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抗癌协会
福建省放射治疗的学科发展研究
福建省抗癌协会*
肿瘤的放射治疗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根据国内外文献统计,约50%-70%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近十几年肿瘤放射治疗也发展迅速,放射治疗肿瘤的地位和疗效显著提高,并成为包含有4门学科成熟的医学分支。福建省是中国较早开展肿瘤放射治疗的省份,经历了不断改革和创新,已完成了省内质量控制和保证的工作,人才梯队的建设、设备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展、国内外协作关系和培养基地的建立;在鼻咽癌、食管癌等领域有所创新,并居国内同行业前列。肿瘤放射治疗发展如此之快,结合学科如此之广,要求我省肿瘤放射治疗学科只争进朝夕,与时俱进。在扩大多学科合作、加强基础科研、追赶新技术的同时,确保有自己的独创,确保部分项目在国内的领先地位,部分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福建省的医学科学争光。
肿瘤 放射治疗 福建省
肿瘤放射治疗是一门专门研究应用放射性物质或放射能在临床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现代放射肿瘤学建立在4个学科的基础上,它们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技术学和临床肿瘤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恶性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据国内外文献统计,约50%~70%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影像学及仪器设备的进步放射治疗得了迅速发展。肿瘤放射治疗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疗效和作用也赿来赿大。
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放射治疗是福建省肿瘤医院最早开设的科室。虽然从1984年至今时间尚短,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已在各方面位于全国同行业的前茅。并成为拥有中华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潘建基)、中华放射肿瘤学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吴君心)、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副主编(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潘建基),中华放射肿瘤学会鼻咽癌学组组长(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潘建基)、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潘建基),泛珠江三角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潘建基)的单位。
在近20年间,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头、体部伽马刀、X-刀、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射治疗和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等设备和技术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特别令人鼓舞的是,立体定向放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用于临床后,放射治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只能作为术后辅助的治疗手段,变成多数肿瘤患者愿意首选的治疗手段。但是,目前很多癌症患者及家属包括一些医务人员由于受到落后放疗技术的影响,对现代放疗技术的进展存在错误认识而错失了很多治疗良机。为此有必要让大家全面了解放射治疗的历史,同时必须重新认识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新思维迎接放射治疗新技术给临床带来的进步。
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开始,肿瘤放射治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95年伦琴发现了X线后,1896年即用X线治疗了第1例晚期乳腺癌。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1913年X线球管发明,可以得到140KV的峰值能量,到1922年,250kV的X线就被尝试用于深部肿瘤的治疗。1934年,Coutard首次报道使用X线治疗喉癌、扁桃体癌,获得了28%的5年生存率。他还报告了沿用至今的外照射剂量分割方式,至今仍认为分次照剂量、两次照射之间的间隔时间和总治疗时间是影响放疗疗效的关键因素。沿用至今。1938年出现第一所肿瘤专科医院BC Cancer Institute。20世纪40年代,制造出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采用放射性镭制成镭针、镭管,治疗子宫颈癌、舌癌、乳腺癌的治疗。也使用低能X线机治疗头颈部肿瘤、皮肤癌、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这一时期被称为“镭和低能X线治疗时代”。1952年,Johns研制成功远距离60钴治疗机。