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技能人才及其培养

2009-12-31 07:24杨永娟
职业·中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蓝领性知识知识型

杨永娟

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然而如今高技能人才“瓶颈”依旧,原因何在?什么是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如何培养?

一、高技能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中的解释: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辞海》中的解释:技能是“运用实践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标活动的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到达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叫熟练,熟练的形成既能巩固和发展原有技能,又能形成新的技能,较高的技能又称技巧。”技能操作的程序性动作经反复练习内化后成为人感知的一部分,在操作过程中一旦某一环节遇到障碍,就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智能(自适应功能)有意识地调整动作,排除障碍。可见,高技能人才这种“熟能生巧”的能力,“高”在自适应性、可迁移性、创造性等“软性”特征上。

1. 从劳动力结构发展看高技能人才的组成结构

陈宇使用了“灰领”概念来描述和界定新的、发展中的高技能群体。“灰领”就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中间层,过去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是从蓝领层中发展而来,被称为高级蓝领。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劳动者智力化趋势更为明显,一部分“蓝领”高移为“灰领”,或者说现代“蓝领”某种程度上已不具备原来“蓝领”的工作特征,如大量被称为IT企业“软件蓝领”的工人,无论是其工作性质还是智力化程度都更趋向“白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使大量白领转化到新型高技能人才之中,即“白领”下移。另一方面,现代化生产过程及其高新技术设备要求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使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人才开始从事新型高技能工作。

2. 从技能结构发展看高技能人才

从“能工巧匠”为代表的“经验型技能”、“技师”为代表的“技术型技能”到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技能”,高技能人才的技能结构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而发展。“知识型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如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电子仪器制作师、IT软硬件维护技师等。比尔·盖次称这种人才为“知识工人”,“知识工人”是现代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知识型技能”无疑在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技能的知识含量,并具有较强的即学即用的能力。

3. 从产业结构发展看高技能人才

信息化社会产业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知识化。以“知识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第二产业、以知识服务为主体的新兴第三产业,将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整个国民经济逐步走向“软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导致了生产过程中需要越来越多的能够把复杂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方法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操作、运行和服务的高技能人才。知识化对高技能人才的技能要求从“刚性技能”转向“软性技能”。

因此,知识经济赋予了高技能新的内涵,然而“知识型技能”或“软性技能”决不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简单叠加。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传授什么样的知识、怎样传授知识才能担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接下来从对知识的认识开始作进一步探讨。

二、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广义上是指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know-what)、原理性知识(know-why)、技能性知识(know-how)和社会性知识(know-who)四大类(图1)。其中前两类易于文字记载和编码(信息化),具有“有形、显性、静态、结果性”等特点,可通过各种传媒获得,易被人们普遍关注和认同,也便于教育教学操作,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育教学内容。而技能性知识具有“无形、隐性、动态、过程性”等特点,不便捕捉、记载、传播,故多为简单模仿性操作。社会性知识简单地说就是知道:谁知道什么、谁知道为什么、谁知道怎么做。因此,社会性知识是在前三类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人为主体的互动作用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复杂关系的处理技能。

长期以来对技能性知识的认识不够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模糊、操作思路不清,难于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只要转变观念,把握知识的本质特性,按照技能性知识的养成规律实施教育教学,就有望在不远的将来突破高技能人才“瓶颈”。

由上所述,知识是类型化的,每种类型的知识都有自身的层次结构。有关学者对知识的三个层面做了如下分析:

知识第一个层面表现为重复运用一个概念或重复一个操作。重复操作技能知识主要是通过实践来解决,即纯粹的经验知识。一线的熟练操作工、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均属于这个层次。

知识的第二个层面是解决问题。它是建立在第一个层面上的,但是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的解决必须与发生的情况相结合,而且还要考虑到可能会产生的例外。这个过程需要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熟练的心智技能。在新的全球经济里,处在这一阶段的知识型工人是最庞大的一个群体,就是高技能人才。

知识的第三个层面是设计和创造。它包括了前面的两个层面,但已扩展到运用系统知识来解决未知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处于这个层次的知识型工人在新的全球经济中占的比例最小,属于专家级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职业教育的研究,抛开学科知识体系中分科性、累积性思想的影响,关注学生的综合性、批判性知识的培养。

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根据上述不同角度对高技能内涵的解构,可以看出高技能人才的两个显著特点是:知识性(知识化)、自适应性(智能化)。

基于上述知识分类认识的分析,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主体仍是按照普通高校学科知识体系实施教育教学,即以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教学为主。尽管在教育过程中已经强化了技能实践教学环节,但总体来说对于技能性和社会性知识认识不够,导致培养的学生普遍表现为技能弱、社会能力差。

1. 传授知识的方法

(1)知识工作体系化。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分析职业相关知识,按照工作体系重新设计教育教学内容。目前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项目课程,是重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一次突破,受到职业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希望。

(2)课堂学习情景化。通过情景化教学,将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融合在技能性知识和社会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情景化狭义的是指课堂内的教学环境仿真设计,广义的指整个校园软硬件环境的情景化,传递“生活即教育”的真谛。

(3)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是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载体。杜威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著名课程论专家福谢依(A.W.Foshay)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因此,课程形式除了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显性课程外,还包括校园内的各类隐性课程。校园各类主题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活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校园内外各类实践活动等,都是实践课程,都是使学生全身心体会并获得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极为有效的隐形课程。

(4)考核评价过程化。现有教育教学评价手段以静态的、结果性评价为主,即让学生学会记忆并在试卷上还原,与强调过程的经验知识技能的养成不能匹配。因此,结果性评价不能适应职业能力养成规律的培养。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反映的综合素质是无法用一次结果性考核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不是课堂考出来的。必须将经验养成的目标与养成过程相结合,精心设计过程考核评价指标,强化过程考核指标与整体目标考核的统一性。

2. 自适应性的培养

(1)高技能高在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称关键能力为“软技能”。“软技能”是相对于有形的“硬技能”而言的,硬技能是作用于对象的动作方式;而“软技能”则是引导并指挥动作者实施或完善动作方式的“思路”以及决定“硬技能”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迁移。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技能的本质在于“软”“硬”技能兼备,“硬”技能构成了“软”技能的基础, “软”则反映了“硬”的高度。

(2)态度决定高度。“蓝领专家”孔祥瑞说:“如果说成才有捷径的话,那就是要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搞创新。技术创新不能好高骛远,只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始终有进取精神和不满足现状的想法,就会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课题,就会发现任何工作都有可以追求进步和创新的地方。”这就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关注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影响技能成长的关键因素——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字定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就是对教育对象的“德与才”“软与硬” 培养双重目标的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高素质高技能”的具体内涵,才能使“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得以落实。虽然客观上说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绝大多数不是高技能人才,但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研究,按照人才养成规律实施教育教学,就能缩短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职业大学)

猜你喜欢
蓝领性知识知识型
报告:中国蓝领群体月均收入5 000元至8 000元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王建清为蓝领代言
郭锐20年磨炼成“蓝领状元"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与对策建议
蓝领“高薪”背后的尴尬
知识型新移民城市生态融合机制研究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知识型企业创新激励体系研究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