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飞
刘炳善出生于1927年10月,上高中时开始迷上莎士比亚的作品。在重庆上大学时,他在校园里发现了一部牛津版莎士比亚全集,惊喜若狂,毫不犹豫地掏出借来的五块钱买下,抱回去废寝忘食地研读。真的开始阅读莎士比亚作品原文时,他才知道“拦路虎”何其多!要阅读原著必须借助详细的注解和专门的工具书,但当时这些东西图书馆里根本找不到,他通读莎士比亚原作的计划只好搁浅。
后来,刘炳善做了大学里的英国文学教师,有一次,他出差在上海时,寻到一部袖珍莎士比亚词典。这部词典印得小巧精美,插图丰富,然而篇幅太小,远远不能满足他阅读莎士比亚全集的需要。其后,刘炳善通过各种渠道,终于拥有了一批相当丰富的新旧莎剧全集、单行本和工具书,一夜之间他简直成了“暴发户”。万事具备,刘炳善开始计划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出一部他们需要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词典,用来解决他们攻读莎剧原文中的特殊困难。
1990年冬,63岁的刘炳善开始动手编辑。他给自己想了一个办法:先把莎士比亚全集从头到尾“啃”一遍,再将难词难句一一列为词头、词目,然后根据现有国外第一手资料,挑出准确的英文注释,举出莎剧例句,将二者翻译成中文,再加以必要说明,写成词语卡片,最后将全部卡片按照字母顺序编成词典。这显然是最“笨”、最耗时费力的办法,但对于没有“特异功能”的编著者来说又是比较聪明和科学的办法。
这部词典即将编著成功时,刘炳善大病了一场,竟被诊断为“喉癌”。住院一个月后,进行复查,原来他患的是喉炎和中耳炎,根本不是什么癌症。刘炳善长出一口气,仿佛“上天”护佑他圆满完成了自己的“马拉松”长跑。他当初预计需要5年时间,可是这样做下来,方才发觉这好像一场没完没了的“马拉松”,什么时候能够跑完,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疾病的误诊给刘炳善提了个醒:为稳妥起见,他把已经做好的卡片整理出来,先出成书,以免以后出现什么闪失,导致一大堆卡片变成废纸。于是,他再次跟时间赛跑,忘我地工作着。最后,他将所有的卡片整理好装入方便面纸箱,竟一共装满了24箱。2002年7月,刘炳善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终于问世。
谈到漫长的“跋涉”,刘炳善心里依然充满激情和怀念,最后他谦虚地说,“这部词典,只要能对中国学生起到引领入门的作用,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