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暮辉
我的一位朋友R君是日本《朝日新闻》国际部的记者,现在是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我们相识于“日本与东亚安全事务”的课堂上。尽管这位朋友隶属于“知美派”的范畴,但是他来到哈佛后的研究题目却是中国的能源问题。对于现今的日本精英来说,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知华派”一词,相对于“知美派”而存在。这种划分存在于财务省,外务省等政府机构中,也同样存在于《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媒体之中。同步于中国的快速崛起,“知华派”在日本社会各界得以壮大和发展。原因大概在于尽管中日两国的经贸和人员交流相当频繁,但是这种交流的级别尚低,还远远达不到类似日美两国或者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及时高端对话渠道。信息不通,对话不畅,必然导致双方政府之间不信任感的加剧,冲突和矛盾难以及时排解。如此一来,当中国人认为“日本没有外交战略”或者“日本外交上一味追随美国”的同时,日本的政治精英同样抱怨中国政治决策的不可预料性。如R君所说,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和民间反日情绪的高涨使得日本政府突然间发现“对中国完全缺乏了解”。中国政府的决策依据、过程、模式对日本人来说充满了陌生和新奇感。
鸠山领衔的民主党正试图在内政外交上重写日本“脱亚入欧”的历史,对于中美战略实力的重新评估和审视也广泛存在于日本上层社会。据这位朋友讲,《朝日新闻》今年外派到中国的进修人员数量第一次多于美国。虽然数量不是说明问题的唯一因素,但日本人了解中国的需求和欲望增强却是事实。
至于“亲华派”和“亲美派”这样的提法,带有个人感情化的色彩,但目前还在中美日三角关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据笔者所接触到的日本年轻一代精英人士来看,更多的还是为“利益驱动机制”所主导,即日本必须面对并且承认崛起中的中国,日本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空间应该趋向于游刃博弈于中美之间,而不是生硬一味地“亲美而反华”。
对中国而言,不论是“亲美派”、“亲日派”、“反美派”、“反日派”,其价值都远远不如对于新一代“知日派”和“知美派”的培养和重用。当我问及R君时下日本人最关心的有关中国的五个议题时,他做了如下排列:海军,能源,水资源,人口男女比例,老龄化问题。这倒不见得一定是日本民众心中“中国观”的准确体现,却也反映出日本人对于中国的看法和了解更趋于细微。
反过来,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关于日本的议题大概仍然是传统话题—历史问题,领土争端,战争谢罪等等。这些问题并非不重要,但国人也应看到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同文同种,商贸来往、人员交流频繁的表象下,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契合度都远远不尽如人意。
如今,中国国内如民国年间的蒋百里,戴季陶那样重量级的“日本通”恐怕为数甚少。随着中国力量的增强,在中美日三方博弈的大三角格局中,中国已经拥有了能够直接左右日本外交决策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的崛起,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在外交方面都理应抛弃之前的“凡事以美国为核心”的被动方针。东亚的一体化虽然眼前“政冷经热”,但最终目标还是要趋向政治互信甚至安全合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人缺少“知华派”的同时,中国人同样缺乏“知日派”,双方可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培养新一代“知日派”可谓迫在眉睫。中日之争,亦在于此。▲ (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