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①

2010-01-11 09:39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华语华文新加坡

郭 熙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610)

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①

郭 熙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610)

新加坡;中学生;华语使用

本文尝试把社会语言学和方言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对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数据,探讨新加坡华语词语使用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文章指出,新加坡华语词语使用越来越趋同于中国普通话,但新加坡华语正处于十字路口。论文还以实际观察作为参照,说明本项调查结果是语言使用现状的真实反映。

一、缘起

新加坡华语问题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有卢绍昌 (1985)、陈重瑜 (1993)、汪惠迪(1985,2000)、陆俭明 (1996)、李 临 定(1997)、周清海 (1997,2007)、吴 英 成(2000,2008)、徐大明等 (1999)、王永炳(1990)等。这些论著大多围绕新加坡华语本身进行研究,也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展开的,如徐大明等 (1999)对新加坡语言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但从语言项目入手,系统研究语言使用的具体报告尚未见到。

另一方面,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新加坡华语的前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前景很好,论者从人口比例、华文媒体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等方面获取数据支持;另一种则认为前景黯淡,论者从华文水平的降低、从人们的语言态度及认同态度等取得数据支持。在我们看来,一种关心语言前景的语言调查,除了语言态度等外,应该扩大范围,关注未来语言使用者对一些基本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因此,我们打算在这个方面作些尝试。这些想法得到了不少同事、朋友的赞同和支持。

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确定对新加坡一个特定群体的华语基本词汇的使用情况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我们的调查主要集中在被调查人使用华语时对华语基本词汇的运用情况,即他们用哪些词,不用哪些词。本项调查不是华语水平或能力的调查。我们希望由此推断新加坡华语的实际状况和前景,进而认识新加坡华语教学的性质,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华文教学。

二、研究方法和调查内容

1.研究方法

词汇调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在相关的调查上各有千秋。方言学注重词汇系统的调查,尤其是基本词汇。但由于词汇条目多,调查的对象通常非常有限,难以表现整体趋势,而反映整体趋势这一点对正在急剧变化的语言的研究来说却又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语言学善于大规模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支持,但调查项目非常有限,难以反映词汇系统的全貌。为了做到既能获取大量数据,又能反映基本词汇使用的状况,我们尝试把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即既考虑到词汇的系统性,也考虑到不同的使用者,进行一次新的研究探索。

(1)对象的选择

我们把调查对象限定在新加坡15~16岁的中四学生,他们在新加坡土生土长,华文水平优良。选择这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基于下述假设:调查对象接近或刚完成10年的华语教育,除上大学中文系外,大多没有机会继续提升华文水平,他们现阶段的华文水平和对华语的使用习惯会长时间维持,而他们对华语的使用情况影响到下一代儿童成长中的华语环境,这或许可以反映出未来新加坡华语生活的基本走向①新加坡的小学教育为六年,中学教育为四至五年,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可参加由新加坡与英国剑桥大学所联办的中学剑桥普通教育证书 (普通水准)会考。通过剑桥普通教育证书 (普通水准)会考的中学生,可以报名申请进入初级学院修读长达两年的课程,也可到高级中学报名就读长达三年的大学预科课程。。

(2)调查的方法

我们的调查采用一对一访谈与词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参加调查的人员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 2007年修读 “新加坡华语特征”课程的学生和部分修读 “华文教育语言学”课程的研究生。调查前,笔者和参加调查的同学共同设计调查方案,并多次进行讨论。调查前我们还进行了调查培训,进一步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方法。调查中,采用调查人填写调查表的方式,要求调查人同时记录现场所观察到的语言信息。

(3)调查范围

我们根据新加坡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中学名单进行排序,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从中抽取出德明中学等41所学校,然后在每所学校寻找一名符合要求的调查对象——该校华文水平优秀的学生。优秀生的确定主要通过所在学校华文老师推荐。

2.调查内容

这次调查的华语基本单位为 1092个,其中既有词,也有短语。说是华语基本单位,而不说是词,是因为这 1092个不是具体的词的个数,而是不同指称形式 (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因此,实际调查的词语要更多。例如,“出租汽车”有几种指称形式,如 “的士”“德士”“出租汽车”等,只要被调查人使用其中一个,就算使用了相应的华语词语。

