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清羽
(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况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每一个项目都处于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不像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成套的生产设备,稳定的生产条件,很规则的生产流程,便于管理。建筑工程的质量不可控因素很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例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可能实行“包换”或“退款”。因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2.1 建立各项工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企业要选聘精干的项目部经理,由组织能力强、有责任感、技术水平过硬的管理人员组成能打硬仗的项目管理班子。对每个部门、岗位的设置要科学合理,职责分明,人员选配要有创优经验。项目部应建立完善的质量岗位责任制,形成一个由项目经理为主要责任人,项目工程师(技术员)现场监控,与各个分包队伍严格实施的网络化的项目组织体系。为了有章可循地进行质量管理,更好地利用IS09000标准来进行管理是现代建筑企业的基本要求。IS09000标准强调要素管理,突出了《质量手册》这纲领性文件和程序文件及业务证书的质量保证体系作用。项目经理要严格按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做好质量控制。并要建立“质量奖罚条例”、“质量分析制度”、“质量检查制度”、“用户回访制度”、“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的规定”、“消灭质量通病措施”等一整套质量控制、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促进施工质量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2.2 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技术素质
工程质量是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管理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施工人员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必须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预控为主、为用户服务、用数据说话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其次,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培训和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都应具有较强的进行质量规划和目标管理的能力,组织施工和进行技术指导的能力,以及识别质量和检查质量的能力;生产人员则应当具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能以出色的服务,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2.3 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控制,打好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
对施工材料控制,主要是对施工原材料、预制构件等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对施工机具的控制,就是正确选择、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首先要优选采保人员,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采购员应挑选那些诚实守信,事业心强,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守信于项目经理的人担任,把好采购关。其次要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严格按设计要求,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厂家,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厂名地址,有社会信誉的产品。最后要对进场材料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对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分析、检测、鉴定。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检验项目和不同的检验标准,而检验则是用以判断是否合格的依据。凡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和材料决不得使用,发现有材料质量问题应追踪到底。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2.4 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严加控制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环境控制,主要是对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此外,在冬期、雨季、风季、炎热季节施工中,还应针对工程的特点,尤其是对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深基础工程、水下工程及高空作业等,必须拟定季节性施工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有效措施,以免工程质量受到冻害、干裂、冲刷、坍塌的危害。同时,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和作业环境,加强对自然环境和文物的保护;要尽可能减少施工所产生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要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合理的布置,使施工现场秩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文明施工。
2.5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全面实施质量管理
努力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是创造优质量工程的重要条件。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为了工程质量,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上易出现的问题,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要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做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并不断将经验加以总结,转化成今后保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发现的“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
3.1 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低成本、离质、高效益”的市场竟争观念。
3.1.1 要树立以优取胜,以精品房屋建筑占领市场的观念要把建筑产品的房屋建筑规模、科技含量、内在质量、外在观感度作为创造精品房屋建筑的基础,变为全体员工的一种自觉行动,建造更多的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精品房屋建筑,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3.1.2 要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确实把企业的各项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用效益第一的观点来统领企业的各项工作;以效益评先进、用干部,形成人人讲效益,环环抓效益,事事增效益的良好氛围。
3.1.3 树立科学决策,化解市场风险的资任愈识科学决策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适应市场、获取市场份额的头等大事,也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水平的试金石。同样的市场,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
3.2 必须树立新的成本,理念施工企业从房屋建筑信息跟踪、投标中标开始,经过组织施工生产到全部房屋建筑完工,项目解体为止,整个运行过程都会影响成本的变化。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正是紧紧围绕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中控制调节、事后分析考核兑现转变。成本管理范围的变化,决定着成本管理质的变化,而这种范围和质的变化则是成本管理创新上的一次飞跃。
3.3 必须搞好施工项目成本的测算评估,推行目标贵任成本管理建立房屋建筑项目成本预测评估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目标成本指标,是现代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又一特征。因此,房屋建筑项目一开工,必须由法人、项目经理部按照谁管谁测评、谁干谁测评的原则,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房屋建筑项目成本客观公正地进行测评。测评的主要内容:①测评投标报价的科学性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论证和详细的现场核算,来检算投标报价是否合理,有无错编错列,漏算漏项现象,将报价成本与现场测算成本进行对比,测算评估出经营效益,指标项目目标成本的分解。②合理测定目标成本通过对施工方案的优化,科学设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按作业层直接成本费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现场独立费);项目部间接管理费;上级机关管理费(利息、税金、基金等)进行分层测评。按单位房屋建筑、分项房屋建筑和施工工序所耗用的实物量,测算出市场能够接受的成本单价,科学确定各项成本指标。
严惩造成房屋建筑质量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这是对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越轨行为必要的制裁和警示。对于特别重大事故的主要肇事单位,应不惜迫使其破产、倒闭;对于个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应追究相关政府官员的领导责任。
全面实施房屋建筑建设监理制。实行监理制是搞好房屋建筑建设行之有效的一种体制。尤其是对房屋建筑质量,它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及时纠正发现问题。所谓全面实施房屋建筑建设监理制,一是要按照有关法规规定,该委托监理的必须委托监理,否则,不许开工,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二是必须实行“三控制”监理,因为工期、投资与质量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三是监理工作要向房屋建筑设计等阶段推进,以便更好地发挥监理的作用。
密切份理层与劳务层之间的关系。从许多单位成功的经验来看,采取亲情手段和相对稳固的合同形式等措施,密切了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与劳务层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其间的亲和力,使一个项目组、一个企业形成步调统一的整体。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大失误。
房屋建筑项目经理技术化。社会的发展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工作的知识含量、科学技术含量都在与日俱增,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也是如此。项目经理是房屋建筑施工的第一线指挥官,经常要处理技术性较强的具体问题。
[1]赵资钦.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