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晖
近年来,人大代表博客的建立,为代表履职提供了新的平台。然而,许多代表博客犹如夜间昙花,众声喧哗过后归于沉寂,这背后留给我们诸多的思考。
代表博客:喧哗过后的沉思
■周春晖
以往,多数人对“人民代表大会”的了解只限于电视画面里宏大的会场、热烈的掌声和大同小异的发言,最后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闭幕。近年来,人大代表“高高在上”的形象已经发生变化,更多的普通人,通过网络有了与人大代表沟通的机会。
据人民网2010年对全国人大代表的调查显示,24.7%的受访代表“每天上网”,35.1%的受访代表“经常上网”,两项合计达59.8%。也有4.1%的受访代表“从不上网”。
在具体的网络应用上,9.3%的受访代表“每天使用电子邮件”,“经常使用”和“有时使用”的比例分别为43.3%和24.7%,三项合计达77.3%。40.2%的受访代表“从不”使用即时通信软件(如MSN、QQ等),“每天”使用和“经常”使用的比例为2.1%和9.3%。
茫茫网海,各色人等。代表博客的应运而生使得代表与网民在网络的世界里“连上了线”。
2006年1月18日,浙江省人大代表张群英显得异常兴奋,因为她在全国首尝“螃蟹”,开通了第一个代表博客,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博客点击率已经达到974次。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博客成了许多人大代表竞相追捧的宠儿,俨然成为他们履职的好助手。
“开了博客,促使我每天都能思考一些问题,形成文字,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博客设置了人大政协、经济财税、时政评论、湖北武汉等11个栏目。记者发现,叶青的博客自2006年3月6日诞生以来,已发表了1673篇文章,“基本做到平均每天一篇”,而评论更是达到了13056条。“穷二代与富二代”、“驻京办”等社会热议的时事话题中,有叶青的思考;行政成本、农村学校债务等各地“两会”的关注焦点,叶青也通过博客记录下来。
“这是真正来自底层的思考。字里行间,反映了一位武汉市民的真实情感和对政府工作的了解、配合。其实,真正的好想法在市民中间。”开博客以来,叶青几乎每周都能收到市民来电、来信。对于叶青而言,互联网如今日益深入其工作和生活,更成为他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责的有力助手。
作为资深网民的全国人大代表谭晶,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博客和网站。在谈到为什么要在各门户网站开博客、并建立自己的网站时,谭晶说道:“我觉得这是一个和大家交流的平台,一个和大家沟通的方式。因为平时非常忙,在网上有个地方记录一些自己的经历和心情,我觉得这很方便。同时,这也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大家可以给我留言,给我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黄卫平认为:“网络时代,为公众参与政治、表达民意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个体的意见传播渠道宽了,影响力更大了。有关方面应该注意的是,如何对这样的民意表达加以规范化、组织化的引导。人大代表能主动在网上征求公众意见,就为规范网络民意、收集网络民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索,把民间的、分散的意见归纳在了一起。”
然而博客毕竟只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时尚“玩物”,许多代表博客犹如夜间昙花,众声喧哗过后归于沉寂。
作为全国养蜂业唯一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在3年前曾“试水”博客,不过没多久他就关博上岸了。说到原因,除了自己对博客的操作不太在行之外,一篇博客的短暂亮相,曾给他增添了一些忧虑。刚开博客那会儿,宋心仿无心之下发表的言论,没想到不多久就收到很多网民的评论,拥护的占大部分,但也不乏过激的言辞,甚至还有不健康的内容。联系到别人的博客言论常被断章取义,造成个人工作生活不堪其扰,左思右想,宋心仿最终选择了关闭。
宋心仿仅仅是代表博客从“喧嚣”归于平静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许多人大代表博客也都早已名存实亡了。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人大代表的博客往往和人代会“步调一致”,这边一“休会”,那边就“休博”。记者了解到,曾在某网站开博的一些人大代表,自建博之日起至今,不是只发表一篇博文就是“长期潜水”、销声匿迹。
记者曾做过一个小型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年龄在23—28岁之间。调查的内容是:你是否会考虑选择网络来向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及建议?是否曾登录过人大代表的博客?回答的情况是:80%以上的人选择会考虑使用网络向人大代表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有两个人听说过有人大代表开通博客的事情,但却没有人真正进入过人大代表开通的博客。这次调查说明,即便是较高素质人群对于利用网络来与人大代表进行沟通也是比较陌生的。
代表博客“由热转冷”,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
