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
在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的人的需要层次金字塔模式里,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
记得在日本访问时,很惊讶普通民居的构造单薄。尤其是海边的房子,好像纸扎的灯笼,轻而蓬松,叫人怀疑稍大些的海风,就会把墙壁吹个透明窟窿。
我问日本人,你们这里多地震多火山多海啸什么的,如此稀松的房子,怎么抵御灾难,岂不是太不安全了吗?
日本人回答,正是因为多灾,我们的房子才造得很轻,一旦倒塌,也不会把人压死砸死,比钢筋铁骨的建筑,反倒多一份安全。就像薄薄的鸡蛋壳,小鸡很容易钻出来。它看起来的不安全,其实倒是很安全的。
真叫人无话可说。
那年到处风传地震,我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焦虑,特向一位专事地震研究的朋友请教。她告诉我,地震发生的时候,你赶快跳到家中房屋的承重墙交叉的部位,那里通常比较坚固,即使倒塌也会有小的支撑空间可供躲避,以利等待救援。此秘诀闹得我和先生,像两个蹩脚的工程师,在自己家中四处睃巡,彼此还意见分歧。他说这堵墙承重,我说可能是那一堵,吵得谁也不服谁,只好又向朋友讨教。她说,你们可以找到当年施工部门的图纸,对照辨认,岂不最有权威性了?这法子好是好,但实在太麻烦,只好不了了之。朋友是个尽责的人,后来又过问此事,我如实相告,朋友说,告诉你一个简单的法子,一旦山摇地动,你就躲到房屋内的卫生间,那个角落比较安全……从此我牢牢记住这一救命宝典,很长时间内,一进了卫生间,就敬畏有加。觉得在未来的某一天,全靠它的庇护啦!
后来我到了唐山,有一位大地震中的幸存者,谆谆告诫我,大震时,要飞快地窜到凉台上,这样可以在随后的余震中被甩到室外,安全系数较大。他当年就是如此才保住性命,而他躲在房中的家人,全部遇难。
我于是想象自己倘若遇到震灾,可能会在卫生间和凉台间上蹿下跳,坐失宝贵时间。
坐汽车,我因为晕车,总好坐在前面。但屡屡被人指教,只有司机后面的座位,才是全车中最保险的地方。因为据车祸中大难不死者的统计数据,证明在危机的时刻,司机会下意识地保全自己,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对自己的位置最为有利。我觉得这一提议后面,有一层相當微妙甚至龌龊的前提。那就是——司机以人的本能保护自己,你坐在司机后面,以他的身躯为你筑起血肉长城……
灾难时,到底哪里最安全?我只作过如此不完善的小小调查,已是众说纷纭,看来,安全是个永恒的题目。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寻找安全,是集体无意识的顽强表现。
我便敬佩那些在危机的时刻,抛却自身的安全,奋勇地冲向危难的勇士。这不仅是道德和情操的高尚,更是人战胜自己天性的壮举。
比如消防人员的扑向火海,比如救护人员的攀登危楼,比如对付易燃易爆物品燃烧时的临危不惧,比如潜入冰水拯救遇溺者……无论对职业人员还是对见义勇为的普通公民,我相信,在那一瞬,都有生命本能的召唤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碰撞的火焰。
如果为了一己的安全,自然是远离危险。我们的每一根头发,每一滴血液,都会提醒命令安排指挥我们这样做。人类的进化,使得躲避危险寻觅安全成了几乎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为了他人的安全,为了崇高的职责,为了追求和理念,为了一种凌越本能的超拔,他们躲避安全寻觅危险……
这样的人,就达到了人的自我实现的顶峰,他们找到了本能之上的高贵的尊严。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0年4月上)
阅读训练
1.文中叙述了“我”及他人寻找安全的多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文题为“寻觅危险”,而文中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寻找安全”,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寻找安全”和“寻觅危险”,作者在文中阐发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不能为文中画线句子作补充的事实是( )。
A.湖北长江大学生搭建人梯勇救落水少年,结果三位大学生因救人不幸溺水身亡。
B.江西青年曾庆香在危急关头,毅然选择去救车祸被困人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C.5月26日晚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区大润发商场前发生第12起员工跳楼事件,现场尚存血迹。
D.在玉树孤儿院当义工的黄福荣,地震发生后,为营救被困的3名儿童,冒险在余震中重返废墟,不幸被倒塌的建筑物击中身亡。
5.大量运用短句、恰当使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试任选其一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 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