我们词表选词的原则是: (1)基本性,即选择基本词汇,因为它反映了语言的基本面貌;(2)常用性,因为不是常用的词不能反映真实情况;(3)本地化,因为各地华语出现了自己的特征,如果按照普通话的词汇去调查,就不能得出真实的调查结果。例如,“新元”,新加坡人常说 “坡币”,如果只调查 “新元”,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为了实现上述原则,我们参照普通话基本词汇表,尽可能充分考虑贴近新加坡的实际状况,反复讨论,最后才把调查内容确定下来。

这次调查的词语涵盖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副词。考虑到新加坡的实际和实际调查的可操作性,没有调查副词、连词、介词和语气词。不调查这些词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1)它们的意义非常抽象,非常虚,难以从意义上让调查对象理解,难以询问,会影响调查效果; (2)这些词的使用多和结构相关,是功能词,应该成为语法项目调查的内容。

由于新加坡科学领域的词都用英语,这次也没有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

这次总共调查 41人,最后获取有效统计数据的为 35人。

1.过半数对象共同使用的词语

1092个调查单位中,被过半数调查对象(18人)共同使用的为 780个,占总数的 71.43%。其中:

(1)被全部调查对象 (35人)使用的词语为 33个,占总数的 3.02%。具体词语如下:

名词:房间床电话飞机新娘前面后面旁边对面

动词:掉 (掉下来 )看 听 吃 喝 吞 吹 拿摸搬 洗澡 (冲凉)剪 擦 开 关 包 死 下课学赢

未见其他类词语。

(2)被 34个调查对象使用的词语共 55个:

名词:太阳月亮云海现在今天明天昨天鸡蛋醋糖酒厨房钱巴刹鼻涕新郎上面下面东西

动词:下雨咬 吸 晒 切 杀 买 (药)卖 欠赚 浪费上课教讲 (故事)下 (棋)输 休息睡觉生病

形容词:多少远近好对错难容易便宜热冷/冻香

2.过半数以上调查对象都不使用的词语

下面列出的是半数以上被调查人都不使用的词语,其中每组前面的数字为具体人数 (例如,“34出虹 /出彩虹 抠”的意思是:有 34人不使用 “出虹 /出彩虹”和 “抠”):

34出虹 /出彩虹 抠

33牲口

32泔水 调羹 /小勺 大伯子 /大伯 小叔子 大姑子小姑子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连襟妯娌 拧 (拧螺丝)

31银河 /天河冰雹锡馅儿簸箕痰盂汽艇胳膊肘痂小伙子婶母嚼掰

30铝荤菜汗衫坛子顶针秤图章胸脯胳肢窝唾沫姨母拧 (拧毛巾、拧脸)

29枣 桂圆 芽儿 梗儿 /茎 台阶 褥子 /床垫毯子锤子砚台脚掌瘸子叔父姑夫姑母外祖父外祖母姨夫罩裹赊发疟疾

28杏 早饭 午饭粉丝 (一种食物)衬衫 屋檐门槛炉子路费徽章光盘舅父丈人丈母

27霜早晨米饭作料席烟筒 /烟囱暖水瓶/热水瓶缝纫机钩子轮船胶水橡皮筋 /树胶圈胶卷 /菲林 陡

26夜里向日葵橄榄晚饭邮局秃子捆浑馊咱们的

25大前年重阳 麦子 馄饨 素菜 冰激凌 /冰淇淋石灰 水泥 伯父 揭 (揭锅盖)打冷颤 稠咱们这会儿那会儿恰巧

24露水畜牲梅子核桃花儿豆腐乳蜂蜜靴子围裙超市传真哨子箫姑娘伯母侄子外甥 外甥女 裁 搀 (搀水)打鼾 擤鼻涕 稀 (稀粥)滑头

23江领子院子坟锅铲砧板砖瓦信纸电邮 单身汉 祖父 /公公 /祖母 /婆婆 /嫂子 剁 钝涩角

22阴天 大后年 磁石 /磁铁 泥 气味 桂花 大米藕柱子蚊帐煤锯刀子邮票父亲后母公公婆婆咽搂涮求饶拦截潮一家人家

21池塘 /水塘上午公牛 稻子荔枝 被子 竹子新元/坡币钢笔寡妇母亲侄女里边外边城里捅挣留心

20沙子 土 玉米 韭菜 面条 芝麻油 手绢 /手帕 计算器 /计算机 梯子 炮仗 /爆竹 外行 (他是个外行)舅母 劈 摊 玩儿 /玩耍 稀 (稀疏)上下(十个上下)

