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对2010年中美关系“感到有些不安”的担忧声正伴随着美国对台军售、“谷歌退出中国”等事件在欧美一些媒体中蔓延。但在英国国防事务学者、独立撰稿人约翰逊·潘看来,美中关系已经形成了一种逐渐成熟的架构,尽管会有新的冲突,但很难被彻底颠覆。约翰逊·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危机意识”一直是美国巩固政权的经典政治哲学,但断言中美关系将跌入谷底的说法他并不认可。
环球时报: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评论说,2010年头几个月中美关系将“迎来艰难”时刻,还有美国智库甚至将中美关系列为2010年全球十风险之首。您觉得中美两国今年的发展方向将会如何?
约翰逊·潘: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一些欧美大报都断言,这次中美关系又将跌入谷底。这样的说法太过独断了。因为中美两国现在是相互依赖,各有所取,特别是在今天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完全结束的时候,美国在处理减排问题、伊朗核问题与朝鲜核问题等方面都离不开中国,同样,国际社会也离不开中美两国的合作。
但我想强调的是,中美两国始终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利益。随着中国崛起,中美双方为各自利益展开的竞争还在扩大。在这个大背景下,中美之间存在的分歧、差异甚至由于这些分歧和差异在个别时间段上产生的新动荡都是难以避免的。像这次中美贸易战和对台军售案接踵而来,影响到两国关系,就反映出两国都不愿轻易做出让步。不过,中美关系已经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架构,双方的各种高层对话,包括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都使双方存在着一种在利益上相互高度依赖的局面。当然,这种逐渐成熟的架构可能还会受到一些新的冲击,但它很难被彻底颠覆。
环球时报:本来人们以为“谷歌退出中国”的消息会加大中美间的摩擦,但从谷歌反复无常的表态看,事态有平息的迹象。谷歌总裁埃里克·施密特去年11月在展望互联网未来5年的发展时,还说“互联网的未来将会是中文的天下”。您觉得谷歌的一系列表态是在自我炒作吗?还是说,西方国家想借对台军售、网络安全、气候问题及铁矿石谈判等冲突与矛盾逼迫中国亮出自己的底牌?
约翰逊·潘:我个人认为,谷歌不是在作秀,欧美西方市场对于这个互联网公司来说更重要一些。我想说的是,欧美国家的经济目前只能说是缓慢复苏,本国民众难免会把不满发泄给政府,而欧美政府这时最好的解释就是扯上中国,如提到“中国倾销式”的出口,从而借机把一些国际贸易问题扩大,转移国内的压力。因此,除了政治上的摩擦,2010年中西方的商贸冲突依旧会存在。
环球时报:与突发的谷歌事件相比,从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美国对台军售的问题就周期性地干扰着两国关系。作为国防事务专家,您怎么看美国政府的这个举动。
约翰逊·潘:美国政府对待军售的立场在美中两国建交31年来没有大的变化,这反映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不会因为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轮替发生变化。我认为,这种不变的背后再次体现出美国利益集团,如军工企业对政府及议会的巨大影响。
举例来说,参与对台军售的美国军火巨头雷神公司在全球有8万名雇员,年营业额超过220亿美元,一家公司能养活这么多员工,是因为其90%以上的收入来自国防合约。该公司生产的“战斧”巡航导弹、“小牛”导弹和“宙斯盾”武器系统成了美军的代名词。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这些武器,并通过新闻报道给军火商做着全球免费广告。金融危机加上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两个战场已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这些军火商们就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军火商是不屑于制造民用运输车这些产品的,那太不赚钱了。
在1月13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及一些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表示“只有继续向台湾提供武器,才能让台湾免遭可能来自中国大陆的攻击”,可问题是台海关系在最近一些年已趋向缓和,两岸政治人物及民间互访频繁。因此,美国担心的“可能来自中国大陆的攻击”,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但为什么这些难以信服的理由还会存在?原因就是在欧美政治中,各种利益集团在背后施加影响。
环球时报:除了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在左右美国政府的对外关系?
约翰逊·潘:危机意识是巩固政权的最好办法,这是美国的经典政治哲学。比如负责亚太安全事务的美国助理国防部长格雷格森向美国议员灌输说,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定位已由本土防卫转变成必须在短时间内、以高科技军事手段在与周边的冲突中取胜。格雷格森的话未必会让每个议员都相信,但是一旦美国对台政策从停止军售开始,就难免会有人站出来质疑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甚至总统。因此,即使是在政府和议会都占优势的美国民主党也不愿看到内部的分裂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