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晔
摘要:我国女子水球项目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选取并研究血清肌酸激酶(CK)、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和血睾酮(T)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找到对中国女子水球大赛前训练机能水平监控的有效方法。结论:赛前训练期间,血红蛋白结合血尿素氮的变化,发现血红蛋白值明显降低,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说明机体存在疲劳,应适当调整训练量。肌酸激酶的变化幅度最大,对肌肉疲劳程度的反应最为敏感。各项指标在赛前2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表明运动员的血液携氧能力和营养状况均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但各项指标离最佳值还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女子水球;北京奥运会;赛前训练;机能水平监控
中图分类号:G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175-04
水球运动是一个高强度、高对抗的球类集体项目,从事水球项目的运动员应有强壮的体魄、高大的身材、良好的游泳技术和雄厚的力量基础;还必须具备水球项目所特需的速度耐力和爆发力。我国女子水球项目起步历史较短,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正式组建国家队,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经过一系列高强度的训练,克服了时间短、缺乏大赛经验的困难,面对世界强队毫不畏惧,打出风格,最终取得了奥运会第五名的历史最好成绩。但目前国内在女子水球运动员大赛前训练机能水平的监测方面还未见有关研究报告。本文对中国女子水球队16名运动员北京奥运会赛前备战期间的不同训练阶段的HB(血红蛋白)、CK(肌酸激酶)、BUN(血尿素)、T(睾酮)等指标的监控和分析,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并及时向教练员反馈,为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强度、进一步指导训练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并且为奥运会后的科学训练和备战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国女子水球队运动员16人(包括守门员2名),其中水球国际健将级运动员9名,水球国家健将级运动员6名,游泳一级运动员1名,年龄分布在18~22岁,水球训练年限为4~6年,进入水球队游泳训练年限0~8年,反映出运动员运动等级的情况(见表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见表2):
(二)研究方法
在备战北京奥运会赛前3个月进行跟踪测试。分别于赛前2008年5月15日、5月19日、6月2日、6月5日、7月2日(赛前五周)、7月13日(赛前三周)、7月26日(赛前两周)清晨安静空腹状态下(7:00~8:00AM)采血,血清睾酮(T)采用放射免疫法,DPC试剂盒;红细胞(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B)、血尿素(BUN)、血清肌酸激酶(CK)采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运动量曲线经和教练商讨后,根据运动训练强度进行了综合评定。
(三)数据处理
对研究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及其分析。各指标的测定值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ASS14.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一)赛前血红蛋白(HB)值的变化
从表3图1中可以看出,在5月、6月份以大强度训练量为主的时期,H6比H5升高不明显(P<0.05),队员的HB平均值在133g/L左右,相对稳定。在赛前5周的时候进行了小调整,之后继续大强度训练,H713比H72下降(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HB下降至最低,赛前两周H726比H713上升(P<0.01),HB回升,持续在130g/L左右。
HB和5月汇总合写成HB5表示5月汇总,其他各指标后数字依次类推。
①表示同一指标与前一次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②表示同一指标与前一次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二)赛前红细胞计数(RBC)及红细胞比积(Hct)值的变化
从表4图2中可以看出,赛前多次测试RBC和Hct变化不大,RBC接近正常成年女子参考值(3.5×1012~5.0×1012/L)的上限,即R6比R5略降低(P<0.05)、R713比R72降低(P<0.01)、R726比R713略下降(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Hct均基本达到正常成年女子参考值的平均值,即40%。H6与H5无明显变化(P<0.05)、H713比H72略下降(P<0.01)、H26比H13略升高(P<0.05)均有显著差异。但在数据处理时发现,仍有某些队员的指标存在着异常,RBC处于正常值的下限。
WBC和5月汇总合写成WBC5表示5月汇总,其他各指标后数字依次类推。
①表示同一指标与前一次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②表示同一指标与前一次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三)赛前血清肌酸激酶(CK)值的变化
从表5图3可看出,研究对象5月份CK平均值为199.47 IU/L,在正常成年女子肌酸激酶正常值参考范围(25-200 IU/L)的上限。6月CK平均值上升,达到238.85 IU/L,超过了CK值低于200 IU/L的疲劳判定参考标准。C6比C5大幅度升高(P<0.01),此后CK值有所下降,但在赛前3周时又进行了大强度训练,CK值再次上升,即C713比C72升高(P<0.01)。直至赛前两周CK值基本降至普通人参考范围的上限,C726比C713下降(P<0.01)。
CK和5月汇总合写成CK5表示5月汇总,其他各指标后数字依次类推。
①表示同一指标与前一次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四)赛前血尿素氮(BUN)值的变化