19梅花桃烤面包 /土司运动鞋围巾晒台 /阳台井缝儿/裂缝凳子柜子菜刀漆商店车站帆船疤啃摘拍马

18糕 自来水 /龙喉水 /水喉水 上衣 口袋 小船本子乡下刮风搓剥拌挑选遗失干活泻肚一个 (西瓜)一对 (枕头)

四、数据分析

词语不被使用意味着它们将要退出新加坡华语的历史舞台。我们先看一下哪些词语不被使用,然后对其中的原因作些分析。从根本上来说,一些华语词语不再使用是因为社会生活的变更,同时也与新加坡的语言政策、英语的强势和多元的语言环境有关。

从前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逐步退出使用范围的词语主要包括:

(1)农业社会词语,例如:

牲口、畜牲、麦子、公牛、稻子、玉米。

显然,这与新加坡不是农业社会有关。

(2)社会和亲属称谓,例如:

伯父、伯母、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小叔子、小姑子、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

在新加坡,社会关系越来越简单。传统的社会称谓已经被“安娣”“安哥”①新加坡华语中的“安娣”来自英语的 Auntie,是对中年女性的称呼,书面上有不同的写法,如 “安梯、安替”等;“安哥”来自英语的 uncle,是对中年男子的称呼。所取代。新加坡著名微型小说家希尼尔在其微型小说《姻亲关系演变初探》中也通过文学手段勾勒了这种变化。事实上,社会称谓的简化现象也正在中国出现,值得社会语言学研究者关注。只是,中国的变化跟新加坡的变化明显不同。

(3)一般家庭不再使用的事物。例如:

顶针、缝纫机、锯、蚊帐、煤、簸箕、暖水瓶、热水瓶、席、门槛、烟筒、烟囱、坛子、被子。

这应该是由于一般家庭不再使用,学习中不大学到,社会上用处不大形成的。

(4)一些表示细致动作的动词。例如:

提、扛、端、举、拎、捅、拧、啃、劈、摘、捆、搓、剥、拌 、搂、涮、剁、留心、咽、挣、赊、揭、馊、挑 选、遗 失、罩、裹、嚼、掰。

可以看出,上述动词大多是细致反映动作的词语,即通常所说的小词。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学生使用的华语更多的是学来的,而不是习得的,或许是回避策略所致。另一方面,这也可能跟学生自身的身份有关,或许是他们的生活不需要或者用不着这么细微区别的动词?这一现象也可以从下面 (5)形容词的使用得到证明。

(5)一些形容词。例如:

钝、涩、稀、稠、浑、陡。

新加坡中学生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 “漂亮、好 ”和 “美 ”。

(6)传统上表示时间的词语。例如:

大后天、大前天、大前年。

不少人甚至连前天和后天都不用华语表达,分别说成 before yesterday和 after tomorrow。这或许是被调查者无法自由地进行短语扩展的反映。

(7)常用词被英语取代。在新加坡,“新元/坡币”被 “SD”取代,“尺子”被 ruler取代,“剪刀”被 scissors取代,锤子被 hummer取代。应该说,非常用词也用英语取代并不奇怪,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上述常用词也改用英语。然而仔细想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这里面可能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环境的影响,二是英语在新加坡强势地位的影响,三是用来思维的语言已经英语化。这些方面我们会专门讨论。

