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兴
摘 要: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影响和作用的日益加深,呼唤对技术、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精神、技术文化、技术思维进行更多的哲学关注。技术过程存在的求效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和独立地位的人类思维方式。求效思维和求效价值追求与求真、求善、求美一道,构成了“真效善美”这一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四维复合结构。
关键词:技术精神;求效思维;真效善美
中图分类号:B0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6—0167—09
长久以来,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可以集中概括为追求“真善美”。这种基于对科学认识、宗教伦理和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思维特征和价值追求的认识而进行的概括,对于引领人类价值导向、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重大突破,技术改变世界,技术创新生活,技能影响人生,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共识。探讨技术过程强大力量的来源,概括技术过程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特别是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中把握技术过程的特有精神,揭示技术过程的价值追求与“真善美”追求的相互关系,既有利于在全社会认识和倡导现代技术精神,普及技术思维方式,提高社会发展进步的质量和效益,又有利于防范由于技术力量及其影响过于强大可能出现的技术功利主义倾向。
一、技术与科学
技术是与科学密切联系的,要想深刻认识技术、技术精神和技术过程的价值追求,还要先从科学和技术这两个基本范畴的比较说起。因为我们现在对于科学、科学精神、科学过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等已经相对普遍有所了解。
科学与技术是既密切联系又各自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两个范畴、两个概念。在西方,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需要把二者并到一起说时中间一定有一个连结词。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也一直是分开讲科学和技术,而且“五四”以后更多是把科学与民主放在一起说。20世纪50年代,我国创造了“科学技术”这个新概念,把科学和技术连到一起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做有很大好处,什么时候都把科学和技术两方面一起强调、一起重视。但这样做也同时出现了副作用,由于科学在我国影响太大,科学在国人意识中扎根太深,当人们讲科学技术时,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科学与技术混淆、科学代替技术、科学掩盖技术的倾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只要强调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式,似乎要求就到家了,讲话就到位了,问题就解决了。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独立性反而一定程度地失去了,至少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充分重视,比如很少有人提到技术精神、技术思维和技术思想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现在我们平时讲的科学,是已经包含了技术的广义科学概念,而不是作为与技术对应的狭义科学概念。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认知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技能、技巧、方法、手段以及相应的逻辑体系。①在人类的早期,科学与技术并不相干,技术的出现远远早于科学,技术的来源是实践,是经过反复摸索、探索、比较才形成的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当然,在许多技术、技能、技巧早期形成的过程中,包含了人对世界的初步认识,但那个时候还不能说有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理论。几千年来,有许多能工巧匠,磨制石器,冶炼青铜器,铸造铁器,打制各类武器,制作精美家具,精雕细刻各种工艺品等,他们可能不识字,没学过文化,但靠父母教养,靠师傅传授,掌握了熟练的技能技巧。而古时候研究科学的人,解释世界的人往往是有学问的人,做学问的人,往往是哲学家、僧侣、神学家等等,自古以来和能工巧匠分属两大不同行当。所以,搞科学研究的人与从事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在实践中有很大差异。科学和技术有各自的特点及认识和发展规律,我们应当首先认识它们的独立性。尽管科学和技术行为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但是二者存在本质的不同。科学问题是源于“理论与实验事实的矛盾,理论之间和理论内部的矛盾”,而技术问题则是“人们的实际需要或潜在需要与现实条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的矛盾,是现有产品与人们所期望的理想产品的差距”②。
人类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理论的发展为技术的进步开辟了广阔的领域,而技术人员的精益求精,既为科学探讨和认识未知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和手段,又使众多科学理论造福人类社会的潜在价值成为现实可能,科学和技术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大科学引导技术集结形成了大工程,而大科学、大工程又为各方面工程技术人员显示聪明才智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正是有了电磁学理论才有了电动机时代的到来,有了爱因斯坦学说才有了核能时代的到来,有了光电效应理论才有了太阳能发电和光伏产业的形成,等等。但是越是出现这样的趋势,我们越是应当清醒地认识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关系和相对独立性,尤其不要因为科学的宏大而忽视或轻视了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正是无数技术、技能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艰苦探索和反复实践,我们才能享用飞机、汽车、核电、电视、电脑、互联网和手机、卫星通讯等现代技术成果。当我们讴歌科学的力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家作用的时候,千万不可忽视了技术的力量,技术的精神和工程技术工作者的劳动和创造。
