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期刊发展报告

2010-01-05 07:06福建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海峡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福建省科技期刊学报

福建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福建省科技期刊发展报告

福建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对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省科技期刊的数量发展、结构分布、编辑力量、出版性质和期刊质量水平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科技期刊数量发展较快,质量不断提高,但科技期刊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发展水平滞后于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提出了促进福建省科技期刊发展的目标与重点、发展思路与对策。

科技期刊 数量 结构 质量 对策

1 引言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科技创新的重要媒介,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标志。促进科技期刊发展,不仅是繁荣出版事业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术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激发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不断增加,“文革”后1978年恢复出版的科技期刊数仅780余种,到2008年底,我国大陆的科技期刊已经达到4794种[2],增长了5.15倍,占全国期刊总数(9549种)的一半左右,已成为世界上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期刊大国,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规模、门类比较齐全、基本满足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期刊体系。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在构建国家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距离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目前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期刊,影响了中国科技进程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要素、环节和平台,科技期刊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园地、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还是创新知识获得运用的必要条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不仅为科技期刊创造了新的良好环境,也给科技期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科技期刊在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成果推广、宣传党的科技政策以及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省正在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施以科教兴省为主的创新战略。我省科学技术发展已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科技期刊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历史机遇。因此,有必要对我省科技期刊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以总结办刊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探讨发展思路,提高自身竞争力,充分展现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为促进我省科技期刊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福建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2.1 数量发展状况

从福建省新闻出版局网站[3]、中国知网[4]和维普资讯网[5]等公布的相关资料统计结果:至2008年底,福建省共有公开发行且仍在出版的科技期刊76种(不包括高校非自然科学版的综合性学报),占全国4794种科技期刊的1.6%,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20位(见表1)[6]。从76种期刊的创刊时期看,建国前创办的有2种,建国后至“文革”前创办的有8种,“文革”期间创办的有6种;“文革”结束后,我省科技期刊出版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仅1977~1979年就创办了7种;80年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方针的指引下,我省这一时期科技期刊创办数量达到了高峰,共有41种期刊创刊,占76种期刊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省科技期刊数量平稳增长,共创办有10种;新世纪以来,我省科技期刊以“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为主,新创办期刊2种,停办1种。总体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科技期刊数量发展迅速,在这期间创办的期刊占目前总数的80%,科技期刊数量的总体发展趋势与全国相似。

2.2 结构分布情况

2.2.1主办单位情况

76种科技期刊中,由研究院(所)主办的最多,达26种,学会(协会)主办的有22种,高校主办的有21种,行政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主办有5种,医院主办有2种。表明我省科技期刊主要由研究院(所)、学会和高校主办。76种期刊中,由全国性学会、研究所和部属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有10种,占13.2%。办刊数量最多的单位是福建省农科院,共办有7种科技期刊,其他依次为福建农林大学(5种)和厦门大学(4种)(见表2)。

表1 我国科技期刊地区分布[6] (2006年)

2.2.2刊期和信息容量

我省科技期刊按出版周期分,以季刊最多,达32种,占总数的42.1%,其他依次分别为双月刊(22种)、月刊(17种)、半年刊(3种)、半月刊(1种)和年刊(1种)。信息容量情况:年均页数超过600码的有31种,300~599码的有29种,300码以下的有16种。

2.2.3学科分布

76种期刊按所属的学科分类统计显示:工程技术类19种,农林牧渔类19种,医药卫生类11种,基础科学类10种,综合性学术类7种,综合性科普类3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期刊有7种。

2.2.4层次分布

科技期刊按其性质可分为学术类、技术类、科普及和综合指导类。76种期刊中,以技术类所占比例最多,达36种,占47.3%,其次为学术类(30种),占39.5%;综合指导类和科普类分别为7种和3种。30种学术类期刊中有3种是英文版期刊。