由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Atomic Energy of Canada Limited)提供60钴,分别在the 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Toronto), Saskatchewan, the M.D. Anderson Hospital and Tumor Institute,进入临床试用。1955年,Kaplan研制成功第一台医用直线加速器,在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投入使用。从此,放射治疗从千伏时代进入了兆伏时代。标志着放射治疗形成了完全独立的学科。1959年日本Takahashi教授提出了三维适形概念。7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CT、MRI的出现,制造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多叶光栅,实现了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治疗学进入了从二维到三维治疗的崭新时代。同时,放射治疗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临床治疗计划、计算机辅助放射治疗也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出现了多叶光栅,可调节X射线的强度,开创了调强放射治疗(IMRT)。最近十年,广泛开展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三维适形放疗(3-diment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图象引导放疗(image-guidedradiotherapy,IGRT)、四维照射技术和五维照射技术等新技术。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成立,放射科拥有X线诊断和放射治疗两个部门,为我国最早开展放射治疗的医院。治疗部门设有放射生物和放射物理实验室,聘有放射物理学专家,高年医师和技士,兼做诊断和治疗,技士都为护士,有相称的医学知识。北京协和医院建院初期,放射科有1台100kV的浅部X线治疗机,由郝济时医师主持。当时尚无科学的放射线剂量测量方法,故该机主要用来治疗头癣等一类的皮肤病。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北京协和医院已有镭疗设备,主要开展子宫颈癌的治疗。
1929年,上海圣心医院内开展用镭锭进行放射治疗。1931年3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中比镭锭治疗院”(现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至1936年,中比镭锭治疗院改为独立单位,成为我国最早的放射治疗专科医院。解放后,50年代全国在北京、上海、广州及沈阳等地约有5家医院拥有放射治疗设备。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梁铎、汪绍训主编的《X线治疗学》。这是我国第一部放射治疗教材,由梁铎教授组织北大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同行共同撰写的。它改变了过去一直采用国外资料为教材的历史,使国内放射治疗得以顺利发展。1983年,谷铣之教授等主编的《肿瘤放射治疗学》出版。这本书从放射物理、放射生物、放射临床等各部分都做了详述,对专业人员学习及培训队伍起到重要作用。1986年中华放射肿瘤学会成立,谷铣之教授为主任委员,刘泰福、杨天恩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同时出版《中国放射肿瘤学》(后更名为《中华放射肿瘤杂志》)。1986年,天津医学院杨天恩教授与法国放射肿瘤委员会(cERO)合作举办中法放射治疗培训班,为我国成批地培养了放疗高级医师及物理师。预备班在天津授课,约18个月后,经考试合格者赴法国进修约24个月,结业后被授予法国DIs学位。这项培训进行两期,共约30人,回国后不少人成为我国放疗学科骨干。2005年,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2006年统计表明,全国拥有放射治疗单位952家,从事放射治疗的专业医务人员达18 992人。据国内外文献统计,其中医师5247人,直线加速器918台,钴60远距离治疗机472台。目前我国已能制造中低能直线加速器、钴60远距离治疗、常规模拟定位机、后装近距离治疗机、剂量仪、治疗计划系统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等。近10年更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外开展的IMRT、影像引导放射治疗、4维模拟机、质子加速器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我国目前也均已开展。并多次举办国际会议,大力开展和先进国家的人员交流和科研交流。2008年,欧洲在我国开始举办放射培训班,并成立中美放射治疗协作组。从1986年到2006年20年的变化见图1~图3。
图1 20年来我国放疗单位增长情况
图2 20年来我国放疗工作人员的变化情况
图3 20年来我国放疗设备增长的情况(1986年~2006年)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1973年统计了北京、上海、广州及杭州4家肿瘤医院治疗的病人中,其中65%~75%的患者在病程中接受过放射治疗。在美国,每年约有60%的癌症患者接受过放疗。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可以根治的疾病包括鼻咽癌、头颈部肿瘤、前列腺癌、恶性淋巴瘤、宫颈癌、精原细胞瘤、肛管癌、皮肤鳞癌、肺癌和食管癌等。如鼻咽癌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已超过70%。部分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也可以通过放射治疗达到根治,如骨巨细胞瘤、侵袭性纤维瘤病、朗格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和疤痕等。某些恶性肿瘤通过放疗和手术、化疗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同步放化疗在部分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已成为标准治疗原则。部分早期肿瘤放疗可达到手术的效果,如早期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另外,对于晚期肿瘤病人,放疗还可起很好的止痛、减压、止血等姑息治疗作用。随着放疗新技术的应用,放疗的适应证更为广泛和有效。
