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界的风云人物方兴东曾于2002年创立了当时最新锐的博客中国网站。然而快速扩张却留下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原本前景乐观的第一次创业遭遇失败。如今,年逾不惑的方兴东决心重整旗鼓。然而,市场的变化、以往与风投合作的教训、个人管理经验的匮乏,使得再次创业的道路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容易。方兴东究竟应该如何抉择……
“创业路上,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让打击来得更猛烈些。”以“挑战微软霸权”闻名的IT评论家方兴东,继创办博客中国之后,再度走上了艰难的再创业之路。
回忆孵化博客中国的经历,方兴东认为,如果能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他希望能做回自己,重拾内容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专注于孵化“后博客时代”的草根网站。考虑到做中低端的规模用户需要大笔资金,高端用户、公益网站群将是重生之道。为此,方兴东已经开始了自我救赎。
“现在中国互联网简直成了网游代名词。优秀网站太少,大家都在做低端、卖地摊货。”方兴东认为,“做网站容易,让网站成长很难。我肯定不是优秀管理者。”如今在浙江大学读博士后的方兴东,研究的课题就是“创业”。他坦言,自己擅长做孵化阶段工作,但创业的难点在于“从个人品位到团队能力”。这是一条管理上的鸿沟,尽管他承认无法回避管理的挑战,但如何在今后的创业中解决管理的瓶颈?对此,他并没有想清楚。
方兴东再创业的成功机会,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上次创业经历的感悟。然而回忆起博客中国的创业失败,方兴东仍有着倒不尽的苦水。
崛起江湖
方兴东在2000年前后声名鹊起。作为左翼思想在IT业的代表人物,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青年”、“IT新时代十佳青年”及“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十大人物”。出于通过网络拓展发布渠道的需要,他创立了博客中国。这个网站推出后一度吸引了一批严肃作者加入,成为中国互联网试水博客的开端,此后逐步迈入良性循环,影响日增。
“我没想过上市,也没打过广告。基本上我就是第一编辑。”聊起“过去的好时光”,方兴东难掩兴奋之情。“从2002年到2005年,网站流量每3个月就翻一番。数据完全真实,那是最好的状态。”起初带宽是向263网站借的,一台服务器是CNNIC的。2003年11月,木子美的出位博客,一度导致网站服务器瘫痪,这让方兴东见识了大众传播的力量。
2004年8月,方兴东拿到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先是来自盛大陈天桥的25万美元,然后是软银同等条件的追加。后的一切似乎顺风顺水,方兴东决定:全面商业化。
同年,方兴东与正在美国读博士的卢亮相见恨晚,听说对方有基于开源软件的千万级用户平台,欣喜之下向其提供了10%的股份,请对方担当博客中国的CTO,操刀设计“下一代”平台与架构。
爆炸式增长使博客中国在2004年11月进入Alexa全球网站流量专业排名前500位。此时它还仅仅是个依托于口耳相传的个人网站;2005年5月,博客中国排名再度升至前100位,并被誉为“中国互联网2.0时代”的领跑者。面对完美的流量和可预期的未来,方兴东判断“百度之后就是我们了”,慨然发出“赶超新浪”的宣言。
两个拐点
2005年5月1日令方兴东记忆犹新。
这一天,他忙里偷闲回了趟老家浙江义乌。当晚,他打开电脑上网,体验卢亮等人全面升级博客中国的效果。此前出于“用人不疑”的原则,历来作为“第一用户”的方兴东选择放手,甚至在全面升级、用户数据搬家之前也没有自己操作一遍博客注册、发稿、管理的流程。
打开网站的刹那,方兴东傻了眼。“我要的是简单、实用的用户导向,可新版本却是技术导向的,功能虽多但不实用,用户界面不友好、很压抑。这就好像回家,发觉装修全变了,不认识了,用户体验完全不对。”网站升级的后果是:用户访问统计被清零,索引从1900年开始,文章列表不能翻页……方兴东立刻要求技术人员恢复网站原状,得到的答复是:升级过程中数据有丢失,回不去了,只能在新的系统里慢慢修补。
不可逆转的升级导致用户体验下降明显。部分网友反映无法访问自己的博客;至今还有用户声称一段时间不发文章就被“封号”,写着写着内容就丢了……
