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贵州省桥梁工程总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2)
对于公路行业而言,交通行业信誉评价体系的逐步建立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以及铁路施工企业涌入公路市场,使公路施工企业雪上加霜,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普遍低价中标的现象,致使企业在微利—保本—亏损中恶性循环,有的项目甚至一亏损就是上千万元。严酷的现实逼迫我们必须告别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变“粗放经营管理”为“集约经营管理”,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
精细化管理,即是以精细操作和管理为基本特征,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控制企业成本,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的特点,它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全员性”要求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都要精细化、精益求精;“全面性”涉及到公司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信息化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全过程”性即精细化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项工作和每一个过程。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索,持之以恒,扎实推进,才能获得实效;下面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阐述一下几个控制点:
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基本法则,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苦练内功,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生产经营,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因此,在成本计划上,要借鉴传统成本计划的项目测算法,将成本计划降低额分为递延降低额和计划年度节约额,依据计划年度内采取的成本降低措施,测算求得节约额;在成本控制上,针对经营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等项目采取各种控制方法。例如,工程材料通过分批核算或定额核算对在生产使用中的数量差异进行控制;在成本计算上,要切实做到成本核算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有机结合,避免“秋后算账”。
尤其重要的是,在实施完全责任成本管理控制方面,一是要同心协力,全员参与。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员对推行完全责任成本核算的认识,让全体员工了解并掌握完全责任成本管理的知识,积极参与成本管理工作。同时主管领导要亲自抓,只有领导重视了,才可以把这项工作做好。二是精益求精的工作制度,工作要有标准。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精细的工作制度,制订出明确的工作标准,才能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三是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责任是推动各项制度落实的“关键”,责任不明确到人,大家就会感到无拘无束,没有压力和动力,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使每个责任中心的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事事有人负责;四是精细的考核机制,量化考核到位。没有科学严格的考核制度,没有具体的激励与处罚措施,成本控制工作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结合项目施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加强构建网络化、梯次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从上而下逐级分解安全责任目标。同时,加大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的力度,及时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认真分析各种生产事故,并从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全面检查安全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安全措施是否得力、事故隐患是否依然存在、“四不放过”是否真正做到,扎扎实实地抓好安全工作,让广大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真正体会到“事故猛于虎”的真实含义,确保企业安全目标的实现。
全面推行 IS09000质量体系。质量是企业的命脉;完善了质量体系文件,通过认证机构的审核。企业各部门、各二级单位、各施工项目部必须严格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对施工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从严规范管理,抓好持续改进,提高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创公司品牌,建精品工程,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的信誉和竞争实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我们从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制度入手,贯穿“精严细实”的管理理念,抓好日常经济活动分析、阶段财务检查,采取多种措施,从不同的侧面,加大监督力度,规范经营行为。在资产管理方面,充分发挥优良资产的盈利能力,对不良资产采取租赁、变现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盘活存量资产;在计划、资金管理方面,按照公司的要求,集中控制、统一管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精确预算,严格控制资金使用去向和额度,保证项目建设进度与资金拨付同步,将投资控制在最低限度,基本杜绝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点基础工作就是定编、定员、定岗,它涉及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为此,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贯彻执行定编定员标准,全面实行定员管理作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立“绩效与薪酬管理制度”,将企业员工的薪酬和晋升都与评估紧密挂钩;使个人、二级单位和总公司的目标密切结合;绩效薪酬制度提前明确了要达到的目标和相应的薪资酬劳;可以提高了企业管理质量;可以增强企业管理层、二级单位、项目团队和广大员工在实现持续进步方面的共同责任;透明的、较公正的“按劳取酬”制度亦可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企业有序运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而言,规章制度就象国家的法律法规一样承担着神圣的使命,制度是规范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的准则,制度建设是企业有序运行的保障。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使这些制度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随时看到制度在执行中的缺陷和不足,将管理制度与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相结合。要保障企业有序运行,就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在制度建设方面,必须科学、切实可行;避免规章制度过于繁琐、操作性不强、制度模棱两可、缺乏刚性等现象;避免制度的执行上的偏差,避免执行制度时夹杂感情、亲情因素;构建制度文化,通过宣传教育,使各项规章制度深入人心,同时将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形成自觉遵纪守法的文化氛围;领导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做自觉执行制度的模范。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奖惩兑现,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总而言之—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不断总结,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准方案;细者,入微也,穷其根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由此可见,“细”是精细化的必要过程,“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然而要把精细化纳入管理过程的实践中并加以推进,观念的创新则是其必然之途径。因为精细化管理是以持续的自我改进为特征的,要自我改进就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创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才能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并在创新中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取得了进步。观念的转变只能应对当前,观念的创新才能把握未来。
[1]范爱明.《精细化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8月.
[2]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
[3]吕国荣等.《精细化管理的58个关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