表2 福建省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基本情况

2.3 编辑人力资源情况

2009年5月,本会向全省76家科技期刊刊社发函征集期刊编辑出版基本情况,结果显示,全省76家科技期刊刊社共有编辑人员495人,其中在职专职人员275人,占56%,在职兼职人员132人,占26.7%,返聘人员88人,占17.8%。按性别分,男性占64%,女性占36%;按工作性质分,编辑占77.5%,编务占22.5%;按年龄划分,45岁以上的占45.8%,30~45岁的占36.5%,30岁以下的占17.7%;按学历划分,博士占8.6%,硕士占18.3%,本科学历占47.8%,专科和中专学历占18.6%,其他占6.7%;全省科技期刊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09人,按专业技术职称等级划分,正高级职称占26%(其中编审占9.9%),副高级职称占35.6%(其中副编审占11.5%),中级职称占25.3%(其中编辑职称占11.5%),初级职称占13%。统计结果表明,我省科技期刊平均每刊社有专职人员3.6人,兼职和返职人员也占较大比例,平均每刊社有2.9人。编辑人员中,以男性居多;年龄分布情况显示,45岁以上的占多数,将近一半的比例,而30岁以下的人员还不到1/5,反映出我省科技期刊呈现人才断层的状况。从学历和职称情况看,硕士以上学历占27%,高级职称人员比例高达61.6%,显示我省科技期刊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4 期刊经营情况

我省多数科技期刊为非法人出版单位,期刊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制约了期刊市场经营能力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经费投入和收费方面,目前我省科技期刊的办刊经费主要来源是单位拨款,以及版面费、赞助费、广告费和发行费收入。其中学术类期刊主要为单位拨款和版面费。总体来看,我省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对期刊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期刊的经营效益不高,经营能力低下。

统计结果显示,76家科技期刊中,期发行量在万份以上的仅有4种,3000~1000份的有11种,1000~3000份的有18种,1000份以下的有43种。按发行性质分,有44.7%的刊物交邮局发行,有55.3%的刊物属于自办发行。有42.6%的刊物有经营广告业务。说明我省科技期刊总体而言发行量不大,经营效益不高,有广告业务的刊社还不到50%。

2.5 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2.5.1获全国优秀期刊奖情况

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和中宣部分别于1992年、1997年举办了两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在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选中,我省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农学院学报》、《福建农业科技》和《台湾海峡》4种刊物获得三等奖;在1997年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选中,我省的《福建林学院学报》获二等奖,《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结构化学》、《福建医药杂志》和《福建中医药》5种刊物获得三等奖。2000、2003和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先后举办了三届国家期刊奖评选,我省仅有《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和《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种期刊获得第二届百种重点期刊,而第一、三届国家期刊奖,我省没有期刊获奖。5次的全国性优秀期刊评选,我省共有10种科技期刊12次获奖。总体而言,我省科技期刊获全国性优秀期刊奖的数量偏少。

2.5.2入选“期刊方阵”情况

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组建“中国期刊方阵”。我省共有《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版)》、《福建医药杂志》、《福建建设科技》、《台湾海峡》、《结构化学》、《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版)》、《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和《水利科技》10种科技期刊进入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占全省76种科技期刊的13.2%。而同期我国科技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的比例是16.6%[7],我省略低于全国科技期刊的平均水平。

2.5.3入选核心期刊情况

对我国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比较被认可的有3种:一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科技核心期刊版)》,二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5版),三是由中科院文献中心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CSCD-C)。经统计表明(表1),我省共有15种科技期刊入选“三大核心期刊系统”,占全省科技期刊总数的19.7%。其中《结构化学》、《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福建林学院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版)》、《台湾海峡》和《电化学》等7种全部入选“三大系统”;有4种同时入选“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有4种入选“科技核心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见表3)。

表3 福建省科技期刊入选国内三大核心期刊系统和被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情况

注:1)科技核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文核心——《中文科技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CSCD-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2)SCI——科学引文索引(美国);BA——生物学文摘预评(美国);CA——化学文摘(美国);CSA——剑桥科学文摘(美国);CABI——国际农业与生物学中心(英国);ZR——动物学记录(英国);AJ——俄罗斯文摘;MR——数学文摘(美国);ZM——数学评论(德国)。3)*为全国性学会、研究所和部属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

2.5.4被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情况

科技期刊被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情况,反映了期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程度和影响力。依据维普资讯网公布的相关资料[4]统计显示,我省共有20种科技期刊被国外著名数据库收录,占全省科技期刊总数的26.3%。其中有一种被SCI收录,即《结构化学》。被国外数据库收录较多的学术期刊有:《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6种收录)、《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5种收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5种收录)和《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种收录)。具体被收录情况见表3。