“那一天是博客中国的拐点。”方兴东至今无法释怀,“从那一天开始,我自己都不喜欢了。”此前是自由意志的蓬勃发展,之后则开始了各类管理短板的逐一显现。
一方面,外部压力成为现实:2005年9月,新浪高调推出博客论坛公测,2个月后,百万用户进驻新浪博客,博客中国受到阻击。事实上,博客中国的品牌基础是小众用户,当新浪等门户网站携“名人博客”杀入战阵,拐点出现了。另一方面,伴随用户体验下滑,博客中国的用户数量上升势头戛然止步,“赶超新浪”成了笑谈。
大干快上
然而2005年的第二笔融资的到位,却掩盖了这两个拐点所暴露的问题。
2005年7月,随着博客应用从日志推向个人传播、深度沟通、娱乐休闲,博客中国正式改名为“博客网”。此时的广告收入已能养活二三十人的团队。第二笔融资之前,方兴东被风投们围追堵截,每一家部想独家投资。2005年9月,博客网获得4家风投总计1 000万美元的投资——这也是国际风投在中国互联网2.0时代针对博客网站的最大一笔投资。此外,还有五六千万美元等待在门外排着队。
既然“不差钱”,方兴东决定招兵买马,扩张团队。而今看来,这成为诸多管理问题暴露的开端。高速扩张后,企业心浮气躁,充斥着激情和混乱。有人曾把这一过程比作“一支农民军攻入国都,每个人都在谋划自己在新朝廷中的位置”。与此同时,2006年登陆纳斯达克已经被列入战略规划。有钱了,包括方兴东在内的管理层却不知道怎么花,为了在未来上市公司及权益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大家不约而同地开足马力做策划、定项目、争资源。1 000万美元如流水般花销出去。
可人越多越缺人。融资后,博客中国半年问从四五十人扩张到三四百人,招募了多家互联网名企的高手,倚仗以往的资历,彼此谁也不服谁,甚至连各自的语词系统也不一样。比如同是“社区”概念,有人认为是IM(即时消息),有人认为是论坛,有人认为是文章下的评论。听着都有道理,但对网站而言,连基本概念都没有进行及时统一,何谈系统融合?
此外,支持他人的竞争性项目意味着一部分人无事可做。原本应属于工作的热情被转移到了业务以外的关注上,拉帮结派很自然地产生了。小团体之间协调、配合成了空谈。由于扩张过快,后台协调、执行配合难以跟进。从目标到结果,由于执行不力导致的问题频发,但部门之间却忙着推诿和争权夺利。
时至今日,老员工对当时会议之多、议而不决仍记忆犹新。博窖中国一度有十几个总监、副总监。队伍不好带了,管理乱了套,低级错误埋下怨愤的种子。比如说,某高管因为经常值夜班,公司报销了其在附近的租房费用,可新任人力资源总监坚持“严格管理”,不但取消其福利,还要其“退赔”往日报销的款项;企业还提出了严苛的竞业禁止协议,“按照协议文本,离职后除了在家呆着,哪都不能去”;没有被认同的共同价值观,管理层贪污的传闻不绝于耳……类似举措层出不穷,大干快上的结果是全面混乱,资源、凝聚力逐渐被耗尽。“扩张病”病来如山倒。
商业模式摇摆
此外,除了最为常规的网络广告、短信增值服务以外,博客中国先后尝试了多种商业模式。
方兴东很早就觉察到以文本写作、贴图为主的博客的局限。在他看来,手机增值服务、结合网游的虚拟物品、类似Myspace(聚友网)的个人广告才是博客类网站营收的三个突破口。“有规模就能盈利。”遗憾的是,不止是用户规模没有突破,博客中国在商业模式上几经摇摆,最终也未能找到突破口。
2005年上半年,方兴东开始谋划与Myspace进行合作,然而签约之前对方却被默多克收购,项目搁浅。随后,方兴东考虑学习韩国的赛我网——当时这个2.0网站已经有上亿美元的年收入,手机博客、虚拟物品、全面娱乐化……到处都是收费点。方兴东想照猫画虎,又不希望与持抵触态度的卢壳对抗,于是选择绕开公司研发部门另起炉灶,他从腾讯挖来了骨干,以40多人团队开发了“梦之城”。项目于2005年10月发布,号称“全新博客服务平台”。推广之初,一天曾有10万人的注册量,这一成绩让方兴东看到了转型的希望,可随着2006年3月方兴东从CEO退位,该项业务很快就被扫地出门。“实际上就是腾讯现在的QQ空间,QQ空间就是博客社区。我们是最早大规模推广博客社区服务的。”对此,方兴东至今仍耿耿于怀。“2006年11月等我回去的时候,这套系统已经没有了。”
在方兴东看来,企业博客则是另一个机会。2005年,他收购阿里巴巴前身“中国黄页”的何一兵团队,在杭州做了全资子公司“企博网”,尝试往企业博客的方向发展。在方兴东的预想中,这一业务将从具有新闻性的关注点切入,逐步为企业建立网上空间和社区。可是,战略布局没有问题,遗憾的是,随后由于博客中国的投资业务出现过于分散的情况——联手中博传媒、打造博客电影;推迷你博客;创办维客中国——导致博客中国后来剥离出“企博网”,企业博客的市场机会也因此渐行渐远。
被架空的董事长
在博客中国,董事长方兴东很早就成了被架空的“虚君”。他的投票权形同虚设,日常监管也屡遭阻力,加上后续融资无法进入,创业者驾驭公司“权力失控”的问题一一呈现。
