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小口径枪弹损伤尸检资料分析

2010-01-06 00:48张培宁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小口径枪弹弹头

黄 涛,张培宁

(1.雅安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四川 雅安 625000;2.芦山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四川 芦山 625600)

36例小口径枪弹损伤尸检资料分析

黄 涛1,张培宁2

(1.雅安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四川 雅安 625000;2.芦山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四川 芦山 625600)

作者收集14年间因小口径枪弹损伤死亡的案例36例,按射击距离分类,对枪弹创的损伤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小口径枪弹损伤与普通枪弹创比较:贯通性枪弹创的射出口远较入口为大、创道周围组织损伤更重、盲管枪弹创和射创道方向改变较多,这些改变主要是由弹头的速度、质地和形状决定。

法医病理学;枪弹损伤;小口径枪支;大体形态学

小口径枪弹一般是指弹头直径小于6 mm的枪弹。自1964年美军5.56 mmM193步枪弹问世以来,小口径枪弹以射击精度高、杀伤效果好等优点得到了世界各国军事工业界的普遍重视和优先发展[1],小口径枪弹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四川省甘孜、阿坝州的藏区由于历史沿革和风俗习惯,枪支的民间保有量远高于内地,火器超越钝器、锐器成为暴力性案件中最常见的致伤(死)工具。笔者收集1994年至2007年甘孜州道孚县发生的小口径枪弹致死案例36例,根据尸检原始笔录、尸检照片、法医学尸体检验鉴定书等资料,从损伤形态学着手,分析其共有特征,供同行参考。

1 案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性别:男性34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58岁,以18-40岁年龄段居多(28人,占77.8%);职业:牧民19人、农民15人、职工2人。

1.2 枪支情况:制式小口径步枪13支、自制小口径步枪19支、制式小口径手枪3支、自制小口径手枪1支。两类小口径步枪管直径均为5.6mm,枪管内四条膛线,可单发或连发,有效射程250m。制式小口径手枪为国产92式5.8mm手枪,枪管内6条膛线,可单发或连发,有效射程50m;自制小口径手枪枪管系高压汽手枪改装,直径约6.0mm,枪管内四条膛线,只能单发,射程不详。小口径子弹由弹头、弹壳、发射药、底火四部分组成,弹头均为铅弹头。

1.3 死亡原因:颅脑损伤死亡5例;胸、腹腔大血管或实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死亡22例;四肢大血管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死亡9例。

1.4 死亡性质:均为他杀。

1.5 射击距离和损伤形态: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将36例枪弹伤按射击距离、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2]分类统计(见表1)。

表1 小口径枪弹创射击距离、损伤类型和部位统计

1.5.1 23例远距离射击的射入口中心皮肤缺损均在0.65cm×0.7cm左右,边缘有0.1-0.3cm环状挫伤带,未见火药烟晕及擦拭轮。5例贯通性枪弹创射出口大小在3.5cm×4.5cm至4.0cm×5.0cm之间,创口均不规则,多呈星芒状,创内皮下组织外翻,组织间桥显著。射创道直径3-4cm,中心部位组织挫碎,周边组织出血明显,近射出口处直径明显增大,经颅骨、肩胛骨等骨骼的创道内见骨骼多呈粉碎性骨折并伴骨质缺失。18例盲管性枪弹创创道表现复杂,多呈不连续管状结构,中途多见方向改变,组织挫碎和出血现象明显且范围较贯通枪弹创大。在胸腹部损伤案例中,除创道周围组织受损严重外,常在心、肺、肝、胃、肠等器官检见出血、挫裂等损伤。提取到的11枚铅弹头有9枚变形,2枚发生弹头碎裂,形成多个金属碎片,失去枪弹痕迹鉴定的价值。

1.5.2 12例近距离射击的射入口中心皮肤缺损均为0.6cm×0.6cm左右,边缘有0.1cm-0.3cm环状挫伤带和宽1cm-2cm的黑色环形烧灼样改变。6例贯通性枪弹创射出口形态与远距离射击射出口形态基本相同。6例盲管创弹道表现也与远距离射击盲管创弹道表现相似,较典型的一例为弹头从左上臂外侧射入,贯穿左上臂后,从左腋下射入胸腔,造成左侧第四肋骨粉碎性骨折、左肺上叶贯通创、心脏破裂,最后弹头变形、碎裂并停留在纵隔内。

1.5.3 接触射击1例,系国产92式5.8mm手枪紧贴于左颞部击发所致的盲管创。尸检见左颞部射入口中心皮肤缺损大小0.6cm×0.5cm,类圆形,创缘有枪口不全压痕,创周皮肤未见撕裂,未见挫伤带。创内皮下组织有环状烧灼痕迹并检出火药烟晕成分。弹头斜向内下穿过左颞叶,在脑组织中形成直径1.0cm的创道,最终嵌入枕骨大孔上方颅骨内板中。

2 讨 论

2.1 小口径枪弹创具有典型枪弹创的特征:小口径枪弹与传统使用的7.62mm枪弹在构造、发射机理上是相同的,只存在物理形态上的差异(弹头直径)。我们发现36例尸体的小口径枪弹创损伤程度严重、发生部位多、范围广,形态学特征与钝器伤、锐器伤有较显著区别;贯通性枪弹创有典型的射入口、射出口和创道;盲管性枪弹创则只有射入口和创道;随射击距离不同射入口的形态发生特征性改变:远距离射击时射入口主要表现为皮肤缺损;近距离射击时除有射入口皮肤缺损外,还伴有创周烟晕和火药斑纹;接触射击则出现枪口印痕。上述损伤形态与文献报道中对典型枪弹创的描述一致[2],说明小口径枪弹所造成的损伤具有典型枪弹创的共同特征。

