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生春又来

2010-01-08 03:00缪士毅
北京档案 2010年12期
关键词:消寒日影圆圈

缪士毅

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历来都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在古时有不少别称,有的称“南至”,因冬至日太阳行至最南而得名,如《左传·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注:“周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有的称“短至”,因冬至日白天最短而得名。如《礼记·月令》:“是月也,日短至”。有的称“长日”,因冬至后,白天变长而得名,如《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有的称“严节”,如梁元帝《纂要》:“冬日玄英……节曰严节”。有的称“亚岁”,古代过冬至节其隆重仅次于过年 ,故称,如曹植《冬至献履袜颂表》:“亚岁迎祥,履长纳庆”。有的称“一阳生”,冬至后始生阳气,故称,唐代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有的称“书云”,宋元时用书云代称“冬至”。有的称“冬节”,《南齐书·武陵昭王晔传》:“冬节问讯,诸王皆出,晔独后来。”

冬至作为节令,由来已久。周代以十一月为“正”,冬至前一日为岁终。秦沿其制,以冬至为岁首。汉代以冬至为“冬节”,称为“日至”,官场要举行贺节之仪,谓之“贺冬”,并且放假休息。魏晋时,冬至被称为“亚岁”,人们把这个节日看得和“岁首”一般重要,民间在这天要对父母尊长拜节。唐宋仍循旧俗,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描写汴京人过冬至节:“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描述了杭州冬至情况:“大抵杭都风俗,举行典礼,四方则之为师,最是冬至岁节,十庶所重,如馈送节仪,乃举杯相庆……”可见当时十分看重冬至节。

冬至也引起了文人墨客的高哦低吟。唐代白居易的《冬至宿杨梅馆》诗:“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邯郸冬至》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流露了远方游子在冬至节时对故土和家人的殷殷思乡之情。唐代杜甫的《冬至》诗:“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勾起了对所处困境的同情。而他的另一首《小至》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则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春天。

冬至节有许多风俗。江南一带风行吃冬至夜饭,民间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有些地方常在冬至节向年长者赠鞋袜,因为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将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以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温州一些山区,人们吃过“冬节酒”后,族人联袂上山整枝、除草、培土,并修订护林禁约;山西民间有冬至节请老师吃饭的习俗,以示尊重;杭州人喜欢吃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还有丰富多彩的食俗,如江南多吃汤圆,冬至节前夜晚饭后,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搓“冬节圆”,圆子有红、白两色,十分耀眼,恰是“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北方一些省份则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谚;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有民谚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陕西一些地方冬至有吃红豆粥之俗。此外,北方一些地方还有冬至节吃狗肉、羊肉的习俗,江南水乡有冬至节吃赤豆饭的习惯等。

说到冬至,自然会提到“九九消寒图”。从冬至之日开始,即将进入了数九寒天,即要过九九八十一天才寒尽逢春。民间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文字、梅花、圆圈三种。文字的消寒图,即在一张印好的词句上描红以数九,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个字是九画,九个字合起来正好八十一画。每天用红笔描一画,九个字都描完,春天便到了;梅花图,即先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梅瓣,然后挂于墙上,每天用红笔涂一个梅瓣,等九九八十一个梅瓣都涂成红色,白梅变成红梅时,便是冬尽春来了;画圆圈,即从市肆购一印有八十一个圆圈、写好日期的消寒图。每天依序在圆圈里记下天气好环。如果是阴天就把上半个圆圈涂黑,晴天就把下半个圆圈涂黑,刮风则涂左半边,下雨则涂右半边,下雪则在当中涂一小圆,正如一口诀所云:“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消寒日影圆圈
九九消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流变
一天中日影方向变化的判读
九九消寒图
十一月节令行乐之消寒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十月节令行乐之制寒衣 灰飞葭管一阳通 彩线徐添日影中
再访杨山河
移圆圈
九九消寒,踏雪寻梅
奇思妙想话圆圈
悠悠的圆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