方兴东从不讳言自己是管理外行。尽管不恋权位,但回忆起2006年自己的出局与回归,他仍然感慨万分。当时,在7人组成的董事会中,创业团队占3人,除方兴东以外,COO来自联想投资、CTO卢亮还是博士生:风投方面的4个代表则互有渊源,而且对博客中国颇为重视,初期每周都参加例会、积极介入管理,甚至连产品发布会都参加。如此架构本来就不利于只持一票的方兴东掌控局面,加之方兴东是土鳖博士,英语口语听力并不擅长,由此导致其在董事会上沟通不畅,没过多久就被民主地孤立了。2006年3月,方兴东卸任CEO。
“之前相处都很愉快,没想到后来会对公司失去控制。”时至今日,这个创业者把融资时接受这样的董事会架构评价为“一念之差”。CEO出局,做“梦之城”、搞“分裂”也成了欲加之罪。
早在2005年中,方兴东就已经感到,很多事情自己推动不了。他每天习惯了盯流量、发稿量,但技术部门后来连每日统计都不让他看了。财务开支早已无需他签字,之后网站改版也与他无关了。
方兴东离任CFO之后,继任者并没有找到止血良方。在公司管理层面,在一批希望挣快钱的“梁山好汉”的集体领导下,各项业务“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由于高管激励采用期权机制,面对上市无望,期权成了一张白纸,高管们纷纷选择离开。
“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分人、流程、业务三块。用人占30%,日常流程占50%,业务只占20%的权重。”参与早期创业的原内容总监康国平打了个有趣的比方:婚宴上,本来是嘉宾有序地围坐在桌旁,结果冲进来“一群乞丐”,有菜就抢,婚宴就没法办下去了。
2006年下半年,情况越发糟糕。钱继续像流水般出去。投资方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博客中国的问题。2006年11月,面对无法收拾的残局,被边缘化的方兴东重新回归CEO岗位。此时,1 000万美元的二期风投已近花完。C00和CTO也已离任,公开的辞职理由是前者“心脏不好”,后者“间歇性耳聋”。
方兴东曾经预期“钱不是问题”,没想到的是,早期融资却为后续融资设置了障碍。此前,博客中国的1 000万美元风险投资分别来自4家:软银亚洲(SAIF)、Mobius Ventu re Capital、寰宇投资(GGV)和柏尚投资(BVP)。 “软银没有做过小项目。而且投我们的是第一期基金,后面基金原则上不能追加;海外的Mobius基金,投完我们就关掉了;BVP是老牌风投,但在中国只有办事处,老板远程指挥;GGV其实很懂行,但是他后来又投了BLOGCN,就退出了。”方兴东感慨:“这几家要么在美国,要么是投大项目的。到最后你发现,没人再帮你融资了。”
最后一击
失去了风投的青睐,除了收缩之外,方兴东也没有起死回生之术。网站的员工从2006年初的450人,到年底分三次裁到了70人。经过2006年的折腾,博客中国元气大伤。融资的钱在2007年初就用完了,好在最后剩的人不多,大出血也止住了。靠接单子还能养活自己,只是精、气、神大打折扣。
2006年后,失去了规模用户群的博客中国艰难地熬着。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诺基亚成了博客中国的主要客户,员工数从2006年底的70人渐渐又扩张到130人。2008年在与诺基亚签订了一笔合约之后,方兴东对未来还颇为乐观。然而不久后金融危机来临,由于此前的合约缺乏保障条款,2008年7月诺基亚顺势解除合约。苟延残喘的小小幸福落了空,事态一下落到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的地步。
出于对日后合作的顾虑,方兴东不愿与诺基亚对簿公堂。2008年末,四五十名网站员工开始讨薪近百万元。时至今日,网上仍充斥着关于博客中国、方兴东的各种负面评论。
反思过往,方兴东认为,问题主要出在“自身的战术性问题导致错过发展良机。”比如说,并购基本都不成功;忽视对技术的监控,导致升级出现问题;“梦之城”选择在系统不够强大的时候推广,损害了用户体验;与董事会沟通、协调不够;因为相信“人性善”,经常把期望的美好当成真实,导致被忽悠,等等。
如今,忙乎了八九年的方兴东又回到了原点。这一次,他希望“返朴归真”,避免博客中国曾犯过的“技术性失误”,摆脱“所托非人”的被动局面。然而与此同时,他也知道,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未来他究竟该选择专注技术、请人“管家”,还是要自己也学着兼顾管理?在这一点上方兴东还没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