近代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是建立在临床放射肿瘤学、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基础上的。随着计算机技术、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和功能性影像的快速发展,以及多边缘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放射治疗得了迅速发展。也使得放射治疗的地位得到大大的提高。并出现了不少新技术和新方法:
(1)三维适形放疗(3-diment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图像技术的发展,图像技术的发展使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一体化在更复杂的更高的水平上成为可能。这个变化的结果使放射治疗的传输从最初的二维X线图像手工计算转变到日益复杂的计算机计算的一体化三维的X线图像。使得肿瘤放射治疗学家有可能将照射剂量集中从三维的方向到肿瘤中而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三维计划或基于CT的三维计划的进步主要是因为包含解剖轴向信息和复杂的组织轮廓,如颈肩部的沙漏形状。与此同时,三维计划支持不规则形状靶区的剂量的精确计算,但对于计划的修正依然有一定的局限。
(2)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T,IMRT)。IMRT的名字意味着可以调整线束的强度,所以在一个射野内或许有一个或多个高强度的辐射区域和许多低强度辐射区,并容许对靶区做更好的剂量分布调整。通过在一个射野内调整子野的数目和射束的强度,还有可能调整辐射剂量。先进的治疗计划软件扩展了我们调整剂量的能力。计算机优化技术取代了临床医师对线束角度和权重的选择。IMRT可完全满足放疗“四最”的要求:即靶区的受照剂量最大、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最小、靶区的定位和照射最准以及靶区内的剂量分布最均匀。其临床结果可明显增加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并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临床运用也证实其相对常规放疗有较大优势。
(3)影像学指导的放疗(Imaging Guided RT,IGRT)。提高肿瘤放疗控制率的关键是剂量的提高,由于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的空间位置在治疗中以及治疗间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对这些变化及误差不给予充分的重视,必将造成肿瘤脱靶或正常组织损伤增加,从而降低疗效。目前,在多数加速器上均可安装EPID,新型的IGRT机器安装了容积CT,使获得的图像更清淅。它们在进行位置验证的同时,还可进行剂量分布的计算和验证。该技术刚开始在国内开展。它还包括控制等中心移位技术(Isocenter Shift Technique),可又分为在线(On-Line)和离线(Off-Line)修正两种。呼吸门控技术(GatingTechnique)又分为被动呼吸门控和呼吸引导自控。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包括CT的时序扫描和治疗机照射的时序控制,因CT扫描和加速器照射时加进了时序(T)因素,该技术又称之为四维放射治疗(4DRT),相应的CT时序扫描,称之为四维CT(4DCT)。
(4)适应性照射 (Adaptive RT,ART)。是指在前若干次治疗中每次都行影像学检查并验证照野精度,通过放射计划系统研究其计划靶区,然后综合分析这若干次的结果,确定最终的修正后的计划靶区,又称为可信任靶区(Confidence- limited PTV),这一技术称为适应性照射(Adaptive RT)。ART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即通过与治疗机形成反馈回路的运动探测器检测器官运动情况,当靶区运动超出照射区域时,反馈信号将使照射自动停止以进行靶区校正。
(5)生物适形放射治疗(Biologically Conformal RT)。大量研究表明,在靶体积内,癌细胞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于血运和细胞异质性的不同,不同的癌细胞核团其放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如果给整个靶体积以均匀剂量照射,势必有部分癌细胞因剂量不足而存活下来,成为复发和转移的根源。MRS、PET、SPECT等影像可反映器官组织功能的特点,如区分出肿瘤乏氧区,勾画出的生物靶区以便我们能够进行生物适形放疗。也称五维放疗。
(6)放射增敏和放射增敏剂(Radiosentization & Radiose- nitizer)。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及后基因计划的开展,肿瘤基因治疗和基因增敏日益受到重视。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表明部分靶向药物有放疗增敏作用,这也使靶向药物联合放疗出现较大的临床运用前景。
(7)重粒子放疗。放射治疗选用重离子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期望用它治疗对X(γ)射线或高能电子束,甚至高能质子束调强治疗抗拒的肿瘤,这类肿瘤约占全部放射治疗的20%~30%。用于放射治疗的重离子是指元素周期表中18号元素以前,如氦、碳、氧、氖等的原子核离子,它们具有与质子大体相同的物理剂量分布,但它们具有相对生物效应(RBE)值较大、氧增强比(OER)较低的特点。
