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卫兵
王猛的升迁之道
■路卫兵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这两句话中,提到了历史上并世而立的两位风云人物:王猛和谢安。把两人同放在一起,也道出了一段戏剧性的历史遗憾——那场载入史册的淝水之战。当时的谢安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从而成就了他济世苍生的一世美名,也就此换来东晋朝几十年的政权延续。
王猛(325—375),字景略,堪称乱世中的豪杰。他有着卓尔不群的个性、运筹帷幄的谋略、异于常人的胆识。前秦扫六和而定中原,在历史上书写了最为风光的一页。尤其是“岁中五迁,权倾内外”,绝对创造了一个政坛奇迹。
王猛对帝国的感情是强烈而真挚的,可以说,前秦点滴积蓄起来的帝国基业,凝聚着王猛毕生的智慧和心血。王猛对政治的嗅觉也是敏锐而犀利的,早在淝水之战的8年前,也就是王猛临终之时,他就给苻坚留下了“勿以晋为图”的政治遗言,可惜的是,苻坚最终将它抛在了脑后,导致帝国破败到无法收拾的境地。淝水之战的失败,是王猛政治预言的应验,也是王猛在政治谋略上的成功。
除了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王猛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就是他一年之内连升五级的政治神话:从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到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再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最后到加骑都尉,委以居中宿卫。只不过,这种奇迹发生不是偶然的。正是王猛卓越的领导才能,才让这种奇迹成为了可能。而王猛的升迁之道,也正是他政治上成功的最好体现。
王猛懂得“舍得”,这是王猛最终获取成功的根本。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然要舍弃一些东西。王猛敢于舍,在辅佐苻坚之前,王猛曾经两次拒绝出仕:一次是被后赵的司隶校尉徐统看中,要招募他为功曹(相当于现在的秘书),王猛“遁而不应”,躲了,嫌官小,瞧不上;另一次是桓温力邀王猛南下,王猛权衡再三,最后也还是婉言谢绝。
王猛也勇于得,当他觉得机会适合时,他就会牢牢抓住。对苻坚,王猛就不再舍弃,因为二人一见,“便若平生”,谈论起政局形势,双方也是心有灵犀。苻坚将他们的相遇比作“玄德之遇孔明”,绝非客套逢迎之语,而是英雄惜英雄的由衷慨叹。相信彼时的王猛,一定也有得遇明主的内心感怀。
王猛的有舍有得,并非一时的头脑冲动,而是出于对政治的敏锐把握与准确判断。事实上,王猛一直在寻找赏识自己的伯乐。他坚辞徐统,婉拒桓温,不过是“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罢了,是深藏不露的内敛、是蓄势待发的淡定,是“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的大气魄。一句话,他是在等待真正适合自己的明主。而苻坚的出现,让王猛有了用武之地,也让王猛找到了一展才华的舞台。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王猛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这也是王猛政治上最终获得成功的第二个原因。“细事不干其虑”,是王猛个性中最突出的体现。不关心琐碎,不温不火,独来独往。他甚至对别人怎么议论也不在乎,而是表现的“悠然自得,不以屑怀”。王猛生得“瑰姿俊伟”、“气度雄远”,天生就带着一股英气,一股锐气。加上他的处事风格,更显出他个性的张扬。而且,王猛也从不掩饰自己这种张扬的个性。有个小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东晋大将桓温想启用他时,曾与王猛谈话,王猛“扪虱而言,旁若无人”,边说话边捉虱子,个性够强吧!
王猛有足够充足的能量储备,这是王猛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但凡个性极强之人,必有其独特之处。但这种个性绝不是标榜另类,不是华而不实的浮躁,而是与他的才华相匹配的。王猛的独特,便充分体现在他的才华与睿智上。王猛从小家贫,“以鬻畚为业”,靠卖簸箕糊口,却能做到“博学好兵书”,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人穷志不短,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有了充足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一展拳脚不过是或迟或早的事。
做人有原则,做事速决断,这是王猛政治作风的外在表现,也是得到苻坚赏识的根本所在。做人有原则,政治上才会让人放心;做事速决断,作风上才会雷厉风行,绝不拖泥带水。这是一个成功领导的最基本素质。王猛与苻坚最初政见并不一致,在治政理念上差异很大,苻坚提倡“为政之体,德化为先”,讲究以礼服人;王猛则倡导“宁国以礼,治乱以法”,主张乱世当用重典。他们是经过时间的磨合才有了后来的默契。
王猛任始平令时,“明法峻刑”,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上任没几天,便“鞭杀一吏”,招致苻坚的责怪。王猛说“谨为明君翦除凶猾……肃清轨法者”,我的任务就是替你铲除身边凶残狡猾之徒,今“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这才杀了一个,还多着呢,这是我作为一个辅臣的职责。他没有因为苻坚的责怪而惧怕,也没有因为苻坚是皇帝而丧失自己的原则。
正是这次对话,让苻坚和王猛之间做了一次彻底的心灵交流,苻坚赞其为“夷吾、子产之俦也”,是管仲、公孙侨似的人物,从此做到对王猛放权放心,“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政务上一揽子的事全交给王猛。之后才有了王猛“岁中五迁”的升迁神话。
王猛法治的思路是对的。那时的前秦刚刚立国不久,实力尚不强大,加上苻坚的上任苻生残酷暴虐,滥杀朝臣,国势一度滑向破败的边缘。周边局势也不容乐观:南有东晋朝,东有慕容氏,西有前凉、仇池、吐谷浑,北边则是拓跋氏建立的代国,以及匈奴铁弗部。特别是当时风头正键的慕容氏,一直虎视眈眈,具有很大的威胁。当此情形,也只有法治,才能迅速提高国力,扭转局面。苻坚以德为先的思路也没错。苻坚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是君王的大气魄;王猛以法治政,细处着眼,小处入手,是恪尽宰相之职。二人堪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而这些,都得益于王猛的坚持,得益于王猛做人与处事的原则。
苻坚的德治,一度让前秦的统一变得松散和不牢固,这种隐患在淝水之战中突出表现出来。松散搭建的王国架构,没能禁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让他留下了千古遗恨。而王猛早就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机,所以他临终遗言:一是让苻坚“勿以晋为图”;二是说“鲜卑、西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可见王猛早就看出了帝国的漏洞,也看出了苻坚的软肋所在。当然,这是发生在王猛连升五级之后,不过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王猛这种敏锐的洞察能力,绝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始终贯穿于他的政治生命之中的。
(作者为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