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口红利与承接产业转移

2010-01-06 01:15胡建国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红利安徽劳动力

胡建国

(中共安庆市委党校,安徽 安庆 246133)

安徽人口红利与承接产业转移

胡建国

(中共安庆市委党校,安徽 安庆 246133)

当前,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重要变量,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分析人口红利对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人口红利;安徽;产业转移

“人口红利”现象产生于人口转型时期,是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人口学和经济学教授David E.Bloom在研究人口转变对创造东亚经济奇迹时首次提出的。人口红利是指当人口出生率经过一个高峰,开始逐步下降之后,会形成一个时期内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比较低、而劳动力人口比例较高的局面,即总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状态,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社会负担相对比较轻,带来劳动力、储蓄和投资的增加等,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蔡昉等人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是中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达到27%。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差性,其人口转型不是同步进行的,人口红利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就存在差距。随着中央确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其中人口红利对能否有效承接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分析人口红利这一关键变量对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安徽人口红利状况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

其中:GDR为总抚养比,P0-14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为l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

(一)通过地区总抚养比对比分析(见表1)发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在2003-2008年总抚养比呈现逐年下降,极大地减轻了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社会负担,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与2003年和2004年相比,安徽与江西在2005-2008年反而增加,两者的总抚养比基本相同,在中部地区处于最高水平。因此,与其他地区相比,就承接产业转移来说,安徽并不具备人口红利方面的优势。

(二)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到2008年底,安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596.3万人,绝对数量在中部地区居第三位,但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重为15.54%,在中部地区居于首位,按照按国际通行的评判标准,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从总体上讲,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化,经济活力将逐渐减退,经济效率将因此而下降,所仰仗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可能荡然无存,整个社会还将背上沉重的养老负担。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是典型的“未富先老”。会使人口红利渐趋消失,同时,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劳动力总量、社会保障等都面临巨大变化和挑战。因此,它已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动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各领域的重大问题。

表2 2008年安徽与中部其他地区65岁以上人口数(万人)及比重(%):

(三)受教育资源的制约,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本禀赋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削弱了人口红利的效应。从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看(见表3),安徽省的比重接近全国水平的两倍,中部其他地区平均水平仅仅是安徽省的一半。由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各不相同。只有劳动力素质能够有效提升,能够适应产业调整、布局调整、经济发展的需要,承接产业发展的动力才会更加强劲。劳动力素质相对较差、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生产效率低和劳动力素质差又带来劳动力成本高、专业人员及熟练工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它将成为安徽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表3 2008年安徽与全国及中部其他地区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重(%):

(四)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相比,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有限供给,开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今后会出现全面的有效劳动力短缺。随着劳务的大量输出,安徽省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比如在皖江地区和皖北地区都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因此,劳动力供给结构的改变,区域之间的流动,使得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这意味着,在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已越来越明显,依靠廉价劳动力实现经济规模增长这条路径将难以为续。同时,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调高最低工资,平均涨幅10%以上,工资的上涨,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收缩,将对企业升级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企业最终转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这种升级可能会反过来伤害劳动者的利益。低劳动力成本的结束,使得经济结构必然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二、对策与建议

东部地区为了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加之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升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重大的机遇面前,安徽必须最大化地发挥人口红利效应,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在产业承接中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如果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意味着相当大的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实际上成为被抚养人口,使得人口红利未能充分兑现。我国人口红利的兑现主要是从充足的劳动力人口能否顺利就业创造社会财富来看的,其实关键就是提高就业率。[2]东部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梯度转移,在腾笼换乌的过程中把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甚至出于规模效益,会形成一部分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转移。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在真正的刘易斯拐点①的到来之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红利的效应,通过产业承接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特点与趋势,积极地采取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产业、投资等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创业培训、信息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企业孵化等支持就业的服务体系,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中充分挖掘人口红利的兑现空间。

(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首先,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排他性的政策,极力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使大量沉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生产力。其次,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降低农民的进城成本,提高其劳动收益,提升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再次,通过适当的渠道、途径和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疏导,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最后,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在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和创业,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充足的熟练技术工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人是我们最大的财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将会释放潜在人口红利的效应,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提供至关重要的要素支撑。

(三)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潜力。理论和经验都表明,一国或地区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并非完全取决于工资水平,还取决于劳动生产率水平,教育水平的整体改善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源泉。大力发展教育,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的存量,使较高的人力资本禀赋产生可持续的报酬递增效应。在劳动力素质相对较差、生产效率较低和专业人员及熟练工缺乏的初级阶段,尤其要极力发展职业教育,因为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数以万计的技能实用型劳动力来支撑。同时,加强新型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培训,着力抓好企业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大力培养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各类人才,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承接产业、制造业转移的情况下,通过深化教育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巨大潜力,让人口红利得以拓展和延续,也使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促使产业承接与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四)统筹城乡,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还未根本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安徽的社会保障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从统筹城乡的角度出发,以医疗保险为切入点,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以整合,统一支付标准,缩小城乡居民医疗待遇差距,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农村和城市的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深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注重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妥善解决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加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建设,整合机构,归并职能,建立统一高效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从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极力完善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优抚社会救济等福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更多地以适度公平为原则,将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屏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结束语

当前,国内外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正在兴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安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安徽必须充分把握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创造充分的就业空间,提高劳动者素质,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口红利的巨大效应,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主动承接这一轮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注:

①刘易斯拐点是指在二元经济格局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而减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短缺转变的转折点。

[1]杨宏娟.辽宁省人口红利的过程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黑河学刊,2010,(1):35-37.

[2]杨艳霞.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17-118.

F24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752X(2010)04-0020-03

2010-10-19

胡建国(1971-),男,安徽望江人,中共安庆市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市场经济、人力资本。

马克和)

猜你喜欢
红利安徽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