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技术经济发展中的制度缺失及对中国的启示

2009-12-30 03:41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11期
关键词:苏联

陈 佳

摘要:第三,四次科学技术革命对苏联兴亡起了重要的影响。苏联抓住了第三科技革命的契机,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成为世界第二的超级大国。也因为忽视第四次科技革命,最终走向科技的落后。从细节个分析,更为主要的原因是苏联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制度缺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扼杀了科技创新的活力,缺乏有效合理的竞争机制。科技政策制定上的缺失在于不计较投资回报率,科技研究内容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军事工业为重的政策导向让军民工业之间的转化渠道堵塞。当前的中国与那时的苏联在社会经济方面面临相似情况,中国应当引苏为戒,在科教兴国的大战略下是,吸取经验教训,让科技成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苏联;科学技术革命;军用工业;民用工业

1科技革命与苏联的兴亡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军事技术为先导,将人类历史推向“电子信息时代”。苏联适时抓住这一契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导下,在这一阶段,苏联取得了丰硕的科技与经济成果。1953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仅比美国晚一年;1954年,苏联拥有世界上第一座核动力发电站;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宇宙航行……。这一系列高端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全国上下对科学事业高度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由国家拨出的科研经费增长迅速。迄今, 苏联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庞大的科技系统。至1981年,在苏联从事科学和科学服务领域的人口数极为庞大。苏联参与“科研与开发”的人员简称为R&D,从1950到1975年,短短的的二十五年间,苏联科研机构与人员的数字增加了50%以上,中央直属的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大幅增加。足见苏联科学投入的力度之大。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苏联向工业化大步迈进,工业增长值年年攀升。战后的苏联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百废待兴。然而依靠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进行第四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尤其是国防军事工业迅速崛起,带动了一系列的产业升级,强大的工业产业链,最终让苏联经济成为战后经济奇迹,超过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许多领域与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的美国不相上下,国家的综合实力上升,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代表全球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划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苏联科教兴国的战略对50到70年代的苏联经济腾飞的重要作用。然而,可惜的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这种强劲的增长速度一去不复返,到了80年代,苏联的经济更是到了崩溃的边缘,之后伴随着苏联解体,而最终结束。这其中,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风暴,但从微观角度分析,在苏联原有的科技政策环境下,也孕育了使经济失去助力的因子。辟如军用科技与民用科技扶持倾向的严重失调象。即苏联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制度缺失。

2苏联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制度缺失

2.1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

二战前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为苏联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效益,并在东方世界推广,甚至为西方世界所推崇。这种经济模式,又名为斯大林模式,能够集中全国上下的资源,在政府的指令与计划下,最终保证计划的完成。在资源稀缺的年代,它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一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法宝。这一体制应用于科技领域,苏联才能集中有限的国力,应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是一把双刃剑,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并引起路径依赖的发生。据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人们过去作出的任何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被锁定在无效状态。决定制度变迁的路线有两个分别是收益递增和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一旦,制度被锁定在一个无效的状态下,制度本身的自我改良和升级能力必会受阻碍。

2.1.1计划管理体制在宏观上的制度缺失。

所谓计划经济,就是在行为的一开始,就对资源的配置和目标进行僵化的制定,并设置了一系列与它相配套的层层行政审批机关。而制定这些的人员往往并不是专业领域的人员。首先,他们无法把握真正的资源配置比例。只是依照旧产品,旧技术的数据来分配,生产过程成为了一种重复行为,而错过了生产过程中发现新技术,新问题的可能,也无法满足突发性事故而产生的需求。

产权制度缺失,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下,企业不存在经营自主权,对于企业而言,他们一年的任务便是接收国有家派发的物资人员,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对于企业的经营者而言,他们的政绩便在于对指标的完成情况。试想,如果想要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与政策支持。然而苏联尝到了计划管理体制的甜头后,并不认为研究开发活动的重要作用。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沿着原有制度变迁的路径发展下去。对于企业而言,若是要进行研发,必然会长期占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如果研发出来的技术和产品并不具备相应的经济价值,不仅没有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还会让企业和企业工作人员背负沉重的负担,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面对这样的风险,让企业望而却步,从理性人的假设来看,企业倒不如安安分分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审批制度缺失,即使企业愿意进行科技创新,也由于计划管理体制的控制,而要通过无数的审批,复查,签字。当繁锁的程序全部完成之后,可能已经失去了科技创新的先机和科技人员创新的激性。此外,当科技创新完成之后,上级领导就会因新技术的采用而加重企业的生产任务。也就是说,企业在没有充分行使新技术所赋予的经济权利时,就要立刻履行义务。新技术的研发,产生不了令人满意的利益回报,反而加重企业的生产压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自然扼杀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2.1.2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有效合理的竞争机制。