(8)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 )。是一种采用高剂量摧毁颅外肿瘤的无创性放射外科治疗方法。治疗通过采用现代影像技术正确发现靶区,立体定位及验证技术准确瞄准靶区,计算机计划系统驱动指挥特殊射线装置高剂量摧毁靶区,从而使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降到最低。SBRT技术始创于上世纪90年代,现已发展成为治疗体部肿瘤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早期肺癌的治疗可达外科同样的疗效。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只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医院能开展放疗。当时采用的是低能深部X线机及镭疗作为放疗设备。而福建省50年代后期即开始了放射治疗的尝试。可以说也是国内较早开展放射治疗的省份。在福建省最早拥有放射治疗的单位是福建省立医院,于1959年开始对肿瘤病人进行放射治疗。和全国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一样,福建省的放射治疗也是从深部X线机开始,直至今日的各种先进的设备。总体发展大至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深部X线机时代。1959年省立医院,1961年厦门第一医院,196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先后购入西门子和飞利浦深部X线机治疗病人。第二阶段,60Co远距离治疗机时代。以1961年省立医院,1963年福州军区总院最早开始使用。稍后为泉州光前医院。第三阶段,加速器时代。福建省肿瘤医院和福州军区总院在90年代初最早开展。第四阶段,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时代。在90年代后期由福建省肿瘤医院和福州军区总院最早开展。第五阶段为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只有福建省肿瘤医院具备。目前全省拥有放射治疗设备的单位已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4家发展为27家。基本上全省各地区均有放射治疗单位。放射治疗人员从区区数个兼做医生和技术员的人,发展到目前分工明确、配备齐全的放疗队伍。其中医师194人,放射物理师34人;放射技术员140人,放射生物研究室1个。放射治疗设备也从4台深部X线机发展为医用加速器21台,Co60 21台,模拟定位机23台,后装机16台,治疗计划系统21台,剂量仪23台。2001年在泉州成立了第一个福建省放射治疗专业组织――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2005年又成立了福建省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稍后成立福建省肿瘤放射治疗质控中心。从此福建省的放疗事业走上统一规范的发展道路。目前的学科带头单位为福建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学科带头人为福建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潘建基。
表1 福建省放射治疗设备及人员分布表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按放射治疗中心的国际质量标准配备放射计划和治疗设备,引进当今欧美国家最先进的规范化放射治疗模式,建立了完善的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和控制系统。成功开展了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X线刀、全身电子线照射和X线照射、术中放疗、高剂量近距离组织间放疗和深部热疗、放化疗综合治疗、呼吸门控、4维放疗等新技术新项目。其中IGRT治疗的六维床为亚洲第一台。有放疗病区6个,床位数288张,居国内之最。另外还有放疗院外病人200~300人。医生58名,有1名博导、3名硕导、4位博士、7位硕士和16位出国人员,人才配备已形成梯队建设。放疗科由临床放疗、放射物理组、放射技术组、制模室、近距离后装室组成,另外还成立了放射生物研究室、放射物理研究室、临床放射治疗研究室共3个研究室。近年二级分科后,临床放疗已分为头颈放疗科、胸部放疗科和腹部放疗科,各二级分科医生再进一步分配主攻病种,使高级医生以上均有专项特长和主攻研究项目,易于培养单病种的专家并有利于在国内各病种专业委员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福建省肿瘤医院可以说已形成集医疗、科研、现场、教学为一体的现代科室。
表2 福建省肿瘤医院高层次人员结构
表3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出国留学人员一览表
2.3.1新技术开展和科研
建科20多年来,主持有10多项省级重点科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鼻咽癌、食管癌、肺癌、肝癌和乳腺癌。还获得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近年的留学人员科技课题资助项目“鼻咽癌高转移基因的筛选及对治疗和预后的相关研究”;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基于拉曼光谱的鼻咽癌早期无损诊断研究(项目编号:WKJ2008-2-46)”;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鼻咽镜的鼻咽癌拉曼光谱研究(项目编号:60778046)”。积极参与国内放疗教科书和放疗专业书的编写,并且还主编和副主编了鼻咽癌和后腹膜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等肿瘤相关专业图书。近3年有6篇SCI文章发表,影响因子最高的1篇为JCO的15分。