除了上述情况外,也有的是因为自然环境等不同而造成的,例如 “霜、冰雹、梅子、核桃、井、泥”等。

从语言发展变化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当然关心一些词语不再使用的原因,但同时我们也关心这些词语不用后它们的替代方式。在新加坡,似乎都在遵循已有的以下一些规律:用“小词”换“大词”,例如那些有细微差别的动作动词像 “扛、提、端、拎”等采用更大的形式 “拿”;用英语替换,如 “挑选”用 chose,“遗失”用 lost;或者用句法手段,例如 “掰”用“用手弄开”等。

从词类来看,动词和形容词较少使用的情况比较突出。动词是语言结构的核心部分,这么大比例的动词在中学生中不再使用,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新加坡华语前景的忧虑。

五、观察结果对调查数据的支持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和观察,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前者便于数据的搜集和统计,后者得到的资料更真实,但难以大规模展开。理想的方法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到我们的调查采用的主要是访谈和问卷形式,有其局限性,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决定以实际观察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和参考。下面几个方面的观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我们的调查结果是可信的。

1.绝大多数调查人和被调查人属于相近的年龄段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的调查方案和问卷是和调查人一起讨论制定的。这些调查人绝大多数是大三学生,他们对调查对象的语言状况也相当熟悉,换句话说,参与调查的 40多人对所调查的语言现象有足够的敏感度。事前的讨论和事后总结都可以看到观察结果和上述调查结果的大体一致。事实上,我们也通过和这些学生的一起讨论,对这些大学生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也正是通过他们,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基本的估计,这是我们问卷调查的前提和依据。

2.实地观察到的语码夹杂现象

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语码夹杂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例如吴英成 (2010:38-45)。而我们将近 7个月的实地观察和调查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已有的研究报告和我们实地观察到的语码夹杂现象让我们进一步确认调查结果是可信的。

3.当地华文报纸的销量

上世纪 90年代后期,新加坡华文报纸的销售量开始下降,而同期英文报纸读者不断上升。年轻一代华人不喜欢华文,不看华文书报,对本族文化没有兴趣 (陆建义,2008)。新加坡华文报刊的销售量没有看到最新的准确数据,一般认为是 18万。以往的文献或许可以作为参考,表1是 2002年~2006年新加坡华文报纸《联合早报》和英文报纸《海峡时报》销售量对照表。数据只到 2006年,按照实际推算,《联合早报》目前应该低于 18万了。

表1:《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销售量对照表 (2002~2006)(单位:份)

应该说,购买和阅读华文报纸的人的确也不少,但据我们对一些报摊的观察,购买者多为长者;对华文报纸阅读者的观察也是类似的结果。观察中也看到一些年轻的读者,但经证实基本上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永久居民或来访人员等。事实上,许多会华语的新加坡人几乎是华文文盲,这一现象同样影响了新加坡华语的使用。因此,从报纸的销售情况大体上可以推测社会华语使用的状况。

4.当地华语环境的缺失

在新加坡,除了牛车水和乌节路这两个商业区,以及一些华人较多的地方 (如芽茏和华人社区的巴刹)外,MRT(又称地铁)、公共汽车、车站以及其他一些公共场所,很少有汉字出现。这也促使年轻一代不说华语。笔者在新加坡遇到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女大学生在学校的餐厅跟餐厅的女服务员说:“安替,请给我一粒 apple。”事后笔者问所教班级的同学,这是特例还是正常的使用,学生回答说这是常有的。笔者问“为什么不说请给我一个苹果呢?是不会吗?”学生回答说,“不是。”笔者再问原因,学生回答说:“因为我们看到的到处是英语,所以说话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英语。因为那位服务员是说华语的,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混用的情况。”持这种看法的人并非个别。

在和一些朋友的讨论中,有朋友从华语电视频道收视率受青少年喜欢的角度,指出华文在新加坡仍有美好的前景。而从我们的调查看,看华文频道的青少年为数不少是事实,但不容忽视的另一个事实是,这些华文电视剧在播出时多配有英文字幕,这自然为他们收看提供了方便。也就是说,如果遇到听不懂的情况,他们会通过字幕的英文来了解具体内容。很明显,这种情况也有其双重性:如果能够通过华文频道接收各种信息,以英文作为辅助,显然有利于华语的学习;但若观看者仅靠英文来理解,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看,这种华语频道作用不大。当然,从传播华人文化的角度看,则另当别论。

