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摩登

2009-12-29 00:00:00郝亚洲
中欧商业评论 2009年6期


  无论是情绪,还是理智,我们在了解“台湾管理”命题之前,必须将台湾作为文化主体看待,因为这是了解台湾当前种种现象的前提。按照肖知兴对明茨伯格理论的解释,管理是“艺术+科学+手艺”。那么管理也是逃避不了文化属性范畴的。
  
  摩登之路
  
  摩登(roodern),又译为现代,前者更突出了主动和潮流之意。在文化的立场上说台湾很摩登,是想突出台湾文化的两面性,这是台湾作为文化主体希图在传统和现代性之间完成自我构建的努力。
  1895年,台湾被当时的清政府割让给了日本。作为亚洲最早进入现代性社会的国家,日本人逐渐将“现代意识”和“现代性社会”的概念输入到台湾。按照台湾大学郑伯埙教授的考证,当时台湾虽然只是作为日本的农业生产区,但是现代化耕作工具的引入和工厂的设立,使得台湾被迫卷入了“现代化”潮流之中。
  他之所以说“被迫”,是因为“modern”本来是一个殖民色彩浓厚的词汇,它是欧洲中心论的逻辑蔓延。日本在亚洲最早开始步入了现代社会,随后又通过殖民的方式,将“现代性”直接带到了台湾,所以,台湾的现代性从根本上讲就带有东方色彩。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的知识精英一直受困于身份的混乱。他们既要克服现代化道路上的时差,也要努力挣脱其固有的殖民身份特征,用民族文化来捍卫自己的文化自尊。在国民党入岛初期,由于当局的威权统治,台湾社会对现代化的要求一度被压抑,而此时从大陆进入岛内的知识分子很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岛内的政治、生活和教育生态中。台湾著名学人龚鹏程在谈到自己的大学教育时说,当时学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是要求用文言文来完成的。可见,传统教育在台湾并没有被割裂。
  郑伯埙教授认为,从全球商业史的角度来看,全球化经历了由1.0到3.0三个阶段。台湾皆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其中。所以,从本质上讲,台湾和大陆不同。是具备全球化的先天经验的。但是,台湾真正主动嵌入全球化链条是在国民党接收台湾并推行戒严政策之后。台湾著名历史学者陈芳明认为:“国民党的‘戒严’文化是依赖美式资本主义而得以维持。但恰恰是资本主义的扩张,经济发达之后,为台湾社会创造了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具备了国际化、全球化的现代化视野。”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台湾推动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岛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并主动寻求国际化的机会。此后,如同台湾本身就曾经是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一样,岛内诞生了一大批善于利用全球资源和产业链的企业。这些企业的高明之处在于,后进企业利用有效的全球脑力和人力资源布局,主动进行横向一体化的整合。并一举占据了制造业价值链的利润山头。
  至此,台湾真正“摩登”了起来。
  
  “体”“用”精神
  
  台湾企业非常注重从传统中寻求规范。无论在形式上是采用家族企业,还是在文化建设上采用儒家文化,台企更注重的是如何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全球化语境相结合。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规划此次专题的时候,着意体现这种“体”“用”关系。因为,在全球化成为大努的今天,“体”“用”的关系成为了很多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为何我们看到了百度竞价排名的丑闻,看到了牛根生对毒奶粉事件表现出来的不真诚,看到了俞敏洪对新东方上市之后产生的困惑?
  俗话说,知者不惑。我们产生疑惑,是因为我们不知。我们不知道企业的使命,也不知道企业存在的意义,更不知道企业家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当然,这里决没有对台湾企业肆意吹捧的意思,任何一个地区的商业部存在着道德命题。问题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在什么地方?我们的“体”“用”逻辑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企业可以将“和”、“义”、“信”这样的字眼放在心中的话,情况会不会好一些呢?
  鉴于此,本刊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观察台湾企业。在宏观方面,我们希望可以从商业历史的角度告诉读者,如今台湾的“家族企业”,“价值链领袖”特征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台湾举世闻名的高科技产业并不是当局依靠一纸公文,在瞬间发轫的。
  在微观层面,我们聚焦于企业家精神,如何成为价值链整合耆以及帮助台湾企业更好实现全球化的隐性知识管理三个层面。这三者同样是传统与摩登的相互渗透。
  尽管蔡淑恒教授认为,台湾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儒商很少,但是在每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身上部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到些儒商的影子。传统的家长制,使得企业家的价值观流入到整个企业的运作流程中去。
  价值链整合和隐形的知识管理。都是西方管理名词,但恰恰也是儒家道德观的体现:在求得自身完满的情况下,将力量付诸外部世界,以求共赢、共荣。正如蔡淑恒认为,“对丁企业价值链上下游以及组织网络中的合作伙伴而言,道德规范促进了一个长期的交易关系的形成并且培养形成了一种更亲密的合作关系。以道德正义为驱动的企业文化将能强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这将带来一种长期而且忠诚的关系。”
  由于我们视角的局限性,我们无法将台湾管理的特点一一呈现。但是,我们还是本着放下姿态,认真学习的态度,向台湾的企业借鉴我们自身最缺乏的品质。这种品质是一种用摩登的方式对待物质获取,用传统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品