有人指出,博客的本来意思是一个私人空间,但是,当它被冠以“人大代表某某某”的名义开张之后,它就不再是一个私人空间,更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利益场”和“炫舞台”,这其中融进太多的利益、情感的因素。代表的作秀,网友的不理性,都会将代表博客生生扼杀在摇篮之中。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丙宣博士认为,网民并不是代表们的天然选民,他们不可能时时守在网上查看网友们的留言,因为网络履职不能替代现实履职,他们开通网上博客只是常规手段的一个补充。一旦他们被套上作秀的的帽子,网民的不理性就会充斥整个博客空间。
“一些代表确实在博客中记录很多日常工作,写了不少感言,但是它们有时候就像导火索,突然就引发了群众的议论与不满。迫于现实压力,他们只好选择‘休博’。”张丙宣说。
在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以博客、电子邮箱以及向网民公开征求意见的形式积极与网民互动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大代表及专家学者对于网络民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
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认为:“网络不一定能真正代表民意。现在有很多公关公司专门从事网络炒作,制造虚假民意。”身为人大代表的经济学家张兆安也指出,“大多数网民的意见”未必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多数百姓受各种因素限制无法通过网络表达意愿。政府应倾听网络民意,但也不能忽视“沉默的大多数”。
当然,尽管网络民意颇受诟病,但认同的声音也随处可见。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认为,“任何人发表的任何意见,也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某个群体,但一部分人的意见也是应该重视的。”
吉首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张苹英指出:“网络增大了公民话语权和自由度,既是人民群众反映意见的绝佳平台,也是人大代表了解民情民意的方便渠道。”
代表与专家对于网络民意观点上的分歧,恰好说明了网络民意的两面性:一方面,网络民意来自一线民众,传递各阶层的心声;另一方面,网络又是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大熔炉,真假难辨。
据悉,中国网民总数虽高达4.2亿,但分布严重不均,总人口中占最大比例的那些阶层(如农民、工人等)在网民总数中更是少之又少,青少年成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但由于青少年群体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使网络民意存在关注领域上的局限性、对策建议的不成熟性和表达方式的非理性等不足。网站的地域性、网民收入以及教育水平等的差异也带来民意表达上的巨大差异。网络的隐匿性,让言论发表者无所顾忌,网民在网络中无须承担责任,往往带有游戏心态,其合理性、公正性无法保证,存在着一种发泄情绪的心态。
如何让网络民意走向现实,能否在网民中也产生人大代表,洛阳市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2009年,在洛阳市人大换届选举中,网友“老牛”——张晓理成为“全国第一个网民人大代表”。客观而言,单就选举过程来看,张晓理的当选和网民身份没有多少关系。然而,按照洛阳市委的精神,“要在农民工、网民等新兴社群中注意选拔一批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人士进入人大政协,并给了一定名额”,让人们对网络上的活跃者进入人大代表行列有了强烈的认定和更多的期待。
对此洛阳市市长郭洪昌很直率地说道:“当然,就现在我们这个城市发展的状况来讲,全部解决网民提出的所有要求、所有问题,还有很大差距,有一个过程,但起码我们通过网络了解了民情,听取了广大网民的意见,以及他们对未来洛阳发展的设想和思考,这对我们确确实实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我们把和网民的沟通作为听民意、访民情的非常重要的渠道。”
“网络对人大的工作,产生的是良性影响。表面上看,可能会带来一些压力,但从长期看,无疑利大于弊。”关于网络对人大工作的影响,叶青这样评价。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博士唐娟认为,“要坚持这样的做法,还需要一些制度上的保障。对人大代表来说,经营好博客,他将付出比以往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成本,增加额外的负担。”
人大有关部门应该如何为代表博客“保驾护航”,民建山西省运城市委委员高永庆开出了“药方”。
他强调,各级人大可以设立专门的《网上民声》网络平台,建立如“建言献策”、“民声服务”、“问题办法”和“友情留言”等栏目,为代表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方便;建立代表网络联系群众的机制并形成制度;利用好为代表联系群众开设的专门平台,每天都要有代表在网络上与群众见面,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
“同时,人大代表要善于甄别、注重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要去分析和判断网友的哪些意见是合理诉求,哪些意见可能是一种苛求,哪些事情今天看起来有可能做不到但从长远看还是有可能做到的。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意见,或者不和谐的声音,作为代表也可以立刻做好解释与引导工作,将矛盾尽量解决在萌芽阶段。”高永庆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