开展各种肿瘤的近距离后装治疗1300多例,成为国内开展近距离放疗技术最全面、经验最丰富的单位之一,使我院成为国内培训近距离放疗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1996年起,在国内首先采用体外照射+保留置管、连续超分割的腔内后装放疗治疗早期鼻咽癌,获得良好疗效;继而针对鼻咽癌咽旁间隙侵犯的病例经反复探索、大胆创新,在世界上首先创立了腔内+经颌下咽旁间隙插植内后装放疗技术,解决了靶区剂量不均匀的难题,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并获得2004年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2005年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总工会联合颁发的“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2007年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治疗技术规范已被收编入《鼻咽癌》、《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肿瘤精确放射治疗》等专业著作中。
开展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成为全国最早开展该项技术的单位和做得最好的单位之一。该技术是放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亦是21世纪放射治疗的主流。潘建基教授带领省肿瘤医院临床和物理人员抓住机遇,大胆而细致地开展这一工作,在质量保证和验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3年建立了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和验证系统,并用于治疗鼻咽癌300多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明显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这一成果于2009年发表在国际肿瘤放射治疗专业权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它首次证实采用缩小临床治疗靶区体积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对于鼻咽癌可行的,可以更好地提高鼻咽癌靶区的剂量,同时进一步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如口干等),从而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杂志是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学会的官方杂志,被SCI收录,2008年影响因子为 4.58。本篇论著是迄今为止鼻咽癌调强放疗例数最多的研究,也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篇在国际上报道首诊鼻咽癌调强治疗方面研究成果的文章。
在世界上首次开展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联合P53基因临床治疗,为进一步提高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疗效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潘建基教授领导的的临床试验表明,P53基因联合放疗可提高疗效,基因治疗联合放射治疗组的肿瘤全消率是对照组的2.73倍,随访6年的数据表明,治疗组5年的局控率提高25.3%,5年总生存率提高了7.5%,该成果在国际临床肿瘤学的顶级刊物JCO(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2009年第一期上发表, JCO杂志是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官方刊物,被SCI收录,2008年影响因子高达15.84。
主持制定新的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2008年初,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达成共识,3个全国性学术组织携手共同组建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并制定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潘建基教授是该委员会3位联合主任委员之一。通过全国专家的协力合作,正式公布了2008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并向全国推广使用。新分期在《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年第一期刊出,潘教授是通讯作者。鼻咽癌2008分期的制定,必将带动一批国内鼻咽癌分期相关研究,有利于国内鼻咽癌临床多中心研究的开展,对合理利用国内丰富的鼻咽癌病例资源,促进我国鼻咽癌研究水平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的几家单位之一,并有亚洲仅有的六维研究。临床研究中在鼻咽癌、肺癌、食管癌、乳腺癌和脑肿瘤的治疗上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在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上也为国内领先水平,在鼻咽癌上牵头了一项国内多中心放疗联合靶向治疗研究。