二、技能与知识
与科学和技术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是知识与技能。科学给人们提供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知识或知识体系,技术给人们提供达到生产或生活目标的技能。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哲学家们关注的往往是怎样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可见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科学理论固然十分重要,但事关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技术和技能在实践中同样重要,有时更为重要。
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知识就是力量”几乎是挂在教室里必不可少的标语,是许多学生的座右铭。作为对下一代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规劝和推动,这一标语的作用和力量无疑是巨大的。但是也可能正是由于这一格言的巨大力量和简明扼要,几乎使知识的传授和掌握高于一切,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立校之本,几乎成为我国一切教育过程、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压倒一切的根本指导思想,“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灵魂。而相比之下,技术技能的传授和掌握则往往被淡化了,被边缘化了。在不少学校,学生能力的养成和训练在知识传授的强光照射下几乎被湮灭了。
知识确实给人力量,既给人认识世界的力量,也给人改造世界的力量。但是正如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历史阶段、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真理一样,知识就是力量也是这样的真理。我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一句名言,而培根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说的这句话呢?培根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针对长期的中世纪的黑暗,针对落后愚昧的宗教统治,针对当时思想界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他研究了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体系的作用,发现只有科学知识才能战胜落后宗教,战胜迷信、愚昧和黑暗,所以得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历史结论。③这就是说,从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战胜迷信愚昧、战胜黑暗的角度,“知识就是力量”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而在今天,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学校教育,既要解决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问题,更要解决人们生产、生活、生存能力的提高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格言形成新认识。尤其是随着科学和人类文明进步,社会上存在的黑暗、迷信、愚昧将会越来越少,而让人们掌握生产、生活、生存技能,形成有效的人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出来了。特别是教育过程,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任务突出出来了,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知识与科学相对应,主要表现为认知和理论形态,而技能与技术相对应,主要表现为实践形态。能力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做基础,但仅有知识和理论往往不等于有能力。在认知和能力之间,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对技术、技能、技巧的认知、掌握和训练过程,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知识只有通过技术、技能、技巧的转化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形成一些更清晰的认识。“知识就是力量”主要是从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意义而言的,而从帮助人们有效从事生产、生活、生存而言,从人们形成现实社会的实际能力而言,知识不直接就是力量。在一切实践过程,知识只有转化为技术、技能、技巧、方法、绝招、艺术,成为实实在在的能力,才能认为形成了力量。无论是古代和今天,有许许多多人读了不少书,学了许多知识,例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没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生活、生存的能力,结果只能成为虽然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但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无用之人。同样,在今天的教育过程中,不少人上了多年学,学习了许多书本知识、教条理论,记了许多公式、符号,学了许多被人们称为“洋八股”的学问,但一旦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却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生产、生活、生存能力,以至于近几年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到技校“回炉”的情况。而在从古到今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并没有系统读过很多书,而是下工夫学习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技能技巧,却能够一辈子生活得很充实,日子很殷实。“要想富,学技术”,“一招鲜,吃遍天”,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技术技能的掌握对人生在世的重要性,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知识与技能和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认识。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作为与技能相对的狭义的知识即书本知识而言的,如果从广义的知识出发,技术、技能、技巧也可以算作知识的一类。④但那样无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技术、技能、技巧的特征,无助于深刻认识技术、技能教育训练与一般的知识学习、教育和掌握的关系。