2.2 小口径枪弹创特异性的形态学特征

2.2.1 创道周围组织损伤严重。本报道所涉案例,无论是贯通性枪弹创还是盲管性枪弹创,其创道周围组织损伤均较严重,创道平均直径3-4cm,是弹丸直径的6倍以上,创道周围多见组织挫碎,出血明显,创道经过骨骼时则出现粉碎性骨折伴骨质缺失。

2.2.2 贯通性枪弹创的射出口远较射入口大。本报道中11例贯通性枪弹创的射入口皮肤缺损大小为0.6cm×0.6cm(近距离射击)至0.65cm×0.7cm(远距离射击),射出口大小为3.5cm×4.5cm至4.0cm×5.0cm,射出口的面积是射入口面积的6-8倍。射入口呈圆形或椭圆形皮肤缺损,创缘较整齐;射出口无皮肤缺损,创口形态不规则,呈撕裂状,创缘不齐,创内组织外翻严重,多见组织间桥。李建仓[3]报道1例64式7.62mm手枪弹射入口3.0cm×2.0cm,射出口1.8cm×1.0cm;1例54式7.62mm手枪弹射入口直径2.0cm,射出口直径1.0cm。对比以上数据,可知小口径枪弹创射入口与射出口大体形态学差异较其他枪弹创更明显。

2.2.3 盲管枪弹创和创道方向改变较多。本报道中盲管性枪弹创共有25例,占全部案例的69.4%,尤其远距离射击案例中盲管性枪弹创占到78.3%之多,远高于文献报道比例[2]。虽报道的例数有限,数据达不到统计学意义差异,但就特定地区、特定条件而言已具显著意义。在胸腹部受伤的案例中一枚弹头在胸腹腔内形成反折、曲射创道,甚至弹头碎裂,造成多脏器损伤的现象较多见。

2.3 小口径枪弹创形态学改变的机制:枪弹的损伤机制包括弹头冲撞、瞬时空腔效应和压力波损伤,是投射物(弹头、弹片)将能量传递于组织的结果,致伤效应取决于人体组织吸收能量的多少,损伤形态决定于投射物的特征和受伤组织的解剖学特征[4]。上述小口径枪弹创较特异性的形态学特征主要是由其弹头(投射物)的速度、质地和形状决定[5]:小口径枪弹在发射时膛压约为1300kg/cm2,弹丸初速度在310m/s左右,弹头为铅质,体积小重量大,故弹头动能较大。当弹头进入人体后,产生前冲力和侧冲力,前者使弹头直接撕裂、拉断和击穿前方的组织,形成原发弹创管,称为弹头的侵彻作用;后者使创道周围组织向四周压缩、移位,形成一个较弹头直径大数倍至数十倍的瞬间椭圆形空腔,该空腔内的压力可达(70-100)kg/cm2,使弹道周围组织在极短时间内受到强力的挤压并快速移位,当空腔到达一定限度则形成负压,此时会产生空腔复位,引起周围组织震荡,此过程反复作用,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因弹头体积较小,质地较软(铅弹),故飞行稳定性相对较差,且容易受体内组织器官阻碍发生变形、翻滚甚至反跳,在遇到骨骼等较坚固障碍物时可发生弹头破裂,致弹创道方向多有改变,容易发生多脏器损伤。弹头变形导致力的作用面积改变,弹头携带的巨大动能更快更多的传递给创道周围组织,导致创道周围组织损伤较普通枪弹损伤严重。如动能足够大,在弹头行进方向上,弹头与接受其所传递能量的周围组织可一起冲破皮肤,形成较大的撕裂状射出口;如动能损失极快,弹头侵彻力降低,加上形状改变,则常常难以突破皮肤而停留体内,形成盲管创。

[1] 赵 智.面临挑战的小口径枪弹[J].轻兵器,2005,(23):30

[2] 黄光照,麻永昌.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法医病理学分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183-226

[3] 李建仓,李旭通.57例枪弹损伤尸检资料分析[J].法医学杂志,2002,18(4):227-228

[4] 王正国.枪弹致伤力和致伤机制的再认识[J].中华创伤杂志,1998,14(5):263-265

[5] 任嘉诚.实用法医弹道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27

1005-3697(2010)06-0572-03

DF795.4

B

2010-08-20

(学术编辑:吴 松)

猜你喜欢
小口径枪弹弹头
热身管下小口径枪弹弹头壳材料对其膛内运动的影响规律
MAC公司将量产12.7mm聚合物枪弹
先导式小口径顶管法在给水管道穿越既有铁路线路中的应用
小口径岩心钻探技术在陕南地1井施工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导弹突防概率解析与仿真计算结果差异分析
美国陆军测试中口径枪弹
小口径岩心钻探钻孔缩径的预防与处理
机械设计制造中的现代检测方法之应用
俄罗斯完成3D打印枪弹的射击试验
枪弹头痕迹自动比对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