2.3.2教学培训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是福建省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福建省分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放疗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承担省内放疗医生的临床和质控培训工作、福建医科大学的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近年来随着影响日益增大,还接收海南、河北、湖南、湖北等地的进修生。放射治疗沙龙、放射治疗质控培训班、肿瘤规范化靶区培训班和放疗专科医师培训班已形成特色。
2.3.3学科地位
由于工作出色和国内影响较大,福建省肿瘤医院得到同行认可,成为中华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放射肿瘤学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副主编单位,中华放射肿瘤学会鼻咽癌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泛珠江三角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2008年在国内牵头制定鼻咽癌临床新分期、还牵头一项靶向药物联合放射治疗的全国多中心研究项目。
2.3.4国内外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多学科研究,和厦门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与美国放疗单位开展了多个放疗新技术和新药合作研究项目。对外交流上,和美国、法国等5家相关单位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和人才培养关系。聘用国外学者为客座教授来中国讲学,已交流人员达10人次。代培博士1名。聘请全美放疗协会前主席为荣誉教授。多次主办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其中“福州国际放射肿瘤新进展大会”已形成系列和特色,被誉为国内外放射治疗学术交流的平台。还成功举办了首界海峡两岸放射治疗会议。参与3项国际多中心科学研究,并获得优秀奖。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符合软硬件高标准,被吸收为RTOG协作组成员,成功得到国际放疗界的认可。这说明科室的软、硬件均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
上述一切在对省级单位来说得之不易,可以说福建省肿瘤放射治疗已达国内前茅,部分项目处领先地位。并融入国际社会,部分项目在国外也有独创性。
虽然福建省肿瘤放射治疗学科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设备引进、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和国内外影响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不少方面与国内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相比仍存在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在巩固已有的优势上,提高其它不足方面的水平。
福建省放射治疗学科这几年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以赶上行业发展步伐。肿瘤放射治疗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开展又往往与新的设备相关。可以说,肿瘤放射治疗的领先地位有时与引进的先进的设备有关。但由于肿瘤放射治疗的设备均需要较高费用,新技术的引进常受资金限制,如4DCT、质子放疗等。福建省肿瘤医院合理利用资源,所有引进的先进设备均能得到较好的利用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了机器的效益。在为医院努力做贡献的基础上,争取医院支持。我省在国内属于较早开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疗和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开展调强放射治疗后,我省就以开展鼻咽癌调强放疗例数最多而闻名于国内。并创造了鼻咽癌缩小靶区的调强放射治疗。2008年引进亚洲第一台的6D治疗床,同时开展了数项国内领先的科研工作,在国内会议上交流获得好评,充分发挥了设备的应有作用。在开展射频加温治疗时,采用与公司协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共同获益,填补了我省的空白。目前又引进4D模拟机这一先进的设备,使我省的肿瘤放射治疗新技术的开展能一直位于国内的前列。
福建省放疗水平各单位相差较大。福建省放射治疗学科这几年在省放射治疗质控中心主导下,主办多期培训班培养大批合格人才,并定期检查各放疗单位,保证了福建省放射治疗的规范化发展。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举办全省放射专科培训班,轮训下级各放疗单位,统一全省的放疗规范。和基层建立协作关系,派人下去,从本质上提高。开展省内多中心研究,从整体上提高全省的放射治疗水平。
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学工作对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福建省肿瘤医院由于不是附属医院,教学工作较少,硕士生导师也较少。全省仅有2家单位有放射治疗的研究生导师。而导师也主要集中在福建省肿瘤医院。2009年开始有肿瘤放射治疗学博士导师,虽然在国内也是处于较早拥有肿瘤放射治疗学博导的单位,但科内培养的研究生仍不够,这严重阻碍了科内科研工作的加速开展。故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要加强研究生教育,主要在于提高素质上,同时要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福建省肿瘤医院积极组织研究生学习,目前已定期开展研究生每周学习制度。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已开始尝试和中科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并积极探索到国外培养的可能。适当给予研究生压力,要求研究生要有中华级文章或SCI文章才能毕业或留下工作。
