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李海林老师在《生活化与语文化》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以语言为载体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托生活设计教学,让语文“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1] 281,从而使“语文生活化”成为一种可能?笔者现以《品质》(苏教版必修三)一课的三个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导入设计“生活化”
45分钟的课,始于导入,要将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瞬间聚焦到本堂课中来,却并非易事。因此,导入内容与导语设计便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能有的放矢地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文本的导入形式和导入语,则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多媒体演示一组有关手艺人生活的图片)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无论是在狭小拥挤的店铺内,还是在阴暗简陋的作坊里,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手艺人,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聪明的智慧为我们创造着美的事业;他们以执著的坚守、朴实的品质恪尽着职业的操守。他们是一群可敬可爱的人。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遥远的国度,和“我”一起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西区一条新式街道上的一家靴子铺里去寻访那儿的一对手艺人吧。
针对学生平时有过关注却不曾深入了解的群体,展示手艺人生活的图片,使他们对底层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引导他们从生活走进文本作了铺垫。同时,教师亲切的生活化导入语无形中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我”(小说中人物)带他们“去寻访格斯拉兄弟的靴子铺”的邀请显得饶有兴致,虽然他们知道接下来的环节是打开课本进行文本阅读。
二、问题设计“生活化”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提问内容和提问语言直接关系到主体的参与度和教学内容的开展,如果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提问内容并运用生活化的提问语言,将使学生容易接受和配合,同时增加师生交流的融洽度。
师:刚才我们从一位“年轻人”口中得知格斯拉——这个肯用最好的皮革做顶好的靴子的手艺人竟然死于慢性饥饿,在这之前,他的哥哥也因“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而抑郁而终:兄弟俩的遭遇让我们万分难过。两位执著于靴子梦的平凡人,他们本可以过着像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手艺人一样衣食无忧的生活,绝不至于落到这般悲惨的境地!如果格斯拉兄弟还在世,你会给他们提出什么建议来拯救濒临倒闭的生意?
【片段一】
生1:我想建议他们在招牌上注明“为王室服务”的标记。文章第二段写道:“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招牌……”
师:这个建议不错,你是怎么想到向他提这个建议的呢?
生1:其他人都因挂上这一招牌发财了。第二十八段写道:“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格斯拉兄弟的一间店铺就这样落入了另一个靴匠的名字底下,实在令人惋惜。
生2:我也这样想。第五十八段写新店主就是以“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才立足于市的。
师:两位同学都是热心人啊。可是,格斯拉兄弟为什么不挂上“为王室服务”的招牌?是他们不识时务不知变通吗?
生3:第二十六段有一句:“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了我们的生意……”格斯拉兄弟不是不知道广告的宣传效应,但他们不愿做庸俗、势利的商人。他们把做靴子视为一种神圣的工作,在他们看来,高品质的靴子是他们最好的广告,穿着高品质的靴子是每一个上帝(顾客)的权利。
……
【片段二】
生1:从第二十一段来看,我觉得格斯拉兄弟可以用次等皮革来做靴子。你看,大公司都这么不顾体面,格斯拉兄弟就更没必要为坚守靴子的品质而艰难度日了。
生2:第三十一段写道:“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格斯拉兄弟明明知道人们不要结实要时髦,他完全可以通过降低原料成本来维持生计呀。
师:两位同学的善意让人感动,可是,我现在担心的是,格斯拉兄弟会接受两位的友善建议吗?
生3:应该不会。第二十四段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可见格斯拉的愤慨,在他看来,粗制滥造是对靴匠职业的亵渎,是对他人人格的侮辱。
生4:第六十四段有“他肯用最好的皮革”,第六十六段有“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格斯拉始终不愿降低对鞋子品质的追求,对于一个迷恋着理想的人,艺术永远高于生命。因此,举世皆浊他独清,其他商人唯利是图,他却坚守品质唯艺是求。
……
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使阅读活动迈入真实生活的门槛,使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能动主体,使阅读成为他们自由自觉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他们的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生活意识。”[1] 301~302从这一教学原则出发,设计“你会向他们提出什么建议”这个主问题,将学生置于救助弱者的情境中,极易激发一个幸运者对底层不幸者的悲悯情怀。学生已然忘了自己是课堂中的学生、是文本的阅读者,他们俨然将自己视做了格斯拉兄弟生活中的热心人。为了尽快帮助格斯拉兄弟,阅读文本已成为学生自觉的需要,他们一共为格斯拉兄弟提供了十多项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基于比照文本而为格斯拉兄弟“量身定制”的。
问题设计的“生活化”不仅要求教师善于寻找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还善于运用生活化的提问语言构建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对话环境。“你会向他们提出什么建议?”这一提问关注到了所有的“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介入交流并以诸如“这个建议不错,你是怎么想到向他提这个建议的”“我现在担心的是,格斯拉兄弟会接受两位的友善建议吗”等生活化的提问语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碰撞,于是,小说人物闪光的品质、作品表达的主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在这生活化的对话环境中得以落实。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
练习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项活动,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理念上,除了要考虑练习内容的丰富性,还要考虑练习形式的新颖性,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更是教师学习观、学生观和人文关怀的结合体。
教师:格斯拉兄弟带着他们未圆的靴子梦去了天堂,他们把高超的手艺和高尚的品质留给了人间。你愿意为他(们)送上你心底最想说的话吗?
练习:请你为格斯拉兄弟拟写一则墓志铭。字数不超过100字。
生1:躺在这里的人呵,他热爱靴子胜过珍爱生命。他制作的那些精美的靴子,曾踏过这片坚实的土地。愿这片土地呵,永安他们高贵的灵魂。
生2:平凡的人,因为靴子而生,也因为靴子而死。当利欲熏染世人时,唯有他,用虔敬和诚信默默坚守着不变的品质。
生3:你把最坚韧的品质缝进了靴子里!处艰难的困境,不改手艺的痴心;做卑微的活计,不屈高贵的灵魂。
练习设计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将难以有效开展。写的练习如果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主动需要的基础上,就不再是他们的负担。看到学生对格斯拉兄弟的不幸遭遇和高尚品质深有感慨,我进而在该课结束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写作情境,让他们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积蓄心底的情怀,当然,这一作为生活形式的写作练习比“请你用一二句话概括人物的品质” 更有意思、更具意义。
写作之前,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回顾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注释中的一则墓志铭:“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估计学生写作中会有难度,此外还可提供几则名人墓志铭的范例,以方便学习借鉴。
【例1】俄国诗人普希金16岁时自撰的《我的墓志铭》:“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还有爱情和懒惰,共同度过愉快的一生; 他没做过什么好事,可就心情来说,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例2】英国著名钟表匠汤姆斯·海德的墓志铭:“这儿躺着钟表匠汤姆斯·海德的外壳,他将回到造物者手中,彻底清洗修复后,上好发条,行走在另一个世界。”
阅读教学只是“生活化”教学的一方阵地,教师若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生活化”,精心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1]303,就能上成一节涌动着生命力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将是深入学生心灵的教学,我们的学生将是充满人格魅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文教育学导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