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张立海,凭着从小就养成的一种不服输的拼搏精神,立志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决心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了解到养殖肉鸭市场前景很好,于是就筹措资金5000元,在家建棚养起鸭来。为了掌握养殖技术,他经常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请教,并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班。为了能及时学到最新养殖技术和防疫知识,他还购买了《家禽养殖手册》、《养禽与禽病防治》等科学饲养书籍,并订阅了《山东科技报》、《农村大众》等报刊进行学习。
通过几年的科学养殖和精心研究,张立海从实践中掌握了多种养殖方法,学到了许多防疫知识和养殖技术,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殖方法。他的胆子更大了,信心更足了。2002年,他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又贷款200多万元,成立了“聊城市立海冷藏有限公司”,在东昌府区沙镇工业园,先后建起了高标准的种鸭养殖场和肉食加工厂。从此,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集肉鸭繁育、宰杀、分割、冷藏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
几年来公司一直坚持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经济效益的联合体,实行利润共享,合理分配的经营运作机制。具体作法是:公司向养殖户提供养前、养中、养后等各个环节的服务,与鸭农形成紧密的联合体。在养前,向养殖户赊销良种鸭苗,在收购成品鸭时将鸭苗款收回,以调动农民养鸭的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在养中,向养殖户统一提供质优价廉的饲料、科学养殖技术及防疫知识等方面的服务,从根本上解决鸭农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性难题。在养后,实行保护价收购,切实维护鸭农的切身利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这一举措,使每个农民养殖户年平均纯收入净增1.2万元以上。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促使了肉鸭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由于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宗旨,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客户信誉不断提升,销售渠道愈来愈广。截止目前,公司外设办事处已经超过60个,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由于产品味美价廉,益于人体健康,深受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所以,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张立海的统领下,公司始终以“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为农业”为导向,立足当地实际,走农业产业化之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种鸭养殖数量的增加,大量粪便和冲洗废水,给公共环境卫生及人体健康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污染问题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公司果断采取了行动,于2007年建设了沼气工程。鸭粪及冲洗废水成了造沼的主要原料,并充分科学利用厌氧发酵生产的沼气、沼液和沼渣,开辟了“三沼”的利用途径。一是利用沼气与柴油混燃发电,供农民浇地、照明和做饭,使农村妇女从传统方法做饭的烟灰中解脱出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利用沼渣、沼液壮地。沼渣、沼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可以成为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和大棚菜的天然优质生物有机肥料,这样,能降低农产品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社会效益,生产的绿色食品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能起到积极的保健作用。三是利用沼液养萍。沼液排入生物氧化塘可以供农民放养绿萍,每年亩产绿萍40吨,是饲养肉鸭的上好饲料。这样以来,既增加了鸭的营养又改善了鸭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还能提高鸭的免疫力,加速其更好地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鸭)粪→沼(气、渣、液)→电、地(粮、菜、萍)→鸭(饲料)的循环种养结构,使动植物和微生物相互发展组成优化的生物链条。既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资源,形成良性的农业生产体系,解决了污染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生态农业的一个典型。
目前,农业产业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推动着农村经济向高层次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预示着一些新的趋势。2008年,在张立海的倡导和众养鸭专业户自愿的情况下,成立了“聊城市昌海养鸭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之路,构成一体化联合体,促使公司增效农民增收。让合作社上连公司,下连农户;既组织农民生产,又负责为公司提供合格的原料,使分散的农民更加有序地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促进了农产品批量生产和加工增值。公司通过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格局。迄今,入社农民已达200余户,直接带动农民养殖大户800余户,间接带动散养农户3000余户,直接安排600多人就业,间接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15000余人的就业问题。目前,仅合作社年养殖肉鸭规模就达到280多万只,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平均每只肉鸭加工后增值1.5~2元,每户社员年平均纯收入2.9万元,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新农村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