三、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
文化作为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一定社会对某一存在、事物、过程、观念的价值取向。近百年来,由于西方的影响,我国社会在对待科学和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上,明显存在着重视科学、轻视技术,重视科学知识、轻视技能技巧,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轻视技术技能训练的偏向。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中国近现代社会出现了远远落后于西方的状况,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思想革命、文艺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国都未能系统地经历过。面对社会的落后局面,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先驱者们选择了“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也就是五四运动的“赛先生”和“德先生”,从而使科学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而技术在这一变革中是很少有人提及的。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把技术包含在科学之中,比如把发展铁路、公路,生产蒸汽机、电动机、发电机等各种机器都视作科学,而不是视作技术革命。从科学的认知作用和地位看,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反迷信、反愚昧,用科学作为社会革命的先声也是十分正确的选择。但这样一种历史过程也在整个社会不知不觉养成了高度重视科学、相对忽视技术技能的社会文化。科学成为旗帜,成为标签,成为时尚,成为终极追求,而技术则相对地没有引起全社会对其独立地位、作用和价值追求的重视。
当然,中国近现代出现和存在的重视科学知识轻视技术技能技巧的社会文化,也与我国长期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有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以皇权为至高无上,以官为贵,以官为本,形成了视劳动者和平民百姓为小民、草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到对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态度上,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一朝及第好还乡,读书学习受教育,大体上是为了当劳心者,而学习和掌握技术技能则被认为是劳力者之术,甚至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封建文化与科学和技术结合形成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和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人们掌握科学知识、书本知识,以走当官从政、作劳心者之路,而人们掌握技术技能技巧以走当普通劳动者、作劳力者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大学毕业分配工作直接做官从政的制度,又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念和文化,从而使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界对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等存在十分严重、十分深远的偏见。直到今天,职业技术学校被不少人视为不正规教育。学习不好才学技术,考不上好学校才上技校的观念仍然十分浓厚。孩子学习技术技能在很多家长面前还是无奈之举。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技术、技巧、技能是独立的社会存在并具有独立的经济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没有把从事技术技能性工作作为主动的、明智的、现实的、超前的人生道路选择。
其实,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越来越证明,在学习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技巧、绝招、艺术,才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安身立命所在,才是真正的人生力量所在。一个社会需要“接班人”,需要科学家、学问家,需要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人,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广大劳动群众从事现代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需要的,更主要表现为对职业技术技能的掌握,对技巧绝招的拥有,这才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现在,中国经济面临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我们要自己制造大飞机,自己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高速电动机车、核电站、航空母舰、电脑芯片和多种新材料、新装备、新医疗设施等等,许多方面都不是缺乏理论指导而是缺乏技术人才和先进设备。对当代中国来说,科学家应当受到尊重,专家、教授应当受到尊重,政治家、哲学家应当受到尊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熟练技工也应当受到尊重。不仅如此,日常生活中一个好的电工、水工、木工也应当受到尊重,一个好的理发师、厨师、裁缝也应当受到尊重,一个好的修表工、修车工、电器维修工也都应当受到尊重。这就是现代技术文化。我国古时候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今天,我们要形成这样的技术文化,关键就看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怎么看,对知识与技能怎么看,特别是对那些运用普通劳动技能技巧服务社会的人和行当怎么看,尊重他们,抬举他们,宣传他们,表彰他们,不断从他们中推选劳动能手、技术大师,给他们荣誉、地位,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较高物质待遇。这就会在全社会形成推崇技术技能技巧的文化,更多的家长就会把引导孩子学习技术技能技巧当做一种明智而主动的选择,大多数有学习能力的人都会把学习技术技能技巧当成人生在世聪明的追求,这样的社会才是一种充满现代技术文化的社会。只有有了这种技术文化,公民和劳动者才可能有较高素质,社会才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当今世界,日本和德国的许多产品信誉好,竞争力强,基础就在于整个社会有这样的技术文化。