从企业角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之一便是排斥市场经济。企业的产权模糊,统归国家所有,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是依靠国家计划,而非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企业无所谓盈亏与破产,大家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价格机制不起作用,完全依靠指令,整个经济运行没有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生产就会失去活力。科技,这一个经济增长的变量,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要素,而不被人们所重视。从国际竞争角度,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以苏联国土和社会主义阵营为计划对象,在其中进行分配设定的,没有把目光放向世界市场,没有国际竞争的压力,其后果便是看不到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为之后,苏联没有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埋下伏笔。

2.2科技政策制定上的缺失

2.2.1不计较投资回报率。

苏联的科技投入不计较投资回报率。一方面,科研经费的投放是由国家安排部属的,依照该年的政府预算无偿的拨给各个科研部门。另一方面。国家只将科研投放视为一种必要的公共支出,对投放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关心。苏联50到70年代,虽然取得了很多的科研成果,但是也应当看到,它背后所付出的是大量的经费开支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长此以往,保证科研经费开支,就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其他社会发展所需的必要开支,影响社会的均衡发展。

2.2.2科技研究内容结构上的不合理。

一方面,苏联的科技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工作,以发现新的科学知识为已任。苏联在数学、核物理、天文学和量子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首位。在空间技术、激光、磁流体发电和原子能电站等科技领域也有独树一帜。但是忽视了对技术运用的研究。另一方面,科技人员多是在科研机构,高校里进行研究,没有深处基层与企业。这使得他们的研究很盲目,并不知道在实际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到底什么样的技术才是真正有研究价值的。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有时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实际的用途,闲置于一旁,无法转化为真正生产力,久而久之,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使技术没有发挥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的最大效用。此外,在科技发展上,苏联科技界固步自封,没有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对已成形已掌握的技术进行不断重复的研究。科技领域过分集中,重视了研究的深度却错过了研究的广度。对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以以高技术和新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特征,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广泛利用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视而不见。领导人沉溺于“把国民经济转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上,机制制造业起着主导作用”的不合时宜的主张当中。从而失去了在技术上的主动权,苏联经济开展后退。

2.2.3以军事工业为重的政策导向让军民工业之间的转化渠道堵塞。

在前期,国防军事工业的优势实现了苏联对西方世界的赶超,带动了苏联经济的奇迹。然而,由于科技、经济政策上的军事化导向,民用工业,农业等成为了牺牲品。在过于关注在航天,宇宙,原子能等尖端技术上的研究的同时,没有意识到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相辅相程,互为依托的关系,也使得在军民工业的转化上存在阻碍。在政策制定上,以军事重工业优先,以满足政治上的诉求,大量的物资与科研人员为这些尖端工业所挤占,民用工业,农业长期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重轻工业的两种发展水平,也使得两者之间的转化存在障碍。苏联的民用工业,如纺织,食品业等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水平低,所需的是最直接的资金和初级基础科学所转化的技术应用,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长期的物资供应不足的环境下,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一些生活必需品;而苏联的国防军事工业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的高端技术在转化为民用工业所用时,需要的是很长的周期,并且这些技术所转化所得往往是以高额的研发费用为代价,运用于民用工业后,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过高,品质过于奢侈,根本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3中国应当以苏为戒,吸取科教兴国的经验教训

