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薛文龙 本报特约记者 张家齐 本报记者 夏 颖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1月4日报道,1月3日,印度军方最高科研机构“国防研究发展组织”负责人萨拉斯瓦特在印度科学大会上说,印度今后将加快发展反卫星武器,保卫印度太空安全。在世界多数国家对太空军事化保持低调甚至强烈反对之际,印度官方如此高调提出发展太空武器,引起不少关注。
准备对付“流氓卫星”
萨拉斯瓦特在印度第97届科学大会上表示,“印度应具备打掉流氓卫星的能力”,为保卫印度太空安全和卫星安全,印度在必要时需要摧毁敌人卫星,阻断敌人与卫星的联系。萨拉斯瓦特表示,尽管印度尚未准备进行相关试验,但是已经开始整合技术模块,一旦需要,可迅速造出反卫星武器,投入实战。
据萨拉斯瓦特透露,印度的设想是使用弹道导弹击毁敌人高度在275公里至800公里的低轨道卫星。涉及到的技术包括卫星跟踪、导弹指挥控制和导弹制导。
“印度辛迪加”分析称,印度研发“卫星杀手”显然是受了中国的刺激。2007年1月,中国成功使用弹道导弹摧毁了一颗卫星。文章称,印度研发反卫星武器,是和中国“较量”,因为中国在太空领域处处和印度作对。不过,不少印度网民对印度军方的高调表示不满,在印度MSN网站上,一名印度网民写道,研发反卫星武器是国家最高机密。在其他国家秘密研发此类武器的同时,军方高调公布研发计划不是明智之举。
印度具备反卫星潜力
实际上,早在印度官方正式宣布研发反卫星武器之前,西方媒体就对印度的反卫星武器研发进程进行了猜测。美国《防务新闻》2007年曾分析称,印度已经掌握了反卫星武器的关键技术,印度在每次卫星发射前都要计算相关卫星参数,以免卫星相互干扰,同样的方法也可用于攻击附近卫星。
反卫星武器可以分为动能反卫星武器、定向能反卫星武器、反卫星卫星以及电子反卫星武器。专家分析称,从萨拉斯瓦特此次表态来看,印度是准备使用弹道导弹击毁卫星,属于“动能反卫星武器”。印度在此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印度拥有较为全面的航天测量网,又拥有多种型号的大型运载火箭,包括目前世界第二大固体火箭发动机,它还曾经利用在“大地”弹道导弹的基础上改进的“防空弹”进行过成功的大气层外反导试验。被称为印度“导弹之父”的印度前总统阿卜杜尔·卡拉姆在2008年也宣称,印度有能力打击空间物体。分析人士认为,印度最先进的“烈火”弹道导弹将是印度未来反卫星武器的合适载体。“烈火”导弹可以在雷达或卫星引导下,在太空高速撞向敌人卫星。
此外,印度还曾经秘密计划发展激光定向能反卫星武器。2005年,印度国防部长的高级科学顾问阿特里博士曾宣称,经过几年的试验,印度已在激光武器研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印度不久将拥有用于太空作战的激光武器。
不过,从拥有技术实力到研制成可靠的产品仍有很多具体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中国航天专家庞之浩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印度近些年来的航天发展确实比较快,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空间资产司令部”,用以保护其太空资产。但是有关印度是否拥有反卫星武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庞之浩认为,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印度目前从技术和资金上还不足以很快研制出反卫星武器。此外,反卫星技术的发展对火箭技术的要求很高,而印度目前的火箭技术也并不先进。印度“烈火-2”导弹去年就因为质量问题连续两次发射失败。
多国掌握反卫星能力
早在人造卫星刚刚问世时,美国就有人宣称,“谁能控制外层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因此,美俄等国非常重视研究反卫星武器。
苏联从1968年10月开始进行反卫星试验,1978年宣布达到实战水平,到1982年6月,以“宇宙”卫星和SS-9 型运载火箭进行了20次空间武器拦截目标卫星的试验。美国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空基反卫星武器。其中最成功的反卫星导弹是ASM-135导弹,它由F-15战机携带,可攻击1000千米高空以下的卫星。目前其部署的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器,可以把战斗部运到大约6000千米的高度,完全可以拦截中低轨道卫星,其射击区域可达数千公里的范围,从而能够攻击大多数通过美国本土上空的低轨卫星。而已经进行过实弹拦截飞行试验的“标准-3”则对300千米左右的低轨卫星构成威胁。1997年10月,美陆军还首次成功进行了激光反卫星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具备实战拦截卫星能力的国家。
除了已经进行过反卫星试验的美、俄等国外,目前很多国家都拥有发展反卫星武器的潜力。动能反卫星武器的关键技术首先是精确探测跟踪卫星,以确定目标的飞行参数。其次是具备能够把战斗部投放到卫星轨道高度的运载器,目前大多数运载火箭和中远程弹道导弹都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第三是拥有精确的制导和控制技术,让战斗部能够直接撞击卫星或者在卫星附近爆炸,靠碎片杀伤卫星。目前,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几乎都具有一定的卫星探测能力,这为它们的反卫星作战奠定了基础。而把一定重量的战斗部投送到低轨卫星附近也并非难事。让战斗部自主靠近卫星的技术相对复杂,但是对于中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一些拥有先进制导技术的国家而言也并不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