四、科学精神与技术精神
人们在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和进行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是科学精神。而人们在借助一定技能进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和从事技术发明、技术改进、技术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是技术精神。正像科学与技术各自具有独立性一样,科学精神和技术精神也是各具独立性同时又具有密切相关性的两种精神。在科学过程首先要倡导科学精神,在技术过程首先要倡导技术精神。
在科学过程中,人们的任务和使命是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是探求未知、发现新知、创立学说。因此,科学过程的精神实质是求真,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是一切科学过程的最高境界,为了真理而敢于献身,是一切科学工作者的共同特征。反对迷信、反对愚昧、廓清迷雾,揭示是非曲直、揭示事物或社会变化过程的本来面目,是科学认识过程和科学理论创立过程的基本特征。科学过程的求真性要求,决定了科学认识过程具有批判性或证伪性特征,只有不断地对既有理论、认识、结论的不科学性、非科学性、伪科学性进行发现、揭示、剔除,或者发现揭示既有科学理论不适应范围的边界,才有可能发现新领域、新学说、新现象,从而才能进行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新体系建立。科学的本质是认知,所以科学过程总体上要刻苦钻研,但有时候科学发现又是偶然的,是靠灵感、机缘的,什么时候有新发现,什么时候取得重大突破,是很难预料的。由于科学揭示世界和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过程是人类最为崇高的探索和追求,因此,一切科学过程均表现为无私和无功利特征。正是由于科学过程这种不计较功利性,又使科学理论一旦形成大致上都会无私地、无国界地、无障碍地在全人类传播。但是科学工作者也有个人追求,这种追求就是个人对于真理追求的贡献,就是学界、同行和社会的承认、尊重和认同,具体表现为学术观点的社会传播程度、同行引用频率、知识产权受尊重等。而社会为了尊重、纪念科学家的发现和贡献,一般都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其研究成果,这也是知识产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安培、伏特作为电流、电压单位,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达尔文进化论,亚当•斯密学说,凯恩斯宏观调控论等。由此看来,探索未知,注重事实,追求真理,勇于批判,敢于证伪,创新理论,超越功利,无私传播,尊重知识产权等,就成为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征。
而在技术过程,特别是在一定的工程建设和生产系统中通过一定技术技能技巧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人们,则和从事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人们的精神追求、精神状态有着很大的不同。技术过程的最突出特征是追求效用,是满足人们的技术消费需求,也就是说,在使用技术客体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更省力、更省时、更节约、更耐用、更美观、更方便、更舒适、更人性化等等,是一切技术过程精神追求的共同特点。技术创新怎样满足技术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这是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⑤所以,如果说科学过程的精神实质是“求真”,则技术过程的精神实质就是“求效”。不断追求更加有效,是一切技术过程的最高境界和价值追求,是现代技术精神的灵魂。一般来说,技术熟练、技术发明、技术改进、技术革命都需要科学知识作基础,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但同时技术进步和技术发明又有自身特有的规律和要求,这就是永不满足,不停琢磨,不断改进,不断实验,反复比较,反复选择,不断进行有效性追求。而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则更要靠长期实践和锻炼,“熟能生巧”,“艺多不压身”,“师傅领进门、功到在个人”,“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技术进步过程的这种有效性追求,是和现实的生产生活过程密切融为一体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技术进步与社会需要、与市场供求、与投入产出关系的紧密相关性,以及一项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效用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当着一项技术的效用和改进成果达到一定限度,技术进步的路径可能表现为另辟蹊径,这就预示着一项技术的终结和另一项新技术将普遍采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市场供求关系和研发投入产出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技术进步过程有着强烈的功利性和时效性,也决定了技术研发、技术进步不可能是无私的,都有着明显的社会目的性。获取功利,获取市场竞争能力,获取最佳效用,是技术技能研发、掌握、熟练、运用过程的突出特征,也只有让从事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掌握、运用的个人或组织获得更大利益,才能使技术技能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这正是技术市场、专利体制得以建立和形成的理论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来说,实用技术技能的掌握和熟练,也都符合上述功利特征。由此看来,技术精神和科学精神有很多不同,目的明确、追求效用、永不满足、反复比较、不断改进、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注重功利、有限传播等,这是技术精神的基本内容和突出特征。在一切技术技能过程中,不仅需要倡导科学精神,而且一定要大力倡导这种技术精神,使一切掌握技术技能技巧的人们真正确立起技术追求。