曾经显耀一时的苏联最终已解体告终,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劣性,而是它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不正确和后期所采用的具体的科技政策的失误。科教兴国的总体指导方针是正确的,在现在仍然应当做为基本国策。21世纪的中国与战后的苏联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在百废待兴中发展起来,同样需要科技这个变量来成就经济的增长,也同样在许多民用工业的技术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使经济的发展遭遇瓶颈。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正酝酿这一场新的科技革命。随世界金融危机的加深,不稳定因素已经扩散到实体经济的层面,经济衰退,企业破产,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危机呼唤着一场新科技革命的拯救。苏联适时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军事科技,实现了国富民强,也因为错过了第四次科技革命,而被西方国家抛于脑后。中国就当以苏为戒,吸取科教兴国的经验教训,走科技和谐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1重视科技发展中的各项制度改革,对科技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

3.1.1明确产权,奖罚分明,引入激励机制。要充分地刺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面对科研机构所研发的新产品要有清晰的认识,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应当加以表彰并投入资金生产运作。在股份制形式下,完成有效率的技术入股,增强科技人员的研发,创新积极性。其次,给予企业充分的生产经营自由权,让企业能够自行决定未来要生产的产品,分配内部资源,研发新的技术。在会计和税务征收时对研发经费加以合理的减免,在财政政策上鼓励技术创新的活动。为企业提供有利的资金和政策环境。让新技术的研发真正激活企业活力,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再次,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行政审批机构扁平化,削减繁复的审批程序,节省在这过程中所耗的资源,将新科技研究快速提上日程。此外,承认市场的作用,引竞争机制引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优胜劣汰中实现科学技术的即时更新。并且置身于世界市场来考虑问题。

3.1.2对科研的内容作结构性的调整。

首先,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高端国防工业技术和民用工业技术要两手抓,切不可顾此失彼。依据“木桶原理” 即短板原理,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工业领域中水平低的方面真正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将目光放得更广泛,更长远。切不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也不可把精力集中放在一个领域。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技术层面上的竞争注重技术研究的深度,也注重技术研究的广度与交叉度。其次,科技人员和科技政策的制定者要关注市场变化。依据市场的需要,来决定研究的对象。让所得的研究成果顺利地转化为生产力,减少转化程序,缩短转化周期,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

3.2关注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紧跟世界科技的前进步伐。

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能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苏联兴于科技,亡于科技。中国错过了两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更就应加强对新科技的把握,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跃式发展。”一方面,我们积极发展国内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另一方面,在当前的经济科技环境下,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技术转移,技术交流不断地扩大,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是提高本国科技实力,追赶世界科技,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引进和吸收的同时,还要注意在这一基础上的二次创新。即技术引进之后,完全掌握新技术的原理和使用,学习技术范式,结合自身条件和市场需要,寻求技术新的增值点。

3.3重视国防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之间沟通渠道的建设与疏通工作。

苏联的工业化发展中一个很主要的败笔便是重工业和民用工业头重脚轻,科技政策上的一大失误便是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之间的科技转化。中国应当引以为戒。2008年9月25号,“神七”载人航天飞船上天,在宇宙中运转了3天,中国人首次漫游太空。中华民族为此骄傲自豪。然而在这背后,是无以数计的航天投入。国务院新闻办《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提到,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共用了190多亿元人民币。这样一笔投入所带来的效益若仅止步于航天工业,是社会的巨大浪费。事实上,航天事业的发展已经和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紧紧联系在一起。航天工业辐射出庞大的产业链。通过卫星来传播信号,建立电视,电话等通信系统和导航系统等。将航天尖端技术与民用技术相互转化使用,将促进整体国家工业体系的升级。军转民的发展战略,节省了民用工业的科研经费,优化了配置,让军民工业相辅相成,成为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格伦·E·施韦策.新时期俄罗斯的科技、经济与安全[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4).

[2]成晓星.苏联命运,科学技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广东: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7).

[3]赵常伟.论苏联科技兴国的经验教训[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2).

[4]关贵海.科技因素对苏联经济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5).

[5]张志勇.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效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2).

[6]成晓星.苏联命运、科学技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广东: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7).

[7]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世界社会主义数据库.

[8]刘琼.“神七”待飞,航天技术民用化拉动中国工业发展[J].第一财经日报,2008(9).

猜你喜欢
苏联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苏联联邦制的问题与缺陷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雾在做迷藏
秘密赴朝参战的苏联空军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
苏联曾得到过中国的援助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
对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