肿瘤放射治疗是由临床、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组成。相对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大单位,我省在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基础研究方面较为薄弱,放射生物实验室由于资金所限,跟不上研究需要。有些要求较高设备的无法做,也没有动物实验房。特别是缺少相关基础科研的人才。故要加强肿瘤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实验室的建设,根据现有的条件制定研究计划和研究项目,要求各专业组积极参与和发展各专业的基础与临床的转化研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在国内外会议上积极投稿和发言,同时引进高素质的相关科研人才。目前还需要制定措施积极鼓励开展科研,对有特色的科研项目和肯干的人员予以相应的扶持。根据我省情况,每年要制定相关的每年和5年科研计划,主动引导我省的肿瘤放射治疗研究创造出具有我省特色的成果。
我省开展的科研项目虽然有国家级项目,但数量上仍较少,也未获得过国家级科技奖。相对于国内领头的北京、上海、广州有一定的差距。故要加快这方面的发展,首先可以加强与国内先进单位和国外先进单位的科研合作,开始可以参与他们的多中心研究,学习他们的先进科研经验和科研思维。然后我省再自己牵头组织国内和省内的多中心研究。另外积极参与会议交流获取新信息,派出人员到国内先进单位和国外学习。在这方面,福建省肿瘤医院已经参与多项国内多中心研究、2009年开始在泛珠江和全国牵头鼻咽癌的2项全国多中心研究,省内肺癌1项多中心研究。2008年开始获得美国认可,参与了国际多中心研究。也正是和师大的合作使我省放射治疗科研获得一项国家自然基金。今后仍然是大力鼓励各专业积极参与国内多中心研究,并支持自己开展的多中心研究,使福建省肿瘤放射治疗融入国内和国际先进行列,争取在部分项目居于领先地位。
作为省级单位,要成为全国领先有一定的难度,但在某些福建省优势病种上建立国内领先地位却是有可能的。福建省在鼻咽癌、肝癌、胃癌上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肝癌和胃癌有两个普查点。福建省肿瘤医院在头颈组潘建基领导下对鼻咽癌进行了多年重点研究,在鼻咽癌的近距离治疗、临床分期、新技术的开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得到同行的认可,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成为中华放射肿瘤学会鼻咽癌学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近年还牵头进行了2项国内多中心研究,这对于省级单位是很不容易的。但一个病种的优势对于整体学科是还远远不够。肿瘤病种很多,我们仍有可能再在胸部和腹部某项肿瘤的研究上也有所创新,这就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目标。这需要领导支持,各组学科带头人奋发努力。根据我省的优势病种在5年内再创辉煌。只有这样才能使福建省放射治疗学科整体再上一个台阶。
现代放疗技术是在三维空间上,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病灶进行聚焦式照射或三维适形照射。在临床上可达到类似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伽马刀、X-刀等立体定向放疗也属于三维适形放疗的一种特殊类型,包括有效的体位固定,精确的肿瘤定位,将射线从多方位准确地聚集于肿瘤,形成一个紧扣肿瘤的高剂量区,使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剂量差拉大,最终达到杀灭肿瘤细胞,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损伤的目的。现代放疗技术可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和周围正常组织对射线的敏感程度来决定总剂量、分次剂量和总的治疗时间,即个别情况个别对待,不能对所有病人都采用千篇一律的照射方法。因此,三维适形放疗的照射方法将向个体化、多样化、高分次剂量、短疗程的方向发展。大量的临床结果已经证明,采用立体定向放疗技术(伽马刀或X-刀)治疗早期肺癌、肝癌等,可获得和外科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而且,可免受手术过程的痛苦和风险。新的放疗技术可以做到在不增加、甚至减少正常组织放射损伤的情况下,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缩短放疗的总时间。因此,现代放疗将会使原来的中度敏感肿瘤变成高度敏感,不敏感肿瘤变成中度敏感。如果允许照射100Gy以上的总剂量,或在较短时间内照射70Gy以上(2~3周内),大多数肿瘤都会被彻底消灭,此时,敏感与不敏感都不重要,不敏感肿瘤细胞也很难存活。因此,肿瘤对射线的敏感与不敏感,只是医生给放疗剂量多少的参考因素,不是决定能否放疗的关键因素。换句说话,即使是病理分类的不敏感肿瘤,如果肿瘤小,所在部位允许采用高剂量、短疗程照射时,肿瘤是可以获得根治的。相反,当肿瘤体积太大,照射时所涉及的正常组织范围太广而不允许照射过多剂量时,即使属于敏感肿瘤,也无法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肿瘤对放射治疗是否有效,应以肿瘤所在部位、肿瘤大小、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耐受等因素来判断,最终以能允许的照射总剂量和总时间来决定疗效,绝不能以传统的放疗敏感与不敏感来决定是否可以放疗。
