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竹
(中国物流公司,北京100070)
1.1 FDI的贸易替代效应
贸易替代效应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蒙代尔。他认为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与投资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选择了投资便会替代贸易,当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或类似时尤为明显。在无贸易壁垒和生产要素可充分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资源上优势互补,均衡的价格比率使厂没有必要进行生产要素的直接跨国流动,即会选择贸易这种方式而不是直接投资。但是,若一国存在国际贸易的壁垒,使出口国成本递增,而进口国的该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刺激生产,使得进口国的生产要素报酬率提升。
1.2 FDI的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小岛清。贸易创造效应论者认为当资本的流动不是由贸易壁垒引致而主要是流入出口部门时,投资和贸易之间就会出现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FDI可以提高东道国出口产品的效率,在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创造新的贸易需求机会,使两国间的贸易在更大规模上进行。
2.1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重要的资金来源。长期以来,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外资的引入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它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
改善资产质量。90年代中期以来,利用外资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包括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质量在内的总体资产质量的改善。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资行为,可以将原有企业的低质量资产存量盘活变成高质量资产。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设立新企业,可以形成技术含量高、产业层次高的高质量资产增量。
增加出口和改善出口结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的出口比例普遍高于内资企业,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较快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有明显上升,至2004年,已超过57%,不仅出口增长速度较快,出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于国内整体水平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截至2003年底,在现存注册运营的23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就业的人员超过2350万人,约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的11%,平均每一家外资企业吸收100人就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引进,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
使用先进技术和提升产业结构。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众多大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以及外资并购,外资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日益加强。
2.2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带给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中国陷入一个经济的怪圈。那就是有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想在中国进行污染转移。有的将国外淘汰下来或禁止使用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设备和技术带入我国。还有少数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参与境外危险废气物的进口与加工。这些外资不仅不利于维护我国生态环境,而且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投资结构不平衡。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上表现为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在行业上重点投资工业与房地产业。而工业又侧重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而一些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外商很少涉足。
加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压力。国际收支巨额“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外商投资企业结售汇的长期顺差虽然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储备能力和对外支付能力,但是在储备资产增长过快、货币政策空间受到挤压的背景下,将会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风险因素之一。
自2006年开始,中国FDI五大来源地对华投资(金融业务除外)纷纷出现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主要东盟国家的投资却显著增长,FDI从中国向亚洲其他国家,特别是东盟主要国家转移现象已初现端倪。2007年11月30日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发表的《2007年度海外直接相关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印度首次超越中国成为日本企业今后十年投资和销售的首选目的国,中国排名第二,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和越南。
近年来,东盟国家投资环境改善、经济表现良好,增加了外国投资者信心。2006年越南GDP增长率接近8%,排名东盟国家首位,在亚洲国家中仅次于中国,2007年其GDP增长有望达到8.25%;2006年马来西亚GDP增长率为6%国;菲律宾2007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为7.3%,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为7.5%,为20年来最高。近日,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师哈里根预测2008年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将能达到6.1%。
中国国内经营环境恶化。跨国企业投资较为集中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工资水平大幅上升,作为生产基地的吸引力大不如前。2005年上海制造业平均工资为29835元,同比增长8.7%,而相比之下印尼经济特区巴淡岛的月平均工资月约为100美元。同时,中国本土企业成长使得中国劳动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猛增,高级人才招聘难问题有所加重。
国际贸易环境趋于恶化。首先,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下滑。2006年中国外汇持有额首次突破了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规模也达到1775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贸易顺差规模首次超过千亿美元,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可能世界第一,因此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增加。与2005年相比,2006年中国出口价格总体上升4.2%,而进口价格总体仅上升3%。其次,大额贸易顺差使得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这也是跨国企业减少对华投资的原因之一。2006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加深,如欧盟对华皮鞋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美国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2007年1-10月,美国已对我发起337调查(针对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14起,占美国同期立案总数的50%以上。跨国企业为了减少风险,在投资地区上进行多样化选择。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逐步形成了由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贸易结构,这种特殊的贸易结构是我对外贸易保持高顺差的主要原因。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其出口额占中国外贸总数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态势。大额贸易顺差给我国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如: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摩擦加大;外汇管理面临更加放开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等。因此,加快转变外贸增长发展,促进外贸平衡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家已开始调整出口退税等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
对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需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对外资引进政策的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择商择资”、“养商育资”等,调整资源和环境成本格局,严格控制技术档次低、“两高一资”的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境内主体对外投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近年来,中国本身也加大了对东盟投资力度,特别是2006年对东盟投资达到9.37亿美元,同2005年的5.02亿美元相比,同比增长了87%。
[1]刘增科.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49-52.
[2]张如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3):1082109.
[3]王锦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问题及政策建议,世界经济研究,2004(4):38239.
[4]盛亚,单航英.中国企业跨国研发的策略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