价值在“参与”、“生成”中闪现。第三,由于CO有毒,相关实验在课堂内不易操作,本案例采用了“虚拟实验法”。通过创设逼真的实验情境,突出展现实验现象和实验本质。如用flash课件演示CO在空气中燃烧、CO还原氧化铜等。这既体现了对学生本身生命的尊重,也有利于激发内在于学生生命的求知欲。

“内容拓展”部分为水平较高的学生准备,可以根据教学实践需要选用。它可以让学生把学科知识与现实的生产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新的情境中检测自己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科知识的可迁移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把书本知识(结构化的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生活经验沟通,书本知识被激活了,它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呈现出生命态。而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是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与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3.学习评价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例中似乎没有明显体现评价设计。但根据“生命化课堂”“有效性课堂”的内在要求,这里的评价方式决不是甄别性或是终结性的。评价寓含在对学生表现的肯定与激励中,寓含在学习过程中、问题解决过程中,与学生的进步同步,因而它是形成性的、促进性的。

三、结语

笔者一直感慨于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在这里,教师就像乐队的指挥,在手起手落之间带领乐队奏出美妙的乐章;学习者就像才华各异的乐手,他们全身心参与,尽情挥洒个人才华,同时又协同一致。在这里,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的观点能自由表达,在思维的相互激荡中,促进了理解、构建了新知、发展了能力。笔者也一直神往于富有效性的课堂。这种有效性决不是仅仅看教师在短短的40分钟里传递了多少知识,也决不是仅仅看在随后的考试中,学习者有多好的表现。这种有效性体现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上,这种参与更多的是在思维上的(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学习者形式上的积极性并不表示他在智力上有多少参与)。这种有效性还表现在学习者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上,而不是满足于事实的记忆、操作的熟练,他们往往还能把先前学到的内容与新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并应用于指导生活实践。

有效的教学基于有效的教学设计,而每种教学设计都有着其背后的设计理念。体现学习者生命价值的教学设计从本质上说应是具有有效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教学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关注学习者生命价值的教学本质上应体现在学习者的参与度上(尤其是思维上的参与度),因而这样的教学必然是生成性的。而课堂上的随机生成,在教学设计里却是无法穷尽。应对课堂里随机生成的、鲜活的学习资源,让课堂洋溢生命的色彩,这还有赖于教师的实践智慧。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4).

[3]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张华伟)

猜你喜欢
煤气学习者有效性
煤气爆炸
煤气发电机组DEH控制系统的优化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煤气为什么有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