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向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目标迈进——记北京理工大学辉煌七十年

2010-01-16 06:56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李跃华高国庆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10期
关键词:北京理工大学战略学校

■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李跃华 高国庆

始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向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目标迈进
——记北京理工大学辉煌七十年

■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李跃华 高国庆

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一所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940年创办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她曾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数个第一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开展国防科技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大学,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的大学。

建校70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国防特色和突出的工程技术优势,学校综合实力日渐雄厚,人才培养成效日益突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北京理工大学以其雄厚的办学实力、鲜明的办学特色、良好的育人环境、卓著的社会声誉吸引着无数莘莘学子。

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奋进的校领导班子

一、从延安走来,谱写中国共产党创办和发展理工科高等教育辉煌篇章

1.诞生于延安,为抗战建国培养人才

1938年—1939年,从国民党地区先后到达延安的高级、中级知识分子有了一定的数量,为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为了走出抗战困境,培养抗战建国需要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自然科学院,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自然科学院是陕甘宁边区进行自然科学教学的最高学府,是自然科学学术活动的中心,汇集了如留德化学博士陈康白等边区科学技术精英。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自然科学院时期历经5个春秋,在艰苦条件下培养了大约500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武衡等中国杰出科学家、李伦等军队高级将领。“强国必先强教”,共产党创办理工科高等教育从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2.辗转华北,为新中国建设培养技术干部

1945年日本投降后,自然科学院奉党中央命令迁往东北解放区,因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锦州等地,同年底,学校滞留在张家口。随着时局的变化,学校在华北等地几迁校址,几易校名,为战争军需和当地民用服务。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学校定名为华北大学工学院。迎着新中国的曙光,学校分批迁到北平,1949年10月1日,师生参加了开国大典。1952年初,华北大学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

从自然科学院到华北大学工学院,再到北京工业学院,实现了从“抗战建国”到“为新中国建设服务”办学方针的转变。

3.跨越式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

1988年,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1995年,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2000年,北京理工大学成为第10所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9 8 5工程”院校行列的大学,是目前少数几个未与其他院校合并的“985”高校,被誉为“当今中国高校的国家队”,自此学校历史翻开新的篇章。

二、始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产学研结合,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70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国防特色和突出的工程技术优势,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中国科技史上的辉煌篇章。

自然科学院时期,徐特立老院长(1940年—1943年任自然科学院院长)提出了关于教育、科技工作和经济建设“三位一体”的办学思想。自然科学院师生用西北的野生马兰草造纸,用沙滩筑盐田的方法制盐,发现并垦殖了南泥湾,设计建设了杨家岭“七大”会议大礼堂等等,为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的名篇《论持久战》、当时的《边区群众报》等许多重要印刷品,都是用马兰草纸大量印刷的。北京工业学院时期,学校坚持以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需要为导向,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和第一台20千米远程照相机等,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工作坚持以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十一五”期间,学校实施“强化基础,着力创新,调整结构,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科技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通过“211工程”、“985工程”以及科研条件建设项目的实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环境与条件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逐步构建了涵盖基础理论、关键攻关技术、相关系统集成的综合科技创新平台。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教育重大战略的实施,学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指控火控等国防科技技术领域,以及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空间自适应光学、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形成明显的优势与特色,学校综合科技实力显著提升。

2008年,学校科技投入经费首次突破10亿元,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09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超过5000万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8年、2009年学校牵头项目获国家科技奖数量分别排名全国高校第4位和第6位。

近年来,学校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的30个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参与的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响应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组织优秀团队承担了4类14项科技攻关项目(如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动态焰火”、奥运纯电动客车等),承担的科技奥运和奥运安保项目的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研制的纯电动大客车,以其节能、环保、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实现了奥运场区“零排放”的目标,兑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的承诺。今年5月,由北理工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的60辆电动客车,为上海世博会实现“科技世博、低碳世博”作出了贡献。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学校以徐特立老院长“三位一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为服务方向,在瞄准国防科技领域的战略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同时,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为指导,把产学研合作的链条延伸到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开展与省市各级政府产学研校地合作。学校密切关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需求,扩大学校产学研合作领域,显著提高了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能力。学校分别与云南、吉林、辽宁、山东等地签订了省校产学研合作协议,与珠海、中山、昆明、盘锦、乌鲁木齐等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合作从项目合作发展到共建科技园、研发中心等深层次的合作方式,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科技产品,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坚持质量为本,实施教育创新战略,培养国防高级人才

70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共培养毕业生16万余人,校友中,有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近百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院士等32位院士和一大批著名学者,以及众多企事业单位的总经理、总设计师、总工程师。他们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北京理工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固树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确立了“高远的志向、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的育人理念,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学术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创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目标,坚持质量为本,实施教育创新战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人才培养服务面向不断扩大,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明显增强。2007年,学校以办学指标全优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实现形式,实施“优秀生源工程”,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2009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学校不断创新德育方式方法,首创并不断完善了德育答辩制度,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四、实施强师兴校战略,汇聚高端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大师+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才引进和教师培养体系,师资队伍的结构逐年得到改善,现有教职工3431人,其中专任教师1953人,队伍规模相对稳定,师资力量显著提高,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学校确立了“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紧紧抓住教师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汇聚高端人才,加强团队建设,重点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建立促进优秀教师可持续发展、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支持广大教师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一支“大师领军、骨干突出、后备充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初具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师资队伍中有全职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9人。学校建设有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学科基地”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2个。

五、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实施开放发展战略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节能车创新团队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办学国际化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学校国际交流工作以“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努力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指导思想,围绕“提升合作层次、提高合作质量、优化合作结构、注重合作效益”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实施了以强强合作为核心、区域合作为平台的全球性外事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和网络。

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4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微软、IBM、爱立信、东芝、索尼、汉莎航空、戴姆勒和桑坦德银行等10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学校的全球性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在美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以强强合作为基础,建起了稳定的海外交流与合作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逐步实现了与国外一流大学的成组性、区域性合作。在校际合作院校中,世界一流大学占合作院校的1/3。学校牵头成立了中西大学联盟,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创办了孔子学院。为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繁荣学校校园文化,学校开展了“澳大利亚大学月”、“美国文化月”和“外国驻华教育参赞讲座系列”等教育文化交流活动。

在英国《泰晤士报》与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联合发布的2010年“亚洲大学200强”(Asianuni versityr an kings2010-top200)中,学校位居第132位,在中国大学中排名第17位。

六、激情进取,特色发展,努力向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目标迈进

面向未来,北京理工大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前沿,在200 9年召开的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中长期“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到20 15年,经过“十二五”建设,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质量、人均科研产出、论文质量等方面居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成为以理工为主的国内一流大学;到20 20年,经过“十三五”建设,学校在若干重点发展领域跻身亚洲领先地位,实现办学特色鲜明、领军专家汇聚、创新人才辈出、原创成果丰硕、文化氛围浓郁、社会贡献卓著的目标,成为以理工为主的亚洲一流大学;到204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理工学科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此,学校以实施“学科优化战略、强师兴校战略、教育创新战略、科研提升战略、开放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略”等六大发展战略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实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而努力奋斗!

面对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北京理工大学将大力提升为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服务的能力,坚持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理念,走“强地、扬信、拓天”的特色发展道路,聚焦特色谋发展,激情进取创一流,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徐思军 段炼 郭强)

猜你喜欢
北京理工大学战略学校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网络实验室
战略
战略
发展高性能二次电池新体系推动新能源材料产业化发展
学校推介
国家航天立法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