从表6图4可看出,第一次BUN偏高,随后两次检测的BUN逐渐下降,B6比B5下降(P<0.01),而赛前3周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BUN上升较快,B713比B72升高(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在优秀运动员晨起血尿素氮值的正常参考范围3.57~7.14mmol/L的上限。赛前2周B726比B713又大幅下降(P<0.01)。
BUN和5月汇总合写成BUN5表示5月汇总,其他各指标后数字依次类推。
①表示同一指标与前一次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五)赛前血睾酮(T)值的变化
从表7图5可见,两次测试中T62比T519下降(P<0.01)有显著性差异,女性T正常值为15~100μg/L,长时间大强度训练和长期大运动量训练可以使血睾酮水平降低,但受条件限制,监测次数、样本数量较少,未能检测到机能恢复后的血睾酮相关数据。
T和5月19日合写成T519表示5月19日,其他各指标后数字依次类推。
①表示同一指标与前一次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三、分析与讨论
由于女子水球项目的高强度、高对抗性及其对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的项目所特需的要求,本次选取了能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具有良好反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血睾酮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一种能载氧的含铁蛋白质,参与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血红蛋白的含量对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影响很大,在赛前训练期间,血红蛋白的含量受营养、运动负荷、休息等因素的影响。
本监控的结果显示,在5月份、6月份以大强度训练量为主的时期,运动员的HB平均值相对稳定,表明身体机能情况保持良好。在赛前5周时进行了小调整,之后继续大强度训练,HB下降至最低,而大运动量训练的初期会出现HB的下降,这是由于大运动量训练会加快红细胞的破坏,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游离出去,参与合成肌肉蛋白质和红细胞再生,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下降是大运动量训练早期的一种反应[4]。赛前两周HB回升,持续在130g/L左右,说明运动量保持在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机体已适应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机能状况良好,有利于比赛中的良好发挥,提高比赛成绩。可见定期测定血红蛋白是了解女子水球运动员身体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恢复性训练初期、运动量迅速增加或机体未能适应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时候,会发生“运动性贫血”,虽能坚持训练,但运动能力下降,影响训练质量。日本学者黑日认为,运动员HB值在8克%以下时应停止运动,“运动性贫血”是一种相对性的贫血。赛前三周血红蛋白值偏低,部分运动员出现运动后心慌、胸闷气短等轻度贫血症状,在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的同时,增加了铁、蛋白质、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量,在赛前两周血红蛋白得以回升,说明处理及时恰当。
(二)红细胞计数(RBC)及红细胞比积(Hct)
监测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比积(Hct)可发现运动员是否贫血,准确地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通过监控,RBC和Hct变化不大,RBC处在正常成年女子参考值的偏上限,Hct均基本达到正常女子平均值。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说明运动员已经很好的适应了训练强度,赛前身体机能达到了良好的状态。发现个别运动员RBC处于正常值下限,可能有潜在缺铁性贫血,经过增加营养、给予口服多种营养补剂和药物治疗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血清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是关系到短时间激烈运动时快速合成ATP,运动后ATP的再恢复的重要代谢酶,所以它与运动时和运动后能量平衡及转移有密切关系。Stansbie等研究了人在进行三种强度运动后血清CK的变化,发现轻度运动对CK活性无明显影响,中等程度运动后CK活性仍无变化,大强度运动后CK活性比安静值增加4倍,说明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运动,CK活性才明显增加,所以就身体机能评定而言,血清CK对强度的反应比对运动量的反应更加敏感一些。运动强度引起血清肌酸激酶增加是由于运动牵拉和代谢物增加使肌细胞通透性增加、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组织细胞损伤等原因。
从表4可看出,研究对象5月份CK平均值在正常成年女子参考范围的上限,6月份CK平均值上升,超过了疲劳判定参考标准,说明运动员机体由于大强度训练产生了比较强的生理反应,对大强度训练还未适应,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此后CK有所下降,但赛前3周时又进行了大强度训练,使CK再次上升,直至赛前两周CK基本降至普通女子参考范围的上限,表明后一段的训练计划相对科学合理,运动员适应了运动强度,并能保持在一个良好的训练水平和机能状态中。
(四)血尿素氮(BUN)
BUN是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物的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血液中氨基酸和氨含量的变化均影响尿素氮的生成量,使血尿素氮的浓度发生变化。在长时间运动负荷后,蛋白质和氨基酸才会大量的分解供能,引起尿素氮上升,故尿素氮可被作为反映运动量的指标。血尿素氮还是评定机体对训练负荷的承受能力和恢复程度的灵敏指标。冯世连研究认为,运动后血尿素增值大,表示负荷量大或机能下降,训练适应后增值减小,以不超过8.0 mmol/L为宜,糖缺乏或蛋白质摄入量较多,会引起血尿素增加。
