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例飞行人员急性缺氧耐力检测性调查分析

2010-01-15 14:44310007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陈小萍黄炜
中国疗养医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机种血氧低氧

310007 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 陈小萍 黄炜

急性缺氧体验训练是飞行人员在疗养期间航空生理训练的一个重要项目。其目的是提高飞行人员对其缺氧首发症状的认知,同时测定有效意识时间,有助于飞行人员在缺氧应急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笔者对来我中心进行航空生理训练的飞行人员进行了急性缺氧体验课目的检测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6名空军现役飞行人员,均为男性;年龄22~57岁,平均32.74岁;飞行总时间200~8350h,平均2521h,均飞行合格。其中歼击机、强击机飞行人员177人,轰炸机、运输机飞行人员224人,直升机飞行人员185人。

1.2 设备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的DY-84型低氧混合仪,可模拟0~7500m高度的氧含量;Eagle3000型多功能监护仪,可监测飞行人员即时的血氧饱和度、心率。

1.3 方法

1.3.1 训练方法 佩戴并检查面罩密封性后,运用低氧混合仪模拟7500m高度氧含量(7.1%),对飞行人员进行体验训练,同时监测飞行员的客观反应指标 (血氧饱和度、心率)及主观缺氧反应。要求飞行人员在体验过程中倒写数字,以出现非偶然的明显书写错误、字迹严重紊乱以至难以辨认、血氧饱和度低于70%或者心率突然大幅度升高、降低作为训练终点,此时间为其有效意识时间,询问并记录飞行人员缺氧首发症状。

1.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数表示,数据整理后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根据现有标准:急性缺氧体验中有效意识时间在3min以上为缺氧耐力良好,2~3min为急性缺氧耐力尚可,2min以下为急性缺氧耐力不良。各机种飞行人员急性缺氧耐力测试结果(表1)。

机种 例数 急性缺氧耐力结果良好 尚可 不良歼强机 177 3/1.7 117/66.1 57/32.2*轰运机 224 2/0.9 101/45.1 121/54.0直升机 185 5/2.7 110/59.5 70/37.8#合计 586 10/1.7 328/56.0 248/42.3

3 讨论

众所周知,为了防止军事飞行中严重缺氧事故的发生,各国一直很重视改进装备,重视飞行人员进行急性缺氧耐力选拔、训练和体验[1]。

目前缺氧耐力体验训练用的低氧混合仪是1984年创建航空生理训练科时的设备,只能进行模拟常压情况下7500m高度氧含量的体验训练。目的是检测飞行人员高空环境中缺氧耐力是否良好,能否承担可能遇到的急性缺氧条件下的飞行任务。同时也能使飞行人员体验缺氧对人体的影响,提高飞行人员对急性缺氧的认知能力。

关于飞行人员急性缺氧耐力检测结果的文献鲜见,笔者利用工作之便,对2007—2009年间586例飞行人员的急性缺氧有效意识时间进行了统计,发现缺氧耐力良好者只占1.7%,缺氧耐力尚可者占56.0%,而缺氧耐力不良者居然占42.3%。依据《急性缺氧耐力的综合评定》的国家军标规定,7500m高度,有效意识时间小于2min者,为缺氧耐力检测不合格。原则上讲,所有飞行人员都应当经过7 500 m缺氧耐力检测及训练,应该都是缺氧耐力评定合格者。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的不合格率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急性缺氧耐力不合格者的缺氧耐力习服训练,同时督促和指导其进行无氧训练课目的体能锻炼。此外,由表1可见,轰运机飞行人员急性缺氧耐力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机种(P<0.01),这表明,我们是否忽视了对轰运机飞行人员这方面的训练。在重点关注歼强机飞行人员的同时,必须提高轰运机飞行人员的训练频率。

总之,本次检测性调查结果揭示了一些问题。但是,现有急性缺氧耐力评定标准还值得商榷。我们有必要研究、制定符合现有机种的缺氧耐力标准及有效的训练方法。

[1]徐国林,周传岱,张静雪,等.人体严重急性缺氧耐力的评定[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0,3(4):235-239.

猜你喜欢
机种血氧低氧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民用飞机设计参考机种之一 ATR 72双发涡桨支线运输机
民用飞机设计参考机种之一VC-10四发远程喷气旅客机
低氧燃烧工况下锅炉水冷壁管高温腐蚀行为分析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长途竞赛机种Masi Evoluzione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民用飞机设计参考机种之一图-144超音速运输机
胸科手术中脑血氧含量下降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