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陶短房 本报特约记者 张家齐
就在西方媒体继续炒作中国陆基中段反导试验之时,美国导弹防御局透露,美军近日成功进行了空中激光反导试验,并公布了一段半分钟左右的试验录像。
试验在美国时间1月10日进行,几乎与中国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同时(北京时间1月11日)。在美国导弹防御局公布的录像中,搭载激光器的一架美军航空器发射一束激光对靶弹进行拦截,持续照射数秒后弹头似乎受损,但仍旧沿轨道惯性飞行。试验表明,美军机载激光反导系统已可以成功获取、跟踪并击中高速目标。
试验的靶弹从加利福尼亚海岸的圣·尼古拉斯岛发射,这里是美国海军的试验靶场,拥有大量的观测设备。导弹防御局称,这次试验用的靶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弹道导弹,而是一个装备了大量测量仪器的飞行试验平台。当激光器忙于锁定目标并且发射机载高能激光的时候,装备在靶弹上的装置则收集试验数据,这次试验提供的数据将用于评估机载激光器系统的性能,为美国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首次真正摧毁导弹的尝试做准备。此前,美军曾进行数次空中低能激光发射与目标模拟追踪试验。
美国机载激光系统装载于改造过的波音747-400F运输机上,起先用于摧毁战术导弹,后来美国军方又将这一系统用于拦截上升段的洲际弹道导弹。该反导模式属于激光定向能反导,能够实现光速反导。而中国1月11日进行的反导试验是“导弹打导弹”,仍属于动能反导。
使用机载激光器实施初始段反导是美国反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段反导又称为初始段反导,是一种比中段反导更为先进的反导技术。因为弹道导弹的初始段目标特征明显,飞行速度相对较慢,也较难释放逼真的诱饵,容易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并且一旦摧毁后,导弹及战斗部残骸基本全部落在发射国领土上。此外,空基激光器还具有很强的反卫星作战能力,可以瘫痪大多数中低轨道卫星,攻击卫星的成本要比陆基导弹更低。但是,机载激光系统对功率要求很大,而且要安装在飞机上,必须做到高度集成。此外,机载激光系统发射的光束易受天气影响,光控技术也是长期阻挡美军研发进程的难关。
尽管这次试验取得成功,但机载激光反导项目的前景仍然遭到普遍质疑。英国科技网站“the register”25日分析认为,机载激光反导系统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该机作战时需要在敌方导弹发射场附近巡逻,敌方导弹完全可以选择在激光拦截器没有升空时发射。而敌方也可以首先击落目标庞大的激光载机,再完成导弹发射。美国《大众科学》网站分析认为,机载激光器成本高昂,后勤负担严重,为化学激光器补充一次燃料就需要两架C-17运输机。此外,奥巴马上台后对机载激光反导并不看好,美国导弹防御战略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防御重点由洲际导弹和远程弹道导弹转为中近程弹道导弹,发展重点也从陆基拦截以及空基拦截转为海军“标准-3”反导系统。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导弹防御局此时公布反导试验录像,可能是想借助美国政府对中国反导试验的担忧,争取对空基机载激光器的支持,使该项目得以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