技术精神与科学精神,技术追求与科学追求,技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各自有各自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也不存在谁崇高谁不崇高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要通过把两方面区分开来,做到用科学精神从事、引导和评价科学过程、科学行为和科学成果,用技术精神从事、引导和评价技术过程、技术行为和技术成果,而这正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尤其是学术研究、技术研发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训练、评价过程最迫切需要的。当然,我们这样把科学精神与技术精神区分开来讨论问题,并不是说技术精神与科学精神完全无关。实际上,在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科学精神与技术精神日益紧密。越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越要重视技术精神,因为技术改进、技术路径、技术水平往往成为科学发现、科学探索的制约因素。而在技术改进的过程中,也要求更加重视科学精神,技术改进和研发人员对于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对科学新发现的了解程度,技术工作者本人的科学素养等等,也往往成为技术改进、技术发明的制约因素。因此,什么时候强调科学精神,什么时候强调技术精神,区分开了才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五、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
科学与技术、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技术过程、科学精神与技术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一样具有独特的规律性。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活动、认知过程及其认知成果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发展特点。虽然总体上说早期的科学认知过程表现为追求真理而不是追求功利,表现为对某些既有理论认识的批判、证伪,表现为更多偶然性和非明确目的性、非预见性等特征,但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高端化,越来越受经济社会发展中紧迫要求的需要影响,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的开展、科学成果的评价越来越表现出明确的社会目的性,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出现了鲜明的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特征,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社会创新性工程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进步的集中体现。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科学和技术融为一体无法分辨,作为科学发展的结果,仍然表现为新的认知成果和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和未知的探索,也就是新的概念的确立、新的观点的提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形成和新的方法论建立,这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标志,也是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工程技术开展的理论基础。目前科学界进行的学术研究、发表的基础理论学术论文,大致上都应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应当按照关于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基本特征、基本要素进行评价。反过来,如果一篇学术论文或一项科研成果,没有具体问题的发现,没有新思想新观点的提出,没有新概念的确立,也没有新的方法论建立,是谈不上什么科学研究成果的。
与科学发展相对应,技术进步是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技术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生活、市场等,都有着十分紧密的相互关系。技术过程不断追求有效的规律,决定了技术进步既是已有技术不断熟练、不断求精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有新技术替代原有技术的过程。因而对某一项具体的技术或技术体系而言,大都表现出自身特有的生命周期性,也就是说大多数技术或技术体系都会表现出产生、成熟、扩张、均衡、衰退、消亡这样一个生命周期,技术产生、发展、进步过程中表现出的这种周期性特征,有些是人类需要适应性变化的天性决定的,有些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决定的,有些是市场或社会需要满足容量决定的,有些是更新更优越的替代技术或材料出现决定的。有些技术的生命周期长一些,有些技术的生命周期短一些,有些技术会几百年经久不衰,有些技术就昙花一现很快消亡。彩色电视代替黑白电视,液晶彩电代替玻壳彩电,在电脑、软件、光纤传输等领域,这种技术更新的规律更为明显。我们要研究技术出现、成长、成熟、衰退以及消亡的特殊规律性,这里既有作为单项技术进步的微观技术进步规律,又有揭示新技术出现的宏观技术进步规律。这对于企业技术引进和更新,对于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对于政府促进技术研发和升级的政策制定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问题。
六、求真思维与求效思维
