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加拿大、德国特约记者 陶短房 青 木 本报记者 夏 颖
中国昨天公布了2009年经济成绩单,西方媒体在肯定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对其中的一些“风险”,特别是“楼市泡沫”表达了担忧。美国《华尔街日报》21日表示,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然而也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要担忧,中国可能会重蹈日本上世纪90年代楼市泡沫破灭的覆辙。美国经济学家、诺奖得主弗里德曼更是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中表示,中国将成为下一个破产的“安然”公司,中国楼市的泡沫比迪拜还要严重。不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高房价的确正在伤害中国的竞争力,需要改革,但其性质却与日本及迪拜不尽相同。
中国将成下一个日本或迪拜?
根据20日中国央行发布的《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09年房地产开发贷款累计新增5764亿元,个人消费性住房贷款累计新增1.4万亿元,这两项贷款占全年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贷款的比例超过21%。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去年超过两成的新增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这凸显了房地产在去年中国经济复苏中所扮演的关键性作用。
《华尔街日报》21日直白地表述为:中国经济“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文章称,一方面,中国房地产的兴旺带动了高增长率,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让这一势头更加迅猛。但人们担心,这样下去,中国经济也许会重蹈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覆辙。《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弗里德曼20日警告称,中国“可能是第二个安然”,认为中国的风险比迪拜还要高1000倍,因为“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低估的币值,外国热钱的涌入”,让中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过热,风险积聚。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2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2009年中国经济的恢复,主要不是依靠房地产,房地产的发展在其中只扮演了搭便车的角色,而不是创造恢复的动力。去年楼市的高涨,主要是交易量的高涨,并没有引起固定资产的上升”。不过,李稻葵同时强调,中国楼市的确存在问题,理应改革,但其性质与日本及迪拜不尽相同。日本的泡沫在于投资过猛,而中国楼市的症结在于价格的过快增长伤害了我们的竞争力。
涨幅过快让人吃惊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21日谈到中国电视剧《蜗居》,认为该电视剧“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文章认为,许多中国家庭出于对高房价和财产缩水的恐慌,竞相抢购房产,而这又进一步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房地产价格与年收入的比值为1:5较为健康,但在北京,2008年这一数值已经是1:31。即使中国政府智库社科院也认为,和居民收入相比,中国许多地方房价实际上已是“全球最贵”,85%的家庭无力购买住房。
德国《商报》21日以“中国经济不刹车”为题指出,在上海和香港,房价藏着巨大泡沫。2009年,中国楼市销售增长75.5%,一些城市住房价格上升达到惊人的100%。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则指出,急剧攀升的中国房地产价格让中等收入水平的中国人要么根本买不起住房,要么不得不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得很快,这肯定会影响到中国的营商环境,也会抑制内需的扩大,另外老百姓买不起房子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专家质疑“泡沫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楼市泡沫”这个说法有供大于求的意思,用来形容中国房地产业恐怕欠准确。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未来有数亿农民要进入城市,他们对房屋的需求又是非常大的。因此,把中国的楼市泡沫和日本相比有不妥之处。
“中国的楼市问题带有非常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烙印及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房地产制度在很多方面的确不够完善”,张燕生表示,“日本当年在房地产方面的非理性繁荣持续了很多年,迪拜也是一样。但中国的情况与二者大相径庭,目前楼市泡沫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解决问题是迟早的事情,不会发展到日本或迪拜的严重程度。”张燕生说:“唱衰中国楼市无非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变体,对外媒的这种论调无需过分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