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2009-12-29 04:41林毅夫
创新时代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均收入鲜花劳动力

林毅夫

从长期经济发展来讲,科技创新确实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18世纪以前,某地区平均每人的年均收入增长只有0.05%,换算起来是要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够增加1倍。进入18世纪和19世纪,人均收入的增长一下子增加了快1倍,从每年0.05%变成每年可以达到1%,换算起来人均收入要增加1倍所需要的时间从1400年缩短为70年。进入20世纪以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又提高了1倍,从每年1%变成2%,只要35年的时间年均收入就可以增加1倍。到了50、60年代以后,欧洲、美国等发达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还是每年2%,但是有一批新兴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增长每年已达到7%、8%,如果按7%的增长计算,1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增加1%。

为什么跟18世纪以前相比人均收入增长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技术创新。我们知道,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到20世纪中叶以后,新兴工业体经济增长能够比那些老工业化国家更快,在于他们能够利用科技创新的国家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较好的成效。

虽然每个国家都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有些经济学者又发现,在过去60年当中,全世界将近200个发展中国家,能够以20年的时间持续每年7%增长的只有11个。为什么只有11个经济体能够维持这个增长速度?基于推动发展中国家以快速增长发展来赶上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课题,世界银行两位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伯和麦格斯•贝斯(音译)组织了专家学者对这11个经济体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编写了一份“增长报告”。报告称,这11个经济体有五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他们都是开放型经济,善于利用国际跟国内两个市场优势;

第二,这11个经济体的宏观经济相对于其它经济体是比较稳定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这11个经济体都以比较高的储蓄给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第四,他们基本上都是市场经济;

第五,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推动、引导作用。

虽然这五个特点讲的非常全面,但是怎么落实?比如说开放、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就像目前的金融危机中,一些比较开放的经济体受到的冲击也是比较大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开放跟宏观经济的稳定是不是有矛盾?

前文所述的开放宏观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过程当中,遵循的本国家的规律。而市场是一个国家发挥比较优势的制度条件,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能够建立市场体系,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它的产业跟技术升级的速度会快,在产业跟技术升级非常快的情况之下,需要国家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如果一个国家、社会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必然是有优势的产业会得到发展,该产业的产品就会增多;没有优势的产业发展慢,产品就会减少。如果一个国家都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优势产品增多,进口量就减少。可一个国家、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固有资源是有限的,能够发展产品的资源减少,优势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出口也就会减少,所以还要动员发展没有优势的产品。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反映到进口量和出口量上,该国家的经济必然是表现为比较开放。

比较优势跟宏观稳定有什么关系?其实是非常密切的。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话,这个国家的产业、产品就会非常有竞争力,将来企业就会有自生能力。当面临像现在所遭遇到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由于有竞争力的前提,政府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不用过多地对企业进行保护和补贴。这样必然意味着财政状况良好,反危机的财政政策刺激能力就会比较好。

另一方面,“比较优势”跟“高储蓄”的关系。如果经济产业发展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话,那么,这样的产业就非常有竞争力。企业赢利就高,剩余就多,就会有更多的存续资源,并且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投资的回报率也非常高,剩余的可投资的资源也多,投资的回报就高,当然这样需求会高、投资也会高。这样来看,发展报告所讲的前面三个特点,实际上是国家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一个角度问题。

“比较优势”是经济学家的语言,对于企业家应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为企业家,所关心的应该是利润跟成本,那怎样把“比较优势”的概念变为企业的自主选择?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由它的要素、资本和资源等相互作用的程度所决定的,企业家做产业技术选择的时候,如果主动要求按“比较优势”来发展,来选择产业、选择技术,那么各种相对要素的相对价值必须能充分反映这个国家对各种要素的相对关注程度。

如果是一个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丰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资本的价格会相对高。反过来讲,如果要素条件变成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劳动力的价格一定相对高,资本的价格一定会相对低。这种状况下,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想要降低成本,就会多用这种相对价格比较低的要素去替代相对价格比较高的要素。比如,我们现在总体来讲还是劳动力相对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低的情况,企业当然就会多选择、多使用劳动力,少使用资本,选择技术的时候也是一样,多选择使用劳动力,少使用资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和技术。反过来讲,如果让资本变得非常丰富而劳动力变得相对短缺,资本价格变为相对低,劳动力价格变为相对高的时候,这种状况下,一个企业要想经营的好,企业家精神的必然要求是他必须多用资本,少用劳动力,形成资本相对密集,技术相对密集的优势。

怎样才能形成这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反映国家各种要素的相对程度或者“比较优势”的价格体系呢?答案是只能靠市场竞争来决定,这也是“增长报告”里所说的共同特点。但是有经济学家质疑,有了市场,政府的作用在哪儿呢?如果一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储蓄会非常高、投资会非常多。所谓的资本就是靠储蓄和投资,如果这方面做的非常多,则要素禀赋的变化就会很快的从资本相对短缺变成相对丰富的状况,逐渐变成“劳动力相对短缺、资本相对丰富”。这种状况下,“比较优势”变化了,产业就要升级。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信息需要协调,在这方面,要政府来帮助克服。比如:当产业面临升级的时候,当然要升级到下一个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资本相对多一点、劳动力使用相对少一点的产业,可是该类型产业技术那么多,到底选择哪一个呢?就要花很多时间去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我们知道信息处理有一个特性——搜集跟分析的成本很高,但分析完了共享的成本非常低,还有公共产品的特性,所以政府应当发挥作用。

在产业升级的时候,实际上有很多东西需要协调,并不是简单的买一部机器,有很多关联的产业必须同时进入。举个例子,厄瓜多尔是在中美的一个国家,气候条件非常合适种鲜花,鲜花市场非常大。那个国家老在讲这个地方适合种鲜花,可以占领很多市场,但在80年代以前就是没有出现,关键原因是什么呢?在于鲜花要卖到国外市场去,有一个关键的投资,就是必须在机场附近有一个冷冻的设备,而这个冷冻设备是资本比较密集的。从种鲜花的农民的角度来讲,虽然气候条件非常合适种鲜花,但如果没有在机场附近,鲜花卖不出去,他就不会种。后来在政府的投资之下,设立了一个冷冻设备,马上就把鲜花空运出去了。

我们在产业升级中,尖端的新行业必定有它们独有的东西,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向其它的企业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个行业就会引来更多人进入。第一个创新的企业家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收获,更可能是失败,失败以后交了学费,其他人才会知道这个行业还不是我们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这就需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这种情况下的创新型企业给社会创造了有用信息,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必须得到补偿。补偿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从企业专利保护,让它有15年、20年的垄断,有些可以在进入行业之前提供各种资金的便利,利息的补贴或是科技研发背后的东西。

要创办一个企业,总得要有办公设备等各种条件,这种状况下,政府可以给予园区一定的服务。这也就是“增长报告”中那些成功的国家和地区,为什么总是一方面强调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政府引导作用。我今天很高兴看到中关村被国家设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说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走上了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体系。在市场经济为主的体系当中,给企业家发挥创新、创业和企业精神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是创新创业精神真正要成为一个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确实还是需要政府的各种政策和引导支持。

(本文作者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猜你喜欢
人均收入鲜花劳动力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分析与预测的实证研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预订60年的鲜花
这一首,五月的鲜花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