各种现象和调查都表明,新加坡年轻一代的思维基本上是以英语进行,他们说的华语多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明显。媒体语言的欧化也越来越明显。传媒界的朋友告诉我,政府所有的新闻稿都是英语的,为了抢时间,华文媒体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翻译出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斟酌华语的表达方式。

六、问题讨论

对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调查的结果表明,新加坡华语词汇在使用方面越来越趋同于中国普通话,这一结果也和吴英成 (2010:19)所说的新加坡语音向中国普通话靠拢相吻合。事物总是两面的。这种向普通话靠拢的情况,如果这发生在中国,我们会说这是好现象,它说明了普通话推广的成功。但对于新加坡来说,它的两面性则非常突出:一方面,它表明了新加坡华语正在向普通话靠拢,另一方面,它也表明新加坡华语对规范确定的依赖性增强。按照以下 Kachru(Ee Ling Low,2010)的经典传播模型 (图 1),可以说,新加坡华语对规范的依赖正在增加。

图1

上面已经讨论过,新加坡华语词汇使用量的减少与社会环境和发展有关。而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华语将不具再生能力,成为规范依赖型的语言,即正在第二语言化。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新加坡华语目前基本上是采用中国的标准,原来曾有自己标准的,也改为一律跟北京走 (郭熙,2002)。

应该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第二语言化是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的,并不是指现实情况下国家语言第二位上的第二语言化,因为从地位上看,新加坡的华语从新加坡建国起就是第二语言。我们之所以从应用的角度来观察这些现象,不在于关注今天的使用者,我们的着眼点是将来。事实上,如果连这一代华文水平最优者都不使用华语,那么下一代必然失去华语的习得环境。由此我们想到了新加坡最近公布的小学生华语家庭只有 40%这一数据。2009年3月 17日,李光耀在为推行了 30年的常年讲华语运动主持开幕式时,引述由教育部在小学一年级新生注册时所做的调查结果,指出讲华语的家庭自上世纪 90年代以来便一直在减少,如今只剩约 40%的家庭仍以华语作为主要用语,反之讲英语的家庭却从 1990年的 26%增至 60%(《联合早报》,2009年 3月 18日)。这些数据跟我们的调查和观察相吻合。面对官方的数据,新加坡华教界似乎不太相信。他们认为,这是许多家庭为了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而没有如实填写语言背景所致。然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如果真是家长有意掩盖自己家庭的语言背景,其结果也同样是值得忧虑的,因为它实际上反映出了社会的一种语言态度,反映出了拉波夫所说的“语言不安全感”(郭熙,1994:77)。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说明的是,上述状况在新加坡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这种非划一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域的不平衡。尽管新加坡面积不大,但不同地区在华语使用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例如,东部和西部就有不少差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这种地域上的差异实际上仍然是社会差异。近年来,随着外国人口的增加,西部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在裕廊 (Jurong),华语使用的机会就正在增加。这和几年前是不同的。

二是不同群体的不平衡。我们曾经讨论过,新加坡有两个华人社会 (郭熙,2008),一个是英语的华人社会,一个是华语的华人社会。在英语华人社会中,华语很少使用;在华语华人社会,华语使用比较多。不过,近年来情况也有一些变化,说英语的家庭开始重视华语,而同时,说华语的家庭则更重视英语。

三是华语使用场合的不平衡。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新加坡有很多人在使用华语。但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1)谁在使用华语; (2)他(她)在什么时候使用华语; (3)他 (她)在哪里使用华语;(4)跟谁使用华语; (5)说什么内容的时候使用华语; (6)为了什么目的使用华语。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我们就会发现,华语因为其特殊的地位,只能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中使用,它是一种受限语码。

尽管我们的调查反映出新加坡华语前景不是很理想,但我们也从社会的发展中看到了华语振兴的希望。

首先,政府更加重视华文教学了。近年来,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华文教学的举措,专门成立了华文教研中心,试图针对新加坡的实际,制定出提高华文教学水平的方案,探讨新加坡华文教学的独特模式。中心主席胡以晨要把新加坡打造成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更是要把自己打造成海外华文教学的重镇 (中国新闻网,2010年 5月 4日)。整个新加坡社会华语的地位有提升的趋势。