基于计算机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有了飞速发展,从常规二维放疗发展到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及四维放疗(时间)和五维放疗(生物)。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并明显改善了生存质量。故放射治疗将在肿瘤治疗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基于生物技术水平的发展,放射生物对肿瘤放射治疗的影响也开始明显加大。深入了解肿瘤细胞的分子特点和微环境,发展新的放射治疗策略,例如:抗血管生成治疗、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的结合,DNA修复抑制剂等研究已出现好的苗头,其结果值得期待。在新的世纪里,生物靶区、分子靶向治疗、分子影像学及物理调强和生物适形调强的进一步结合,势必能进一步提高放疗的疗效。肿瘤放射治疗发展如此之快,结合学科如此之广要求我们只争朝夕、与时俱进。在扩大多学科合作、追赶新技术的同时,保证有自己的独创,保证优势在国内的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努力创造新的技术、新的项目在国内的突破,为我福建省的医疗事业争光。
在福建省医学届内,成为国家级专业协会全国副主委的不多。作为中国肿瘤放射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我省的肿瘤放射治疗学科将肩负起这个伟大的历史责任,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奉献、敬业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在新的征途中迈出我们坚定的足迹,再创神圣事业的辉煌!
[1] 李晔雄,汪华. 肿瘤放射治疗的历史与发展[J]. 中国肿瘤,2008,17(9):775-779.
[2] “早期放疗史”写作组. 放射治疗学在中国大陆的早期建立和发展(一)[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5): 351-354.
[3] “早期放疗史”写作组.放射治疗学在中国大陆的早期建立和发展(二)[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6): 433-435.
[4] 于金明, 中国肿瘤放射治疗学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临床医生,2005,33 (10): 2-49.
[5] 叶建红,王学涛,王辉,等. 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及其进展[J]. 医疗保健器具,2007, (6): 37-39.
[6] 殷蔚伯,余耘,陈波,等. 2006年全国放疗人员及设备调查报告[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7,16(1):1-5.
[7] Vikram B, Coleman CN, Deye JA.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radiation oncology. Part 1. Challenges and resources, Oncology,2009 ,23(3):279-283.
[8] Verellen D, De Ridder M, Tournel K, et.al. An overview of volumetric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quality assurance for IGRT,Acta Oncol,2008,47(7):1271-1278.
[9] 潘建基,吴君心.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2006,16(6): 459-463.
[10] 潘建基,林少俊,张瑜,等. 鼻咽癌调强放疗初步结果[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6, 20: 1553-1555.
[11] Jian-ji Pan, Shan-wen Zhang, Chuan-beng Chen,et.al. Effect of Recombinant Adenovirus-p53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on Long-Term Prognosis of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J Clin Oncol,2009,27(5):799-804.
[12] 潘建基,宗井凤. 鼻咽癌UICC/AJCC分期与’92分期的研究进展[J]. 肿瘤学杂志,2009, 37(7): 582-588.
课题组成员:
1、潘建基,主任医师,福建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博导。
2、李建成,福建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3、吴君心,福建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
4、张纬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5、程惠华,南京军区福州总院主任医师。
6、陈传本,福建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7、张秀春,福建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
* 第一执笔人:潘建基,主任医师、福建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副主委、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副主编、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泛珠江三角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协作组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