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60年的牵手

2009-12-29 04:41夏维福
老同志之友 2009年23期
关键词:干休所马兰之友

夏维福

如果没有未熄的战火及特殊使命,或许他们不会分别达半个多世纪;如果没有《老同志之友》刊登的文章牵线搭桥,或许他们今生今世不会再牵手相拥……

1948年秋,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在部队机关有一对担任着重要工作的青年男女隐秘地热恋着。男的叫王忠,25岁,任野司管理科长;女的叫马兰,17岁,是指挥部制图科最年轻的绘图员。后来,他们随部队一起参加了解放南京的战役。战火硝烟,催生爱的种子。新中国成立,马兰继续从事测绘工作,王忠也提升为某作战部队的副团长兼参谋长。他们用勤奋的工作,在不同岗位上比翼双飞。两人约定,要学文化、增技能,相依相偎,共筑爱巢……

然而,因王忠的一个战友煞有介事的传言,使马兰对王忠产生了误解。此后,王忠几次约马兰,她都故意躲避不见。1949年12月,王忠参加修建川藏公路及成渝铁路工程。时间紧,军令严,王忠未及向马兰辞别便匆匆出发。紧张的施工任务,让王忠无暇顾及其他,而仍深陷误解旋涡的马兰,含泪一连给王忠写了4封绝交信,却因部队施工地址保密,而不知发往哪里。随着两相分隔及岁月流逝,后来他们各自都有了新的选择。从此,各为人夫人妻,直至离休,天涯两隔,音信皆无。

2003年夏,笔者以王忠为主人公写了篇《干休所的“王教头”》,刊登在当年第7期《老同志之友》上。当远在西北的马兰读到此文时,一下子愣住了!难道会是他吗?再仔细看看杂志上面那个舞棍弄剑、笑容可掬的老人照片,她不得不确信,真的就是他!

马兰的眼睛模糊了,内心一阵痉挛掠过。此时马兰的老伴已于14年前去世了。十几年来,不时有人给她介绍过后老伴,可她都没动过心。手捧杂志,思绪翻滚:“50多年过去了,还和他联系吗?”心声最终让马兰鼓足勇气,她打电话给《老同志之友》编辑部索要了王忠家的电话号码。

这天早上,一个远隔万水千山的电话打进了王忠的家。“马兰?”王忠十分惊愕,“难道你是西南军区时的马兰?”“是呀!正是我呀!”马兰激动得声音颤抖,说话间,已禁不住潸然泪下……

2005年3月,王忠的老伴不幸病逝。此后,两位老人互相牵挂,常在电话中遥寄思念,但却都恪守着“永远是朋友”的互嘱,思忖着把心里的那份深情的爱,埋在心底。不久,他们质朴的恋情,被家人和老战友们知道了,大家都极力撮合他们重聚。

2006年10月,马兰像远嫁的“新娘”,在儿女们的陪伴下,来到了沈阳。干休所所长带着官兵十余人赶到车站“迎亲”。没有隆重的婚礼,但有浓厚的亲情。王忠家里摆上一桌丰盛的美餐,双方子女相聚站立,恭恭敬敬地给这两位老人深深地鞠上一躬,齐声喊出了:“妈妈,爸爸!”“爸爸,妈妈!”王忠和马兰异常激动,感慨万分:“我们感谢儿女们!感谢干休所的领导!感谢《老同志之友》杂志!”

两位老人忘情地享受着这份迟来的爱,他们共同走进照相馆拍了合影,并庄重地在照片上题写:“60年后,再牵手!”

(注:应受访者要求,本文的王忠和马兰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干休所马兰之友
《党员干部之友》2024 年订阅单
堡中堡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藏家之友
探索两高期干休所空巢独居老人生活照料模式
《诗词之友》赠阅
我帮爷爷放绵羊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
藏家之友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