2.5.5影响因子统计情况

影响因子是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06~2008年版的资料[8-10],经统计表明:我省14种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360、0.371、0.438和0.440,而同期全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386、0.407、0.444和0.469,说明近年来我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上升,影响力逐年提高,且上升的的幅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一致。2007年,超过全国影响因子平均值(0.469)的我省学术期刊有7家,分别为:《中华高血压杂志》(0.757)、《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0.682)、《福建林学院学报》(0.660)、《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版)》(0.576)、《福建农业学报》(0.572)、《结构化学》(0.551)和《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0.481)(见表4)。

表4 2005年~2006年福建省14种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比较

2.6 编辑出版质量和期刊网络建设

2.6.1编辑出版质量

在审稿机制方面,我省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类期刊,审稿程序和审稿机制比较完善,基本上采用“内稿外审、外稿内审”、双匿名或单匿名的专家审稿方式,质量把关比较严;但多数期刊稿件审理周期和出版周期偏长。在编排和印刷方面,多数期刊实现了编排格式的规范化标准化,普遍采用大开本,用纸质量、印刷质量普遍较好。在办公条件方面,大多数编辑部都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实现了办公条件的电脑化,基本上每人一台计算机,当然也有个别期刊办公设备的配备相对滞后。

2.6.2期刊网络建设

科技期刊的网络建设是促进作者、读者、审者、编者之间交流的良好平台,期刊网站方便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改稿和出版流程管理,是提高出版效率、提升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我省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比较落后,现拥有独立域名或依托单位局域网并且网页设计和功能较完整的期刊仅有11家,而大多数科技期刊没有完整的网站,仅有挂靠在中国期刊网(www.chinajournal.net.cn)、万方数据(www.periodicals.net.cn)、维普期刊(www.cqvip.com)以及其他期刊资源网的网页,且大多数期刊网页的设计和内容十分简单,仅有简介、投稿指南等最基本的内容,无法发挥网络的功能和作用。

2.7 开展学术交流和期刊评优

1984年,福建省高校学报研究会成立,成为我省第一家成立的学术期刊社团。1990年,福建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成立,为我省开展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交流办刊经验、提高编辑业务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拥有会员数260个,单位会员数78个。1992年,,显示我省期刊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总之,3个期刊社团的成立和各项活动的开展,标志着我省科技期刊编辑业务水平和学术交流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我省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的发展和期刊质量水平的提升。

开展经常性的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和期刊评优,是提高期刊编辑素质、提升期刊质量水平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福建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福建省期刊协会、福建省高校学报研究会非常重视开展科技期刊学科的学术交流,3个学会每年均定期召开年会,以及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自1995年以来,福建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已先后召开了4次科技期刊编辑学术研讨会,开展了优秀论文的评选。自2007年起,福建省期刊协会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全省性的期刊出版理论研讨会,评选出期刊出版学优秀论文,以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或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的名义予以颁奖,每年均有相当数量的科技期刊编辑论文获奖。福建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也定期召开期刊学术理论研讨,评选优秀论文,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在期刊评优方面,福建省新闻出版局、福建省科技厅(原省科委)和福建省科协先后于1992年和1996年联合举办了第一、二届省优秀科技期刊评比;福建省教育厅(原省教委)先后于1992、1996、1999和2006年主办了4次全省高校优秀学报的评选;福建省科协自200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学会系统优秀科技期刊评选;福建省期刊协会于2008年举办了全省首届“十佳”优秀期刊评选,共有3种科技类期刊入选。

上述学术活动和期刊评优,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科技期刊编辑素质和期刊质量的提升。但与全国兄弟省份相比,我省科技期刊开展学科学术交流和期刊评优活动的力度和频次仍显不足。