其次,新加坡华人社会开始重视华语了。2010年 5月,一则消息称,新加坡教育部正研议小学六年级会考可能降低母语 (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占总成绩的比重,这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人们担心这会导致社会的华语程度日益衰落 (中国语言文字网,2008年 9月11日)。饶有兴味的是,这次事件同时受到两个华人社会的关注,这是以往所不曾有的,值得重视。

再次,大量中国来的移民、永久居民、学生和其他工作者也给新加坡华语使用带来了活力,推动了新加坡华语的使用,也给华文教学和传播带来了新的面貌。

当然,所有这些,应该都是源自中国的影响力。因此,新加坡华语的未来更大程度上会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

七、结语

从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的调查结果和对新加坡华人社会华语使用情况的观察可以看出,新加坡的华语目前正处于十字路口。华语作为华人社会的一种资源,同时也作为政府或国家的资源,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努力采取措施,创造华语使用环境,推进华语学习,将是新加坡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抉择。

陈重瑜 1993 《华语研究论文集》,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

陈桂月 2004 《新加坡社会语言土壤下产生的非华文精英大学生语文问题》,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陈松岑 徐大明 谭慧敏 2000 《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情况的研究报告》,李如龙主编《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郭 熙 2002 《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第 3期。

— — 2004 《中国社会语言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 — 2008 《多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问题:新加坡个案》,《语言文字应用》第 4期。

雷东瑞 2009 《李光耀:华人父母应教孩子学好汉语》,《联合早报》,3月 18日。

陆建义 2008 《一份厚重的华文报纸——新加坡 <联合早报 >印象》,新华网,11月 24日。

卢绍昌 1984 《华语论集》,新加坡:金昌印务。

陆俭明 张楚浩 钱 萍 1996 《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新加坡《南大语言文化学报》第 1卷第 1期。

彭伟步 2007 《东南亚华文传媒现状》,数字电视中文网,8月 20日。

王永炳 1990 《新加坡学前儿童华语口语词汇》,《世界汉语教学》第 3期。

汪惠迪 1999 《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新加坡联邦出版社。

吴英成 1991 《从新加坡华语句法实况调查讨论华语句法规范化问题》,《语文建设通讯》 (香港)第 34期。

— — 2010 《汉语国际传播:新加坡视角》,商务印书馆。

吴元华 2004 《华语文在新加坡的现状与前景》,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

佚 名12008 《李总理宣布 华文教研中心明年成立》,中国语言文字网,9月 11日。

佚 名22010 《新加坡拟降低华语占考试比重引争议 总理将说明》,中国新闻网,5月 4日。

周清海 2002 《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

Ee LingLow 2010 The acoustic reality of the Kachruvian circles:a rhythmic perspective,World Englishes,Vol.29,No.3.

A Survey of the Usage of Chinese Word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ingapore

GUO Xi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Research Center of Overseas Chinese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10,China)

Singapore;high school students;usage of Chinese language

By combining the social linguistic and dialectologicalmethod,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 survey on the usage of Chinese word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ingapore and explores the causes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sing Chinese language in Singapore.It indicates that the using of Chinesewords in Singapore ismore and more assimilated to thatofPutonghuain China,but now Chinese in Singapore is at a crossroad.In light of the observation,the article also prov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urvey.

H179;G749

A

1674-8174(2010)04-0027-07

2010-10-30

郭熙 (1956-),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08BYY019);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社会科学项目 (07YJ01)

①本文根据笔者在第二届全球华语论坛 (2009年 11月 17~18日,暨南大学)上的大会报告整理而成。这一研究由笔者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 2007年修读“新加坡华语特征”课程的本科生和部分修读 “华文教育语言学”课程的研究生共同完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同仁给予了大力支持。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喻江在数据统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刘华协助进行了计算。谨此一并致谢。

【责任编辑 胡建刚】

猜你喜欢
华语华文新加坡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