从表5可看出,第一次BUN偏高,随后两次检测BUN逐渐下降,说明运动量足够大,运动员的机体已经产生了适应反应。而赛前3周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BUN上升较快,在优秀运动员晨起BUN正常参考范围的上限,结合此时HB降低,说明机体存在疲劳,应该进行调整,以利于机体的恢复。经过调整,赛前2周BUN大幅下降,再结合此时HB有所升高,可以评定运动员机体适应了较大的训练负荷刺激,机能状态良好。在应用BUN指标进行运动员功能评定,监测时发现其与HB指标相结合,能较好地反映运动员的功能状态。
(五)血睾酮(T)
雄性激素是含C-M9的类固醇激素,体内主要有睾酮、双氢睾酮、雄烯睾酮、去氢表睾酮、去氢表雄硫酸盐等,睾酮的量和生物效能又明显大于其它代谢物,因此睾酮常被作为雄性激素的代表。男性睾酮90%左右来自睾丸间质细胞,其余部分在肾上腺皮质和其它组织生成,而女性,睾酮的50%由卵巢间质细胞和门细胞与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合成。其余50%主要由雄烯二酮在肝脏、皮肤等组织转换而来。女性血中睾酮水平大约是男子的1/10。
血睾酮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纤维和骨骼生长,刺激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储备,维持雄性攻击意识,有助于运动能力提高的激素,影响着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恢复能力,它的变化与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有关。由于女子水球项目的高对抗性,需要技术支持与攻击意识,可见保持较高的血睾酮水平,有助于她们在比赛中的良好发挥。适宜的训练安排可使安静状态下的T有所升高或不变,而长时间大强度训练和长期大运动量训练可以使T水平降低。对于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T下降幅度会相对减小。
从表6可见,两次测试中T逐渐下降,结合5、6月份大强度训练和CK升高,表明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但受条件限制,监测次数、样本数量较少,未能检测到机能恢复后的血睾酮相关数据,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对体能恢复后血睾酮的情况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血睾酮还应与其他指标相结合,来进行机能状态的监控才较为全面。
四、结论
1.赛前训练期间,血红蛋白结合血尿素氮的变化,发现血红蛋白值明显降低,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说明机体存在疲劳,应适当调整训练量。肌酸激酶的变化幅度最大,对肌肉疲劳程度的反映最为敏感。各项指标在赛前2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表明女子水球运动员的血液携氧能力和营养状况均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但各项指标离最佳值还有一定的差距。
2.对于女子水球运动员而言,血红蛋白可作为判定运动量大小、运动疲劳的重要指标之一。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积可反映是否存在贫血,与血红蛋白值结合可更准确地评定身体机能状态。肌酸激酶在大强度训练后和调整期差异明显,能较灵敏地反映水球运动赛前训练的强度以及运动员的疲劳与恢复情况。血尿素氮是评定女子水球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的承受能力和恢复程度的灵敏指标,但血尿素氮存在个体差异,应与血红蛋白结合比较。血睾酮的变化程度决定于运动量、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是反映机体合成状况、监测疲劳程度和竞技状态的指标。对个别指标出现异常的运动员,应及时分析处理,尽量保证训练质量。
3.研究对中国女子水球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赛前进行的多次机能水平的监控指标,并及时向教练组反馈,为及时了解和掌握队员的机能状态、疲劳和恢复程度,进行科学化训练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今后我国女子水球运动员赛前训练机能水平的监测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益于这项运动整体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庆龙,等.水球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
[2]冯美云,冯炜权,林文,等.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吕文英.血乳酸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及怎样用血红蛋白的参考值[J].山东体育科技,1995,(2).
[4]许玲,邓树勋.几种生化指标(CK、BUN、HB、LA、尿蛋白和隐血、尿pH、胆红素和尿胆原、尿肌酐)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J].福建体育科技,1999,(3).
[5]任挽澜,郭伦志.集训和比赛期对优秀足球运动员生化指标监控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6]郭玉成,赵光圣,郑海娟.血色素与血尿素评定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应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4).
[7]王家力,齐家玉,陈芳.运动对血睾酮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4,3(1).
作者简介:钱晔(1986-),女,北京人,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中医学专业2004级学生,曾获得2008年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二等奖,研究方向:中医骨伤科学。
(感谢刘钦龙博士和王煜教授给予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