3 福建省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述统计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科技期刊数量发展较快,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些学术水平高、出版质量好的优秀期刊、核心期刊。但也应当看到,我省科技期刊总体实力不强,2007年,全省每万名科技人员拥有的科技期刊数仅为6.74种,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1.86种,全国是福建的1.76倍,说明我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按每亿元GDP拥有的期刊数计,2008年,全国平均为0.01792,而福建省仅为0.00702,全国是福建的2.55倍,说明我省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水平也远滞后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见表5);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经济和科技基础较为薄弱,国家部委(院)直属科研单位和高校偏少,这也是我省科技期刊数量较少、总体实力不强的客观因素。其次,我省科技期刊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科技期刊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学科,有的学科期刊数量偏多,内容重复,而适应“海西”经济建设的新兴学科、优势学科的期刊缺乏。第三,我省科技期刊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优秀期刊、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驻闽国家部委直属科研院校和全国性学会主办的期刊,以及我省高校和院所学报,而数量众多的技术类期刊普遍表现出特色不强、优势不突出、期刊规模小、出版周期长等弱点,我省至今尚没有办出一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技术类或科普类期刊。第四,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条件发展和科技工作的重要信息源,尚未引起我省一些科技期刊主办单位的充分重视[11],科技期刊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总体不足,不同程度影响了我省科技期刊的整体素质。第五,我省多数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属性不明确,期刊出版经营的市场目标不明晰,多数编辑部为非法人出版单位,普遍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其办刊理念、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期刊的市场化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期刊编辑人才断层,尤其缺乏善于期刊市场化经营的人才,大部分科技期刊单位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表5 福建与全国GDP、科技人员数和科技期刊数比较

4 福建省科技期刊发展的目标与对策

4.1 发展目标与战略重点

在未来10年内,我省科技期刊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是:以科技期刊出版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提高科技期刊质量为中心,以创办精品期刊和推进期刊集团化、市场化、数字化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和加强监管为手段,促进我省科技期刊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其战略重点是:1)遵照中央和我省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科技先行有关方针政策的要求,建立与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知识支撑的科技期刊新体系;2)加快学术类期刊国际化编辑出版水平,办出更多的精品学术期刊,为海西经济区建设服务,为培养发现新世纪专业人才做贡献;3)加强科技期刊财税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加快科技期刊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科技期刊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4)建立不同类型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分类管理;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期刊人才的脱颖而出和科技期刊质量的不断提升。

4.2 发展对策与思路

4.2.1发挥经济优势,增加科技期刊投入

2008年我省GDP已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名第14位,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在全国排名第10位[12],全省呈现出经济提速发展的态势。而目前我省科技期刊数量在全国仅排名第20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整体实力都较薄弱,可以说我省经济上是强省,科技期刊方面则是弱省。科技期刊是一项公益事业,它的效益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政府的支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省应充分发挥本省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增加科技期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直接投入,为全省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与保障,促进我省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主办单位要看到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的出版毕竟有其特殊性,在科研单位科技体制改革时期,要区别对待,在经费、人力、政策上给予扶持。二是出版管理部门应科学地界定科技期刊的出版属性,赋予学术性科技期刊的非营利出版属性,并确立相应制度安排,设立科技期刊出版基金,对于服务于高科技和面向科研的学术期刊和优秀科技期刊,难以面向市场,其出版经费应通过政府设立的专项出版基金来解决。要使出版基金成为一种制度,为高端科技期刊的出版解除后顾之忧,推动优秀科技期刊进一步做大做强。

4.2.2调整优化布局,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期刊结构体系

我省科技期刊的布局,基本仍是传统学科、专业结构所形成的格局,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我省科技发展的新需求。建议当前应进一步调整优化我省科技期刊结构体系,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优势支柱产业领域、特色产业领域和涉及环境资源、循环经济等相关领域的科技期刊,建立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知识支撑的科技期刊新体系。根据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进度和要求,适时开展期刊布局和结构的整合优化,进行跨部门、跨地域、跨层次的科技期刊出版合作或资本联合,支持同一专业学科或同一类别的科技期刊进行联盟,实现科技期刊集群化的资本运营模式、可操作性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进科技期刊的集团化、市场化、数字化发展,做大做强我省科技期刊。

4.2.3争取优质稿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而优质稿源是确保期刊质量的基石。与全国性科技期刊相比,地方性科技期刊在优质稿源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省科技期刊要提升质量水平,就要千方百计争取优质稿件。一要为优秀论文开辟快速发表的通道。对于属国家重大、重点基金项目论文和高质量的论文,编辑要尽快初审和外审并回复作者,并优先发表,以优惠措施吸引高水平的论文。二要及时掌握我省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跟踪国家和部省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前沿课题的进展,编辑要深入科研第一线,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活动,主动向创新团队专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约稿,为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提供保障。