人们在学习科学知识、从事科学认知的活动中,会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或曰形成科学思想方法,并且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科学思想方法论。但是不管哪一种科学方法或科学思维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把形成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或不准确的认识作为根本目的,也就是把追求真理、明辨是非作为价值导向,采用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达到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知结果。这样的科学认识过程,终极目标是解决真假、正误、是非问题的。这种科学思维我们可以概括为“求真”思维,在社会实践中,在实际工作中则表现为“求是”思维。其实,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的“实事求是”,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这种科学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是求真思维在中国哲学和社会问题认识过程中的另一种表述。然而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工作实践中,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包括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践中,只有求真、求是,或者说只停留在求真、求是阶段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从科学思维发展到技术思维,从保证我们达到正确认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式,发展到能够引导我们有效实现各种社会实际目标的思维方式,从理论认识阶段发展到社会实践阶段。
技术思维就是这样的思维。技术思维或技术性思维方式是人们在从事一定技能、技巧性生产活动或运用绝招、艺术的过程中采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努力追求最好效果,达到最佳效能,实现最高效率。这种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就是在思想认识符合实际的前提下,也就是在对事物、过程和环境、条件的认识做到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强调目的的明确性、方法的有效性和操作的可行性,追求成本、代价的最低和最终效果的最佳。这种思维方式把认知阶段推向实践阶段,把科学阶段推向技术、技能、技巧、绝招、艺术阶段,把求真、求是阶段推向求效阶段,把思想认识路线推向工作路线、操作路线阶段,因而可以把这种技术性思维方式概括为求效思维。需要突出强调的是,这种求效思维,不仅存在于、适应于技术、技能性操作过程,实际上也存在于、适应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过程,包括认知过程、管理过程、工程过程和劳动过程、生活过程、教育过程、学习过程,是一种普适性思维方式。
实际上,技术思维方式或求效性思维方式不仅是一种普适性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适性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在人类一切活动中,凡事都有成本,都要耗能,都有过程,都有结果。追求有效性,追求最佳效益,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包括一切认知活动共同的努力方向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技术、技术过程、工程过程中概括出来的求效性价值追求,乃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共同追求的价值一维,求效与求真、求是一样,是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价值追求。求效以求真、求是为基础、为前提,但求效是求真、求是向实践的发展延伸和超越,而求效也为求真和求是提供了目的性和价值导向,求效的过程和结果又是对求真、求是过程和结果的证明和检验。
七、求效思维具有独立价值
作为一切技术过程存在的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求效思维与科学过程的求真思维既密切相关又独具特征。求效必须以求真为基础,以求是为前提。求效要求技术主体和实践主体必须对现实形成正确的认识,让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明确客观条件,做到实事求是。但求效思维更注重对目的的把握,注重对达到目标过程的把握,注重对方法、途径和借助手段、工具的把握。不仅如此,求效思维还着眼于从现实到目标的综合分析,明确技术实施的前提,包括有利条件、制约因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最佳结果、最佳途径、最坏可能、机会成本、人力因素、投入产出、阶段目标的分析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求效性要求的分析过程和标准要求,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技能的实践过程,而且普遍体现在技术系统、工程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实践过程中,是求真思维、求是思维没有包含的,但同时又是求真思维、求是思维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是技能、技术和工程实践的思想路线。我们可以把这一思想路线叫做“求效性”思想路线。就是说在对现实情况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注重方法、降低成本、讲究实效。
求效不仅与求真、求是相对应具有独立价值,而且在一切思维、认识和实践过程都具有普遍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有求效问题。神舟飞船怎样准确收回,飞机怎样更加安全,汽车发动机怎样节能和操作灵敏,这都是求效问题。日常生活中,小到每一句话怎样说好,课堂教学怎样吸引人,衣服怎样穿的得体,在领导工作、组织活动中怎样取得圆满效果,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怎样科学发展,也都是求效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求真、求是可以认为主要是认识论要解决的问题。而求效则主要是方法论要解决的问题。但求效又不仅仅是方法论,它包涵了价值观,也包涵了对一切实践过程的认识论,求效是一种普遍性价值追求,因为只有有了求效的价值追求,才有相应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
八、从“真善美”到“真效善美”
通过对技术、技能、技术思维、技术精神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在一切技术实践过程中和社会实践过程存在的求效思维和求效性价值追求,是完全可以和求真思维、求真性价值追求并列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这就可以使我们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的最高概括“真善美”再增加一维,发展到“真效善美”四维复合系统。
200多年前,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系统论证了人类价值体系。康德认为,人类通过追求“真善美”三维途径,大致上可以达到一切积极的价值目标,“真善美”从此就成为人类价值体系的最高概括。现在我们认识到,人类在一切技术、技能和工程实践中追求效用、效能、效率的求效价值导向,是真善美不能完全涵盖的,是应当与真善美并列的价值追求,应当与真善美融为一体,作为人类思维和价值追求基本的一维。也就是说,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应当是“真效善美”四个方面,四位一体。我们这样认识求效思维和求效性价值追求以后,“求效”就超越了技术、技能和工程实践,与“真善美”追求一样,成为人类一切思维和实践过程基本的价值追求。
从“真善美”到“真效善美”,这是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理性认识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技术、技能、技术进步、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和发展动力的哲学关注和理论抽象。正像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总是密不可分地存在于一切思维和实践过程的认识一样,人类对“真效善美”的追求也是密不可分地存在于一切思维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切基础科学理论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以求真思维和价值追求为主导,但同时也有求效、求善、求美的需要和成分;在一切技术、技能和工程实践、社会治理与发展实践中,以求效思维和价值追求为主导,同时也有求真、求善、求美的需要和成分;在一切社会、人文、宗教、伦理、道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以求善思维和价值追求为主导,但同时也有求真、求效、求美的需要和成分;在一切文化、文学、艺术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以求美思维和价值追求为主导,但同时也有对求真、求效、求善的需要和成分。
“真效善美”四维一体,主次分明,相互兼顾,这是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行当在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上各有差异,这是人类世界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价值追求根源和微观动力基础。依据这种对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的四维复合结构认识,我们一方面应当提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行当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兼容,都能力求达到“真效善美”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应提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行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求异发展。我们在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行当进行管理、考核、评价的时候,不能用以求真性为主导的科学标准对待应以求效性为主导的技术领域、以求善性为主导的伦理领域、以求美性为主导的艺术领域,不能用以求效性为主导的技术标准对待应当以求真性为主导的科学领域以及以求善性、求美性为主导的领域,也不能用应当的求善性为主导的标准对待求真性、求效性、求美性为主导的领域,也不能用应当以求美性为主导的标准来对待应当以求真性、求效性、求善性为主导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社会和学术界沿着追求“真效善美”的大方向和谐健康发展。而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每一个研究学者而言,自己从事的是什么专业,研究的是什么学科,业余兴趣为什么行当,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结构,都应当把握好在追求“真效善美”中的自身定位,这是事关人生道路选择甚至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方向问题。
九、“真效善美”对“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认识深化
“实事求是”是我国古代先哲提出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根本要求,共产党人把这一要求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解释“实事求是”时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⑥。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路线,概括十分精练,好记易懂。但在长期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做到实事求是很难,如果只讲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有效,很难做到每项工作都让人们普遍满意。多少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领域都存在实效欠佳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人们经常忙忙碌碌但却做了许多“没有错但也没有用”的事情。从思考根源上看,人们仍然停留在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形成求效思想路线。当我们今天对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提升到“真效善美”这一新认识境界之后,我们就会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认识需要深化、丰富和发展。