4.2.4创新办刊思路,增强技术类科普类期刊的市场竞争力

科技期刊要在创新中寻求发展。目前,我省科技期刊特别是与市场关系较紧密的技术类和科普类期刊的明显特征是“小、弱、散”,这种现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技术类科普类期刊出版的滞后反映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滞后。科技期刊出版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和创新。一是观念创新,我省大部分技术类科普类期刊长期以来依附于事业单位或学术团体,出版者形成依赖思想,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因此,要为技术类科普类期刊出版注入活力,进行用人制度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二是体制创新。要通过改革,明确期刊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出版单位的经营主体资格,要以大科技、大市场的要求来改革技术类科普类期刊的管理体制,调整该类期刊结构,优化整合出版资源。三是手段创新。数字化是提高期刊品质、提升期刊价值的有效途径。期刊社要利用内容制作的优势,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拓展刊物的表现形式、服务功能和价值延伸,如建立期刊在线编辑处理系统和编辑流程网络化,建设期刊的全文数据库与在线数字传播系统,建立良好、持续、互动的数字化期刊运营模式,使科技期刊更显时代气息。四是经营创新。技术类科普类期刊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出版作为一种经营行为,刊社要敢于面向市场,在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在市场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提高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4.2.5制定激励政策,保障编辑队伍的稳定发展

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障。编辑队伍的水平,也是衡量科技期刊质量和水平的标志之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对编辑人才(包括期刊经营人才)的要求愈高,编辑人才的竞争更加急烈。面对这种形势,我省科技期刊主办单位,应十分重视年轻编辑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编辑队伍的素质。年轻编辑队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对推动我省科技期刊迅速发展是具有战略性的。

我省科技期刊大多数挂靠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期刊编辑部属于主办单位的一个部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是一种服务科研的专业性技术工作,编辑本身很难出成果,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在职称评聘、津贴待遇、进修深造等方面往往不如科研教学人员,这种现状造成了许多青年编辑不安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当他们发现工作的软环境、硬条件都明显不如同单位的科研教学人员,便选择考研转行或调离。编辑人员的频繁变动非常不利于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和管理部门,要切实重视加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和评价机制,促进编辑人才脱颖而出,保证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4.2.6把握发展契机,打造精品科技期刊

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扎实推进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实施以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推动战略。我省科技期刊应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将自身的发展纳入到全省实施“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的建设中。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期刊创精品活动,完善期刊评价机制,加大期刊评优力度,制订期刊奖励政策,促进更多的品牌科技期刊脱颖而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和支持科技期刊编辑积极参与省内外、海内外科技期刊界的交流,学习推广品牌科技期刊的办刊经验;尤其要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我国台湾科技期刊界的交流与合作,以科技期刊为媒介,建立闽台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力争我省有更多的科技期刊进入全国精品期刊之列,为我省科技创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 陈广仁,苏青. 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J]. 科技导报2008.26(19):102-103

[2] 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 http://www. gapp.gov.cn/cms/cms/website/zhrmghgxwcbzsww/layout3/indexb.jsp?infoId=465083&channelId=464&siteId=21

[3] 福建省期刊(科技)名录[EB/OL]. http://www.fjxwcbj.gov.cn/Directory.asp? t id=5

[4] 期刊导航[EB/OL].http://lsg.cnki.net/Grid20/Navi/Navi.aspx?NaviID=1

[5] 维普期刊导航[EB/OL].http://www.cqvip.com/asp/zksear.asp

[6] 郭玉,赵新力,潘云涛,等.我国科技期刊基本状况统计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2):1-4

[7] “中国期刊方阵”科技期刊名单[J].传媒,2002(7): 5~7,2002(8):13-14

[8]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9]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期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0]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期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11] 周浙闽,陈霖,马应森. 福建省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学会,2002(5):26-27

[12] 福建东南新闻网. 福建省人均GDP超4000美元[EB/OL].http://www.fjsen.com/newscenter/2009-02/26/content_659891.htm

课题组成员:

1、王景辉,《福建农业科技》主编,编审。

2、翁志辉,《福建农业学报》常务副主编,编审。

3、林国栋,《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编审。

4、顾泉佩,《福州大学学报》主编,编审。

5、王良熙,福建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6、刘 勇,福建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工程师。

* 第一执笔人:王景辉,编审(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农业科研、信息及管理工作。先后任福建省农科院情报所所长,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书记,《福建农业学报》、《福建农业科技》主编。

猜你喜欢
福建省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