一般说来,“求是”主要是求真问题,是解决思想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问题。作为个人,是说思想认识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能够全面准确看问题。而作为一个执政党,主要任务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发展,应对来自国内外多种复杂挑战。作为党和政府,作为每一级组织,每天面对的是解决各种复杂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不仅要准确认识,更要快速有效解决,所以,求效才是根本性的要求。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把求效作为根本价值追求才是思想路线发展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深刻认识今天我们党把科学发展观提到这样高度的思想意义。科学发展,实际上就是解决有效发展的问题,是解决党和政府对国家发展的领导水平和能力问题,是党的思想路线从“求是”到“求效”的跨越和升华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把“求是”的含意拓展,那么“求是”不仅仅限于求真,而是对求真、求效、求善、求美的综合要求,这样就可以对“实事求是”赋予全新的内涵。“求是”的过程就是思想认识上求真、工作过程上求效、社会效果上求善、路径和结果上追求完美的综合要求,这是一种高标准的思想路线和价值追求,是把“求是”的内涵和外延扩大、标准提高、内容丰富的过程,所谓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就是要做到追求“真效善美”的统一。而在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追求“真效善美”就是科学发展观内涵和要求的高度抽象。
十、通向“真效善美”的途径
我们通过对技术、技能、技巧和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技术革命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的分析概括并与科学认识过程进行比较,发现求效与求真是完全可以独立、并列并且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进而得出“真效善美”可以作为人类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的新的认识结论,这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人类思维和实践活动,具有新的启发和实际意义。
“真效善美”是一个复合结构,是人类一切积极实践活动的综合价值追求。我们要从科学过程学习求真,从技术技能过程学习求效,从道德宗教伦理过程学习求善,从文学、文化、艺术过程学习求美。而一切个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实践活动,都是追求至真、至效、至善、至美的过程,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境界和追求,也是个人、组织、国家、民族在世界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真效善美”组成一个价值追求的统一体,这四个方面在不同的积极实践过程中有主次之分,但从来都不是相互抵触、相互矛盾、相互否定的,正是这四个方面的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推动、和谐共融,把人的素质和社会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把握主导追求,“真效善美”兼顾,这就是我们通往理想境界的途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把“求效”作为一维与“真善美”并列,确立为人类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不仅仅是要提高对技术过程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和地位,同时也是为了用“真善美”追求制约、遏制由于技术力量过于强大往往容易导致的技术功利主义倾向。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力量和贡献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程度,技术统治世界、主宰世界,世界越来越被技术化。而技术追求与真善美追求的最大差异,在于它的功利性,在于它的可量化、可预制化、可操控化、可程序化,而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均不具有这些特征和功能。用哲学思维审视求真、求效、求善、求美的相互关系,只有对复杂的过程和事物进行技术性评价最省力、最简单,而求真性、求善性和艺术性评价最难把握,要求最高。所以对复杂的现象和学术进行观察和评价时,走向技术化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最大,而官僚主义一旦和技术化评价结合,将是社会和学术的灾难。近年来,在一些原本应当以求真为主导、主要应该进行求真性评价的领域,在一些原本应当以求善为主导、主要进行求善性评价的领域,在一些原本应当以求美为主导、主要进行求美性或艺术性评价的领域,也都因为技术性评价的可操控性而逐渐演化成为技术标准和技术性评价。无论是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对职称的评定,对博士硕士学位的授予,甚至对大学的评估,都随处可见技术标准的主宰,而真正的求真、求效、求善、求美追求不见了。这种技术功利主义在当今学术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领域都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实。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的考核和评价过程中,对有用知识的掌握、生存能力和创造力的养成、追求真理的精神、道德境界的提升、审美能力的培育等这些原本均不宜量化的领域,都在被技术化、定量化、格式化,带有八股特色的“客观性测试”,正在使各层次学校特别是各类考试过程遭受“技术化”滥用而失去真正意义上的求真、求效、求善、求美复合性教育真谛。
世界需要从技术、技能和技术革命过程接受求效性思维方式、求效性价值追求和求效精神,形成求效性思想路线。世界也需要在重视技术、技能和求效的同时受到求真、求善、求美的方向校正。
注释
①邓树增:《技术学导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②周燕、黄理稳:《设计的发明问题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2期。
③李庆臻:《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14页。
④黄顺基:《科学技术哲学教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36页。
⑤曹前有:《消费动力视野中的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2期。
⑥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0页。
责任编辑:思 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